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节 广府民间传统节日
三元节既是道教的节日,也是广府民间传统节日。天、地、水三官是道教初创时信奉的三个神灵,将三官的诞辰定为三元节。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道家在广州三元官举办“祈福吉祥道场”,佛家举办“水陆道场”(其中在广州华林寺办“陆地道场”);民间多有祭祀,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上元诞
农历正月十五,其夜为上元夜,也叫“元宵”“元宵节”。因上元节与元宵节在同一天,故民间一般通称,而以元宵节著名。是日有吃元宵、放爆竹、闹花灯等活动。有专家认为,元宵燃灯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广府人有元宵节闹元宵的习俗。元宵节民众信仰较多,一是祈求添丁生子的信仰十分明显。因为“灯”与“丁”谐音,大部分地区都有“挂灯”“落灯”的习俗。二是祈求平安的习俗普遍。由于灯火具有驱魔降福、祈求光明的象征意义,所以燃灯又具有避邪平安的意义。一些村落元宵节期间放天灯(孔明灯),称之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上元诞是广州三元宫最热闹的日子。曾有首羊城竹枝词描写1919年上元节三元宫的神诞:太乙今朝是诞辰,高烧红烛紫檀熏。进香男女团团转,都是西装革履人。据《国华报》载,1936年农历元月十五即上元诞,到三元宫参神者多达10余万人。根据旧方志文献记载,每到正月十五那天,一大早,广州及附近各县的善男信女便会从四面八方涌来,聚集在三元宫前。当年的民俗是,谁能上到“头炷香”就最为有福,最可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于是竟有人前一晚就留守在宫门外等候,祈望能第一个冲进宫去。等到天快亮的时候,三元宫门前的人已经越聚越多,熙熙攘攘,比农村的圩日还要热闹。等到三元宫门一开,大家便蜂拥而入。不用多久,三元宫内就人山人海了。大家烧香的烧香,进献贡品的进献贡品,一个个对着三元殿供奉的三元大帝跪拜磕头,虔诚祭祀。活动从早到晚,进香叩头者络绎不绝。当年还有妇女在宫前的空地前露宿过夜,以祈求得子的习俗。烧香后多带大香或纸做风车回家。所以三元宫前卖“风车”、卖香的小贩也特别多。
三元诞的风俗和活动在“文革”期间,门庭冷落鞍马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三元宫重新开放。据不少广州老街坊回忆,1986年的上元节空前热闹。大清早等待进宫的人龙,从三元宫门口一直排到了解放路。应元路的西段为之堵塞,要出动警察维持治安秩序。后来的报纸报道,那一天进三元宫的人数是7万人次,创下了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寺、观诞日上香人数之最。
中元诞
三元节的第二诞是中元诞,日子是农历七月十五,又叫中元节。这一天是中元地官的诞辰,老百姓认为这天是地官赦免人间罪恶的日子。而这一天还是很热闹的盂兰节,佛教俗称这一天为“七月半”,阎王爷在这一天会把所有的饿鬼都放出来,让他们回家享用贡品。但广府人过中元节的时段有三种:有些村落农历七月十四过中元节,有些村落七月十五过中元节,也有些村落从七月十四到七月十五两天都过节,同时奉祀先人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为“鬼节”,广府人多称为“鬼仔节”。这个传统节日,广府人有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场、放河灯,以及不嫁娶等习俗。
中元节又称“孝子节”,因为佛家的目连救母,本来就是个孝子故事,巧的是道教的中元地官舜帝也是一个大孝子,加上中国儒家一向注重孝道,百德孝为先,所以使中元节蒙上了浓浓的孝教色彩。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酻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入夜之后,携带鞭炮、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服,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也有居民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送回为止。广州天河区车陂村“沙美梁”祠堂还有举行从农历七月十五摆到七月十九的“摆中元”活动,将天官、地官、水官各一件衣服在祭台后上方高高挂起,最后才烧掉祭神,所说此习俗已有500多年历史。珠海人是七月十四过中元节的,有烧“衣纸”“做醮”为“孤魂野鬼”打斋超度等活动。
中元节当天,佛家有“盂兰盆会”,广府地区不少地方有办水陆道场活动,作为超度盛会,它是佛家普度众生思想的具体展现,往往办得极为隆重,高僧云集,场面浩大。期间还请戏班上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比如《钟馗嫁妹》《白蛇传》等,颇得农村群众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前,广州城厢每到这一天,都会设水陆道场,以超度和施舍一切无主的游魂。陆上道场多设在华林寺,举行盛大的“盂兰节万人缘会”,元宝香烛禇帛烧得烟雾弥漫。
据说,放河灯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每当中元节的夜晚,人们用纸扎成荷花灯,金鱼灯、小鬼灯、观音灯、元宝灯等各式彩灯,顺流而下,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把整条河面装扮得美丽如诗。广府地区不少农村也有中元节放河灯的习俗。
下元诞
三元节的最后一个诞是下元诞,时间在农历十月十五,又称下元节,是下元水官的诞辰。道教认为这一天是水官解难救厄的日子。民间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神灵,以祈求福禄。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这一天,广府地区有很多信众聚集到三元宫朝拜三元大帝,以祈求福禄。据《越华报》的记载,1946年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诞,广州三元宫内参拜者如潮涌,竟有人连跪拜之地都找不到。这是广府民间三元大帝信仰的见证。

文献资料来源:2013年10月   摘自《广府平安习俗》

作者:吴智文,曾俊良,黄银安著

索取号:K892.465.1/8

本馆校对:刘彤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