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广府庙会,看人文活化石“泥泥狗”

    2018戊戌新春,“金犬旺新年”的喜庆气氛正至浓时。为了配合广府庙会年度文艺活动,广州高剑父纪念馆策划了年度迎春展“溯本源初——民间美术系列展”。2018戊戌新春的展览选择了河南淮阳民间美术品“泥泥狗”。不过,大家可不要望文生义,“泥泥狗”不仅仅是泥塑的狗,它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论其造型,无论人鱼禽兽,均以狗为总名。高剑父纪念馆馆长李琰告诉记者,不同造型的“泥泥狗”,都可以在远古神话传说中找到对应,而每一个纹饰,都有先民巫术与生殖崇拜的意义。它作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民间艺术,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淮阳“泥泥狗”,不仅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的活性史料;同时,其特具的人类本源精神、活跃的直觉创造性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感,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滋养。
  
    如果您想今天就在广州看到这些来自中原民间艺术的“泥泥狗”,它们现在正在高剑父纪念馆展出,展期一直到3月1日。3月2日至8日广府庙会期间,它们将移师到广府庙会非遗区展出。
  
    不全是狗,为什么叫“泥泥狗”?
  
    1月24日,广府庙会组委会有关人员与高剑父纪念馆馆长李琰一行,一同前往河南淮阳,参观考察了中国古老的、传统的淮阳太昊陵庙会,尝试为广州广府庙会引进新元素、注入新鲜血液。考察队先后参观了淮阳民间美术泥泥狗和陈州官窑黑陶,与黑陶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张辉就民间美术如何进行南北交流进行了探讨。此次交流之后,高剑父纪念馆决定在春节期间举办淮阳泥泥狗与黑陶民间美术展,希望给羊城在新一年的广府庙会上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李琰告诉记者,“泥泥狗”得名的缘由,说法不一,通常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有三种。一说狗是伏羲都宛丘养“牺牲”时最早驯服的动物;一说又称“陵狗”、“灵狗”,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也有一说是女娲抟土造人时给人制造的伙伴。无论传说如何,可以定论的是它来自先民的巫术与祭祀,并被赋予了吉祥消灾、祛病解难、生殖繁衍的意义。
  
    “泥泥狗”中奇禽怪兽的造型和纹饰,已超越自然中的现实形体,在人们淳朴虔诚的祭祖崇生的心理下,借由民间艺术家之手出现,是民间群众世代口传心授艺术结晶。那些具有强烈生命感的纹饰符号,随艺人本能的直觉感受,施绘在虚幻、神秘的怪异形体上,释放出一种原始图腾艺术的魅力,使古老的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同时,任何一种泥泥狗,均能吹出嘟嘟的声响,据说是来自伏羲的抟土为埙,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乐器。
  
    为了体现本次展览的传承性,展方邀请了来自淮阳的许述章、彭百虎等非遗传人,他们本正源清,花开各异;或粗犷,或敦厚,或朴实,或借鉴入了新的文化符号,从各自的作品中,折射出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还展现出了一定时代的特色,对于传统文化源流与发展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如此最为民间的民间美术展,在商业文化发达的现代化都市广州的展出,也有着独特的意味。
  
    “泥泥狗”里的人文记忆
  
    “泥泥狗”造型古朴、粗犷,以黑色为底,上面绘有红、黄、白、绿的花纹,看起来神秘而原始。李琰介绍说,淮阳“泥泥狗”艺术的存在,实质是一种原始艺术的延续和拓展;“泥泥狗”的每一个造型,都可以在远古神话传说中找到对应,而每一个纹饰,都有先民巫术与生殖崇拜的意义。它作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民间艺术,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就像是先民思想状态的“活化石”。淮阳“泥泥狗”,不仅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的活性史料;同时,其特具的人类本源精神、活跃的直觉创造性和生机勃勃的现代感,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无疑也是一种有益的滋养。
  
    草帽虎
  
    在当地又称“扇面虎”,是“人面兽身”、“人兽同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禽兽“人格化”的图腾形态。“泥泥狗”艺人都说“草帽虎”与伏羲、女娲兄妹通婚有关。当年大洪水之后,天地间只留下了伏羲、女娲这一对兄妹,他们在昆仑山“滚磨成亲”,交合之际,女娲“结草为扇”,遮挡自己的脸。伏羲、女娲兄妹通婚系“血缘婚”,是人类进化史的初级阶段。再联想到旧时中国男女成婚,新娘要以“红盖头”遮面,也许同样是上古遗俗吧。
  
    人头狗
  
    《山海经·北山经》中载:“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名‘山■’,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淮阳当地也流传着一个“人头狗呼风退敌”的故事:传说远古时,宛丘国被敌军围困多日,面临亡国之危,国君许诺:“有能退敌者,愿以公主相许。”于是天降黄狗,面向敌军狂吠三声,只见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围城敌军被吹得无影无踪。那黄狗向国君索要公主为妻,国君就把黄狗扣在缸里。公主偷偷掀开大缸,只见缸里趴着一个人头狗身的青年,原来只要不见天日七七四十九天,神犬就能化人,但是现在这个过程被打断了,就再也没办法继续转化了。公主后悔不及,给狗起名叫“伏羲”——“伏”字左边是“人”,右边是“犬”字,而“羲”字是虚词,即“伏兮”也。
  
    人面猴
  
    淮阳“泥泥狗”品种繁多,但其中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是“人面猴”,当地人又称“人祖猴”。尽管不同艺人表现手法有所不同,但却都把它塑造成头戴冠冕的正面形象,庄重威严。有时候还骑着虎或狮,当地人视之为“祖神”造像,十分敬重。
  
    “人面猴”的造型介于女性的人、猿、神之间,下部都绘有明确的女阴生殖符号纹饰,体现出先民对女性生殖力的崇拜。如果再与青海马厂三期出土的“彩陶人纹罐”上的浮雕正面裸体女像对照,便可进一步理解史前人类早期共同存在的生殖崇拜意识。
  
    多角兽
 
   淮阳“泥泥狗”中有许多头部长着角的怪兽,造型狰狞诡秘,姿态威武张扬,令人望而生畏。在中国的远古时代,兽角被古人视为灵兽的化身,力量的象征,雄性美的标志,更是正义的代表。事实上,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美”字,便以羊的大角综合为“美”。在中国传统的民俗观念中,“独角兽”通常具有驱邪、禳凶、避灾、御兵等巫术意义。
  
    双头兽
  
    在淮阳“泥泥狗”中,有许多长着两个头一个身子的禽兽,如“两头狗”、“两头鸟”等,这种“双头禽兽”在出土文物或史前岩画中也较多见。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的文物中就有一个“双头猪”,距今6900年左右。据专家研究,这些造型都进一步印证了人类早期文明中的生命繁衍意识。

文献来源:2018-02-24   信息时报-B11

作者: 冯钰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