清水濠
古书上说的玉带河,常把清水濠也包括在内。清水濠古称“东濠”,与文溪相连,其实就是文溪的下游。清水濠也是在宋代开凿的,《广州府志》说它“长二百有四丈,广十丈”。由于广州城市发展的重心,一直在城西,城东仿佛在沉睡之中。清水濠也叫东澳,是宋代盐运的主要码头,曾经也有过一段热闹的日子,但自文溪断流后,东澳的货运功能,亦随之消失,南帆渐远,北辙无痕,一切恢复宁静。
清水濠的波光野色,历千百年而不改。疏雨淡烟,风递水香,吸引着喜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文人来此结庐而居。因此,自明代以来,这里流传着无数风流儒雅的故事。
元末明初,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五位诗人,在清水濠畔结南园诗社,豪吟剧饮,更唱迭和,不亦乐乎。南园遗址,即在今文明路与文德路交界处的东南角,即原中山图书馆南馆处,现已拆平。《番禺县续志》称:“南园在今文明门外,背枕河流,胜地也。”所谓河流,指的就是清水濠。罗香林先生记述诗社的源起:“南园者,其地先有抗风轩,元季东莞何真,据广州,开府辟士,顺德孙宝西庵、南海黄佐听雨,番禺赵介临清,李德易庵,黄哲荔湾,并受礼遇,因结社抗风轩,称南园五先生。一时名流,如蔡养晦、黄希贞、希文、黄书金、蒲忆文、黄原善、赵安中、赵澄、赵讷,皆预焉。诗酒酬唱,逸兴横飞,粤中风雅,泱泱与江表颉颃矣。”(《广州名迹记》)
孙蕡就是那位写《广州歌》的诗人,才华横溢,有“岭南诗宗”的美誉,他描写清水濠诗句,被诗坛所传诵:“南国二月千花明,当门绿柳啼春莺。”又有:“闲来重访旧游处,苍烟万顷波粼粼。波粼粼,日将夕。西风一叶凌虚舟,犹可题诗寄青壁。”(《南园歌赠王给事彦举》)罗香林先生称赞他的诗“元气淋漓,堪为南园增色”。
然而,从来天才多薄命。孙蕡一生被霉运缠身,先是受人牵累入狱,获释后又遭诬陷,谪戍边关,后来因证据不足,以为可以沉冤得雪,谁知却被改判筑城苦役。最后大将军蓝玉谋反一案,株连两万余人,孙蕡曾为蓝玉题画,亦被朝廷处死,临刑时仰天长叹:“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已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五先生死后,南园变成了总镇府花园。后来,诗人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五人,追慕五子遗风,再结诗社,被称为“后五先生”。后来人们在抗风轩筑“南园前后五先生祠”,作为纪念,而把旁边的一条小街命名聚贤坊,至今仍有聚贤北街,而聚贤坊已改名为聚仁坊。
与南园诗社有关的,除了前后五先生外,还有一批抗清的民族英雄。明嘉靖年间,人们在南园建起一座祭祀宋末名臣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三忠祠”。罗香林先生曾详细描绘其结构:“其左有臣范堂,堂左有罗浮精舍,祠右,乃抗风轩。并修篁迎风,茂树蔽影,曲径朱栏,假山屏列。”
当清军入关,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之际,在诗人陈子壮的发起下,陈子升、欧主遇、欧必元、区怀瑞、区怀年、黎遂球、黎邦瑊、黄圣年、黄季恒、徐棻、僧通岸等12人,再结南园诗社,复兴南粤诗坛,号称“南园十二子”。后来,参与和领导抵抗清军,并为之断头捐躯的,就有陈子壮、黎遂球等名重一时的南园诗人。
清末民初广东诗人梁鼎芬曾写诗纪念清水濠畔的这些忠烈诗人:
十子芳型尚可镌,三忠祠屋旧相连。
儒生怀抱关天下,诗事消沉过百年。
      老柳疏疏人照水,山亭隐隐竹成烟。
      闲为风物当谁赋,长忆陈黎一辈贤。
清嘉庆、道光年间,一个无忧无虑的小男孩,每天在清水濠濯足、游泳、摸鱼、打水漂、读书、写诗,度过了18个寒暑,他就是自号“唱霞渔者”的诗人张维屏。清水濠的清流,哺育了张维屏,他13岁时已名列番禺县童子试榜首,但离开清水濠后,一直到43岁才中进士。人说树挪死,人挪活,但世间事亦不可一概而论。
