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字码头 阅尽沧桑
有一回,陪外国朋友“珠江夜游”,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岸的霓虹灯,红黄橙绿,倒影在江面上,化作蜃光幻景。外国朋友倚舷纵目,赞叹不已。游船靠岸,我们上了“天字码头”,流光溢彩的灯饰,又吸引了朋友们的注意,忽然问:“天字,是什么意思?”我简单作了解释,他们的理解竟是:这的确是中国最漂亮的观光码头!
送走了客人,我回到了中大北门,独自在江畔流连。望远处,“天字码头”的灯光还在照映。大江流日夜,广州人对“天字码头”的集体记忆,也像滚滚波涛,在我的心上涌起。
《千字文》开头说“天地玄黄”,“天”字居首,在旧时代含有官方的意味。码头以“天字”命名,其重要性权威性不言而喻。另外,广州是岭南水陆交通之枢纽。天字码头建在珠江开阔处,紧连城市中心,商船官船一上码头,便进人广州心脏。因此,在飞机场和火车站出现之前,天字码头,实际上是南中国枢纽中的枢纽。
这码头,从明代中叶开始存在,用于客货的水上运输,对促进广州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到清代中叶,朝廷在码头筑起“接官亭”,规定它专供迎送官员使用,民船不能靠近。从此,天字码头,便成了政治风云变幻的见证。老一辈的广州人,对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代代相传。他们忘不了林则徐带着严禁鸦片的决心,从天字码头踏上广州的热土。一时鼓角齐鸣,万头攒动。林则徐知道民心可用,毅然决然在虎门销毁鸦片,作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谁知道清廷在投降派的压
力下,硬把他调离广东。林则徐壮志未酬,无可奈何又到了天字码头,酾酒临江,和广州官民揖别。老广州人也忘不了,在1911年,为推翻清廷统治,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七十二人英勇牺牲,遗骨葬在黄花岗上。其中,林觉民烈士,是被抓到天字码头受刑的,他为民族的解放血染江干,也给封建王朝敲响了丧钟。
夜渐阑,望着滔滔江水,我忽然想起了林则徐最著名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诗不是在广州写的,但可以肯定,它包含了在离开天字码头时的心境。我又想到,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劝慰其妻“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他心怀天下,甘掷头颅,胸襟何等宽阔。到现在,天字码头容颜尽改,但这片土地,曾承载过近百年中华民族的痛史,见证过英雄人物为社稷苍生,脑肝涂地。
在我懂事的时候,天字码头的“接官亭”早就没有了,码头一带,密密麻麻地停泊着大大小小的渔船。人们称渔民为“疍家”,他们浮家泛宅,受尽雨打风吹,生活艰苦。解放后,人民政府帮助这些水上居民迁到岸上,从此,我们才不见码头下帆樯成阵的情景。近十年,“珠江夜游”成了广州的名片,这就有了如今璀璨绚丽的天字码头。
那一夜,我偶然陪客夜游珠江,想不到自己的思绪,竟还游进了历史的长河。天字码头,阅尽沧桑,透过桨声灯影,放眼烟波深处,在这古代水陆运输和近代历史的交点上,我仿佛看到神州大地,潮落潮起。

文献资料来源:2014年11月   摘自《岭南新语:一个老广州人的文化随笔》

作者:黄天骥

索取号:I267.1/1159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