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圣寺
该寺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建立的大清真寺之一,位于市中心的光塔路56号,占地面积2966平方米,建于唐初,在国内外伊斯兰教界夙著声誉。该地附近是古珠江河畔的蕃坊,寺名怀圣,系取怀念穆罕默德圣人之意。因寺内有光塔,俗称光塔寺。
怀圣寺的庭廊楼檐布局,具有中国唐代建筑风貌,光塔是阿拉伯式建筑,全寺坐北朝南。入寺门,进甬道,迎面是一座状似古城门的看月楼,重檐斗拱,红墙碧瓦,拱门四开,贯通两廊庭阶。北有大殿,广庭居中,壮丽宽宏。广庭四周,雕栏环绕,古木长青。外围有低矮长廊,东西环抱,清幽典雅,肃穆庄严。殿南两翼,各有碑亭。殿北两边建沐浴室,东边建藏经厅。东廊后面办公室、会客室。西廊后面是一幢新建的外宾接待室和一幢两层楼房,供开经、集会、办公用。碑亭与东廊墙壁,藏有历代碑碣。
寺内西南角,光塔矗立,一柱擎天。塔表层涂灰色,光洁无层级,间开小窗通光。由地面至塔顶高36.3米,地面至塔底深1.7米,地平处塔身周长27.79米,直径8.85米,塔脚南北,各开一门。内进各有螺旋梯级一度,盘绕塔心中轴,直通塔顶平台。据史籍记载,塔顶昔日有金鸡,随风转动,标示风向,今已不存。现塔顶平台中央,竖有腊焰形塔颖。由于历代文化堆积层不断加厚,现塔脚地面,已比塔底高,所以要落下台阶多级,才能进门登塔。
怀圣寺与光塔,是古代阿拉伯、波斯在华侨民所建。始建年代,众说不一。1988年5月,古建筑学家龙非了教授和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到实地考究鉴定,建筑光塔是使用初唐时的砖块;建塔时的塔脚地面,根据广州城区历代文化堆积层的厚度测定是唐代地面;而看月楼回廊、广庭等的建筑形制,亦体现唐代风格。
元至正三年(1343),怀圣寺毁于火。至正十年(1350),由浙江省参知政事僧家纳元帅主持重建。明成化四年(1468),由都御史韩雍主持重修。此后,历经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道光二十六年(1846),同治十年(1871),三次重修。
民国时期,怀圣寺呈现荒芜颓废,尤以光塔周围土地,被邻近居民侵占,寺与塔已被隔离,塔门亦被埋没。1934年开始,由中国回教俱进会粤支部向海内外伊斯兰教界广泛募捐,募得广东小洋近两万元,将大殿拆除,改用钢筋混凝土照原样重建;把光塔加固,并收回塔脚周围被占土地,使光塔重新归入怀圣寺范围。因经费有限,寺内残破部分,未及全面修理。
建国以后,怀圣寺成为本市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受到政府重视和保护。国务院宗教局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先后3次拨给维修专款23万元,清真寺亦自筹部分款项,对光塔进行维修。1985年,省人民政府重申怀圣寺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资料来源:1996年8月   摘自《广州宗教志》

作者:李伟云主编

索取号:B929.2/8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