张维屏在湖北、江西做官,道光七年(1827)返广州丁父忧,次年迁家回清水濠故里,为此他写过一首《清濠新居》的诗:“大有濠梁意,城濠近屋垣。前贤余韵在,咫尺是南国”。他描写自己的新居:“清濠新居有堂,堂之东有轩,轩后有竹石,又左柏一株,不知始于何时,长日坐对,率赋一诗道;竹柏各有心,石丈默无语;为何百年来,曾经几宾主?”他的《南园诗》,更清楚地描述了清水濠的人居环境:
东园久住住南园,咫尺邻街即里门。
客馆近城仍近水,人家如画亦如村。
斋前梵宇禅心净,屋后濠梁乐意存。
助我高吟兼尚友,隔墙便是抗风轩。
道光十六年(1836),张维屏因看不惯官场腐败,辞官归里,定居芳村,再没有回清水濠居住了。到光绪十年(1884),清水濠畔又换了宾主。“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抚,晚年宰辅”的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他主政广东时,也看中了日渐荒废的南园。他掏钱买下了清水濠北侧的慈度庵和一些民居,在抗风轩建东南西北前后校书堂六所,以“十峰轩”为总汇,集合学术名流在这里校刻“广雅丛书”。
他离开广东后,写过一首诗,回忆经营南园时的情形:“独怜南濠上,凿池双碧玉。前后五先生,游赏寄濠濮。高垒七子抗上,余波三家逐。圃废垣亦颓,强邻或骑屋。我来理荒秽,侵地一朝赎。”(《南园老柳》)经过张之洞的修葺,南园恢复了昔日清幽的风貌,时人顾访后,无不必悦神怡,更有勾画其景物:“楼台临水,两岸垂柳,小作勾留,令人想见秦淮风景。”(赵起鹏《锡麓归耕图唱和诗》)
后来提学使于式把十蜂轩扩建名动儒林的广雅书局藏书楼,典藏之富,在岭南首屈一指。据《粤台征雅录》描述,“池榭幽胜,后临清水濠。今有僧居守,读书习静者,多假馆之。”清水濠畔,成为读书人向往的圣地。1912年藏书楼改建为省立中山图书馆。民国年间,罗香林先生重游南园,仍可见“旧有园门,架桥跨南濠而北,十峰轩与东西校书堂在焉。竹石之美,视三忠祠尤胜。”
南园北倚城墙,从文明门入,便是广州府学,即今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广州府学建于宋绍圣三年(1096),又称广府学宫,广州人都叫它夫子庙。因为内有一座气象森严的大成殿,供奉着万世师表孔子和七十二贤碑位。宫门口两侧,有两个白石牌坊,东边写着“圣域”,西边写着“贤关”。正中立一个石碑,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字。据罗香林先生记述:“府学正门,对文明路,入门为泮池,又进为宜门,内进为甬道,道尽为平台,循除墀升台,为大成殿,祀孔子及七十贤木主。道左右两庑,祀先儒木主。殿宇敞奥,气象肃穆,佳树葱茏,尤宜憩息。其正门内四柏树,昔年罗慈公与余等手植也,苍翠轮菌,游人睹也之,常神往焉。”(《广州名迹记》)
清末民初,清水濠逐渐淤塞。1951年,广州市政府决定把玉带濠(从越秀南路东濠东水关桥至人民南路西濠口,清水濠亦包含在内),全长2781米,全部改造成宽3.5米、高2.8米的暗渠,渠面用钢筋混凝土填平,做成路面。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市的第一项河涌整治工程,在政府的动员下,四万多(工数)的民众,唱着“人定胜天”的革命歌曲,投入到劳动工地上,经过十个月的奋战,在1952年竣工。从此,只有清水濠与玉带濠的街名,而不复见濠了。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7月   摘自《水城记忆》

作者:叶曙明著

索取号:TV882-09/1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