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宫街与南海学宫
在广州解放中路与米市路间,有一条东西走向、长二百多米、宽四米多的学宫街。街的两侧高楼排耸、碧宇擎天,有省环保局、市家用电器公司、市中学老师等宿舍和学宫街幼儿园,约束得该街更显狭窄。但街的西端北侧即米市路东侧,却有省统战部、省宗教局、省工商联等宿舍或办公楼宇,其间仍保留古树参天、深宅大院的格局。这一带民国初年曾作过陆军医院院址(后迁往流花湖畔),也是元、明、清各代南海学宫所在地,1918年建市、筑马路、辟内街,学宫街便因这南海学宫而得名。
提起南海学宫,那真是源远流长、沧桑多变。
学宫的历史,应追遡到七百多年前的宋代。据《广州府志》载:“南海县学,原在郡西南隅。始附于郡学西庑,宋江嘉定二年(1209)知县宋江钧建于县东六十步。”但至宋末被一场大火烧掉了。到了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这县学徒建于城西高桂坊崔坡祠旧址,即现在地址。至明代洪武三年(1370)诏兴学校,乃增饰之:洪武二十六年(1393)改门南向。正统八年(1443)提学佥事彭琉在这里创建了“尊经阁”,以后又不断增建了祠、殿、台、池。景泰三年(1452)再增建。成化五年(1469)知县吴中易棂星门柱以石。至清代顺治七年(1650)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两藩攻克广州,驻军城内、进住县学庑舍并牧马两楹之间,将之糟蹋得不成样子。康熙二十二年(1683)“撤藩”,乾隆二年(1737)请准恢复学基,才旧址尽复,使之“鸠工庀村、学庙焕然”。嘉庆年间,提倡兴学,南海县进士谢兰生等筹资重修建,自此称为“南海学宫”。
从上所述,足见学宫虽经火焚兵燹,但南海人士为邑中子弟求学应举,不惜掷资屡加修建、扩充,把学宫建得宏伟壮丽、檐柱崭新。
南海学宫的范围,据《白云粤秀二山合志》云:“东至忠贤街(坊一今解放中路),西至新店街(今米市路),北至蒲宜人巷(今普宁里),南至华紫巷(今玉华坊)。”
《南海县志》中谈到南海学宫占地面积及建筑物为:“地纵六十五丈,横二十八或二十五丈”。从南至北的建枸依次有“戟门、泮池、大成门、露台、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
看来南海学宫的主体建筑是尊经阁。他自彭琉创建、经乾隆嘉庆光绪年间不断大力重修,规模宏壮,青砖绿瓦,石柱翘翎、古色古香、布局别致,内祀孔子及七十二贤像,整座建筑、气势不凡。

文献资料来源:1992年   摘自《广州地名古今谈》

作者:刘文澜著

索取号:K926.51/15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