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
在广州城北。为府城主山。清道光《白云粤秀二山合志》称为“南武之镇山”。冈峦起伏,林木苍翠,自古以来是广州的游览胜地。
两千年前的南越国时代,南越王越佗就在山上建筑越王台,三月三日上巳节至此登高作乐。唐、南汉、宋数代,均是州人重阳登高之地。“粤台秋月”为元代羊城八景之一。
明初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合一,扩展北城跨越秀山。明洪武十三年(1380),在越秀山小蟠龙岗上建成望海楼(后称镇海楼,俗称五层楼)以壮观瞻。以后几毁几建,至今尚存。在广州成为现代城市之前,它一直是最高的建筑物,所谓“楼冠全城”,为广州城标志物之一。
镇海楼建成后就成为人们登临览胜,遥赏珠海白云景色的好去处。清初《广东新语∙事语∙广州时序》载:“九日载花糕、萸酒。登五层楼、双塔,放响弓鹞。”清嘉庆《羊城古钞》与清同治十年(1871)《番禺县志》均把这段话照录一遍。可知清代广州府城人在重阳有登镇海楼的习俗。清光绪《岭南杂事诗钞》咏:“一年容易又深秋,结袂联踪汗漫游。笑问登高何处去,观音山上五层楼。”并加注:“粤秀山左,明洪武初永嘉侯朱亮祖建镇海楼,凡五层,俗因呼为五层楼。矗立云汉,山川形胜一瞬可悉。重九日,城中士女登高,相率至此。”
当年广州城全是低矮平房,登镇海楼远眺,不但全城在望,更见飞鸟低回,彩霞现璀璨,城南珠水荡漾,浩瀚接天,可谓尽览珠海、白云景色。就是到了19世纪后期,站在五层楼上,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到珠江南岸的琶洲塔、赤岗塔,就是番禺莲花山上的莲花塔也可以看见(美国人威廉∙C∙亨特所著《旧中国杂记∙九层宝塔》,此书1885年初版)。后人撰联:“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清乾隆《南海县志》)煞是壮观。此景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亦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镇海层楼”与现代新羊城八景之一“越秀层楼”所在。
镇海楼数百年来屡毁屡建。1928年重修时,楼内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石墙壁仍存明代旧物,1950年建为广州博物馆至今。
明永乐元年(1403),都指挥花英在南汉游台废址一带(今孙中山纪念碑所在山冈一带)修建了观音阁,越秀山自此又名观音山。清初《广东新语》称观音阁为玉山楼,祀广东历代九贤,文称:“玉山为五岭山川之望,九贤为十郡人文之望,玉山有此楼,楼有此九贤,可以不朽。”观音阁亦为州人在重阳时登高览胜之地。
明代羊城八景中的“越秀松涛”、“象山樵歌”二景均在越秀山。
清前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文士王士禛奉旨南来祭告南海神,在广州到处游览古迹,后来写了部《广州游览小志》,书中记述了当年越秀山景色与广州人重阳登越秀山的习俗:“越秀山在广州府城北……山踞粤城最高处,凭高下瞰,远江如带,目尽炎海。粤人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多游于此。城堞间多榕树、木棉。时暮春,木棉方花,红照天外,亦一奇也。”
清道光《白云粤秀二山合志》载:“越秀山在会城北,为省会主山……郡人多于此览胜焉。”清代越秀山上有应元寺、龙王庙、关帝庙、三元宫等寺观,广州人重阳登高,顺便拜神。
清代后期,越秀山上建有著名学府学海堂、文澜阁(建于道光五年)、菊坡精舍等,亦是广州人重阳登临之地,可远眺珠江。学海堂故址在今广州市第二中学地。清代林伯桐《学海堂志》载:“学海堂,在广州城北粤秀山中,山脉自白云山蜿蜒入城,至此耸拔三十余丈,为省会之镇。……堂中远眺,海门可见。……嘉时令节,都人来游。”
旧时元旦、上巳、中秋、重阳等佳节,学海堂常举行“雅集”,撰文唱和,盛极一时。

文献资料来源:2011年8月   摘自《九九天长》

作者:冯沛祖著

索取号:K892.1/29

本馆校对:詹苹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