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秀书院的创建
粤秀书院位于“正南门内盐司街原盐司旧署”(图2-9),今已不存。“康熙四十九年总督赵宏灿、巡抚范时崇、满丕及各官捐银建。”(仇巨川《羊城古钞》第192页)“粤秀书院因在粤秀山之南而得名。”据曾昭璇教授云:
近年计划拆建西湖商场一带,承麦英豪邀去看地基,自小马站到商场,地面几处有红砂岩突出,显为凿平岗地,为‘凿平禺山’之征,商场即建其上。故越秀书院街以南,西湖路以上,皆当日禺山所在。(曾昭璇《广州历史地理》第25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故粤秀书院应在古广州城禺山之上。
粤秀书院始创之时,正值康熙登位五十周年大庆,朝廷施恩于民间,并特别关注南方战乱较重诸省。
谕户部:……自明年为康熙五十年,于三年内,通免一周。直隶、奉天、……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所属漕运处,康熙五十年应征亩银七百二十二万六千一百两有奇,应征人丁银一百一十五万两有奇,亦俱免征。(《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四第420页)
两年后,康熙再下旨:“谕户部……自康熙五十年始,三年内全免一周……总蠲天下地亩,人丁新征旧欠共三千二百六十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两有奇,各该督、抚务必实心奉行。”(《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一第488页)其数目为雍正二年国家税入之1.2倍多,在一定程度上还富于民,促进和刺激了地方经济与教育的发展。粤秀书院生逢其时,似乎不是偶然的巧合。
广东士人文场边墨,亦引起本地官员关注。康熙四十五年底,赵宏灿剿乱有功,从提督擢升两广总督。赵宏灿为宁夏人,名将赵文栋之子,虽武夫出身,却乐学兴教。四十七年于督署肇庆复建端溪书院(时名天章书院,乾隆初复名),为总督课士之所。招选两广之士肄业其中。四十九年,督署迁回省城,时值乡试,朝廷派内阁学士满丕(正蓝旗人)来粤主考,此人才高重教,并将接任广东巡抚;原巡抚范时崇(汉军镶黄旗人,开国名臣范文程之孙)擢升浙闽总督。三人父、祖辈皆随康熙征讨多年,战功卓著,近又获擢升,于省城创设书院为督、抚课士之所,既合圣意,又适时宜,故三人一议即合。
时巡抚范时崇兼署盐政,旋即拔出双门底盐司旧署作院址,稍加修缮,即可课士。书院位于城中心,周边为抚院及各司、道衙门,既便于各官坐课,亦便于考察,故粤秀书院之立可谓时时势际会,因人成事,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粤秀书院于雍正、嘉庆、同治三朝屡次重修,而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规模最大,“计拆建讲堂、先贤堂、福德祠各一所,斋舍四十二间,修补斋舍四十三间,又增盖厨房三十三所,开井三口,砌渠五十七丈,以三月二十日兴事,九月初七根葳,通费白银三千六百两。”梁廷楠所撰《粤秀书院志》卷一(图说),详尽描述了嘉庆时重修后之景貌。
由双门底南入,左侧有一街名“盐司街”(即今北京路越秀书院街),从街入西行即到粤秀书院。书院前有大片旷地,为放榜选取,或课考甲乙惨观录、启馆时官员列队及诸生迎送之场所。过旷地西行可到大马站,旷地东、西两边都有栅隔,东栅隔门额上书“成德”,西栅隔门额则题曰“达材”。书院大门有对石狮子,左边石狮前有口大井,井泉清冽,可饮用。
书院坐北朝南,“东、西宽八丈七尺(合约30米)”,“南北长三十七丈一尺”(合约125米),面积约3700平方米。书院由中、东、西三组建筑组成。中为书院主体,院舍四进:前座大门、二座大堂,三座讲堂,后座为御书楼。首座大门题有巡抚满丕所书。木刻门联:“化洽唐虞之盛,宣五教以抚十州,敬敷自远:道承邹鲁之传,奉诸儒而登一席,矜式为先。”大门与大堂之间为一庭园。园内植有梧桐、杨柳,庭中有一木坊,额曰“撷秀育英庭”。过坊微行拾堂阶至大堂,檐匾额书“敦诗说礼”。堂内前柱联为:“诵六经圣人之书,因文见道;萃五岭俊才之选,主善为师。”后柱堂匾书曰“通经致用”。柱联为:“读古人书,当思其中有我;应天下事,选须此内无他。”大堂后之屏额匾则书“匠成翘秀”,匾下屏板亦有一联为:“十六字以接心传,继往开来,仰儒风於昭代;五百年而生名世,居仁由义,敷圣教于遐方。”堂后各有东、西小门可往东、西二斋。过大堂直行至三座讲堂。讲堂前两翼各为排舍,上堂阶正中横匾书曰“明体达用”,两侧柱联为:“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报国。”讲堂巍峨高大,为三间三进式,前柱联为“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为、有守,学必有师”。后柱又一联为:“粤秀钟山,桃李缤纷,看万紫千红,总是杏林春色;南海腾辉,鱼龙变化,听一声三级,无非沂水流光。”后边屏柱联为:“宣化赞元臣,睹讲席宏开,不愧木或蹼菁莪,偏承雨露滋南海;口卸恩戴宗伯,看贤书驰献,尽是木便楠杞梓,敢言桃李属春宫”。讲堂立屏上书白鹿洞书院学规十八条。讲堂为诸生听讲及课考之场所;亦为重大礼典之处,宏敞庄严。讲堂与后座御书楼之间有小庭园,内植香木花草,东、西两边对廊有房舍,为院长待客或子弟读书用。御书楼下为院长居室及会客场所,楼上则贮藏朝廷赐奖之书籍及贵重经典。
书院东面建筑大致为:过大门,东有小门入,过耳房(杂役住所),前为科院(档案室),左侧为厨房,右为福德祠(祀书院之土地神)。大堂后亦有小门,入东斋(学生宿舍)排舍。过斋舍东北为蕉园,环蕉园为房舍,御书楼东侧亦有小门,进东斋北面往蕉园,蕉园南之堂舍为监院居室。东面计有堂室34间。书院西面建筑大致为,由大堂后小门入西斋,过斋舍,前为副监院室,折往北面房舍有一幽静庭园,园门曰“登龙门”。园内栽有柳、桑、竹、梧桐诸木,北端为书楼,为诸生借阅之所及书院刻书藏版之处。从西斋转南为先贤堂,内祀从宋至明历代大儒之牌位。堂南有一亭,亭旁有百岁梧桐两株,浓郁苍劲,伞盖堂南为五大间及十八间,皆为诸生斋舍,及杂役群房。西面建筑计有堂室41室。详见《粤秀书院志•师舍图》及越秀区方志办绘制之粤秀书院立体图(图2-10、图2-11、图2-12)。

文献资料来源:2002年   摘自《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索取号:G649.299.651/1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