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字街的地名来历
达道路西侧有保安前、保安后、保安北、保安南等街,这些街得名于保安局,而这保安局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治安管理机构,可说是“群防群治”的产物。
晚清时,这里一带是“省城”(广州城俗称)东郊,稻田菜畦、低丘荒冢之间,只住着数十户农家。乡民进城要走山间小道,路经烟墩岗(今烟墩路一带)、龟岗(今龟岗大马路一带)、马棚岗、螺岗(今东川路北段一带)、英雄岗(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一带)、东较场,才由大东门入城。由于地价低廉,故清末时不少华侨或外籍人士在此一还购地建房。数年间,建起数十幢西式小楼房及培正、培道、培坤、培贤等学校和礼拜堂、恤孤院等建筑。
那时候,这一带还没有设置官方治安机关,不法之徒乘机作案,入屋偷窥、拦路抢劫之事常有发生。有3宗案件曾在报纸上披露:一是歹徒绑架寺贝通津江姓华侨工程师的两个小孩,勒索了巨款才放人;二是一户外国侨民住宅被歹徒破门而入,事主被捆绑殴打,财物被洗劫一空;三是几名歹徒闯入培正学校附近一户姓钟人家,翻箱倒柜,培正学校警闻讯赶来,歹徒竟与他们“驳火”(枪战)。
因官方没有在这里设置治安管理机构,为了自己身家性命的安全,居民们只好组织起来维护治安。东山一带各校负责人及众多住户,在征得官方同意后,自筹经费,成立民间治安管理机构-保安局。保安局首先组织了一支精悍的保安队,日夜武装巡逻,歹徒闻风而遁。接着保安局组织人力调查户口、编订街巷门牌,登记造册,安定了住户人心。保安局还管理新增道路的规划、施工,乃至调解民事纠纷,得到官府的肯定。
保安局成立后,这一带治安明显改善。归侨、侨眷来此购地建屋者日益增多,保安局周围迅速形成街道,于是出现保安局前、保安局后、保安局南、保安局北等街巷名,后来为了简化略去“局”字。以后,附近新建的马路也冠以“保”字,出现保育路、保宁路、保乐路等。
这些“保”字等地名,既与保安局有渊源,又反映了居民祈求安居乐业、生活安宁的心情。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   摘自《广州越秀古街巷》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文联编

索取号:K926.51/25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