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个中真趣 悟物外圆通-访连登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内涵。诗、书、画更是其中的表表者。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超越物象,达到人、诗、画合一的境界。中国书法以其抽象的线条造型挥就宇宙间的虚实之道,更是反映了书法家的内省精神与艺术感悟。连登老师握笔数十载,达到了诗、书、画三绝,对于传统艺术的发展,他有着一番独到的见解。
杨:我们知道连老师在诗、书、画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请问您有什么心得可以跟广大的书画爱好者分享的呢?
连:其实画画也好、写字也好,首先都要爱它才行。譬如我吧,我从小就爱画画,后来才学书法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以前的老师就很爱写诗,耳濡目染,我也喜欢了写诗。而且那个时候的人都认为会写些诗词是很应该、很自然的事情,但总的说来还是要有兴趣才行。如果你没有此爱好,哪怕是专门去学也不一定能见效。
杨:现在的人普遍认为写古诗很难,您认为呢?
连:古诗不像写现代诗那般随心所欲,写格律诗的确有一定的规则,特别是韵律平仄,有着很严格的讲究,是必须下功夫去研习的。骑自行车、开汽车,不会的人都认为很难,会开的都认为很容易,但都一定要掌握它的基本技术和遵守它的规则才能顺利正确地驾驰。再如书、画、诗、词等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是一样,存在着诸多的标准,所以搞传统艺术的人,基础功夫肯定要过硬,基础的学习不应放松。只有具备扎实的根基,才可将各门类的艺术融会贯通。岭南画派的画,它既有传统国画的笔墨,又融合了西洋画的画法,别具一格。岭南画派的画仍旧是国画,它是在传统画法为底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技法加以改革创新的。
杨:那如果要融会贯通的话不是破坏了传统艺术的诸多标准了吗?那样还叫传统艺术吗?
连:我刚才已经强调过:融会贯通的前提是基础功夫一定要过硬。只有吃透并熟练地运用这些标准后才能吸收外来的文化。岭南画派的画就是吸收了西洋的画法,但从来没有人敢说它们的国画根基不牢,反对的人只是不能接受在传统的领域里掺进外国的元素而已。放宽视角,岭南文化有大量地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特征,佛教文化来自印度,达摩祖师在广州登陆创立中土禅宗佛教,六祖慧能在广东开创顿悟禅宗,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当今中国的饮食-尤其是粤菜大量地吸收了西餐的做法与菜式并推陈出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艺术门类众多,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只要明确了本末关系,掌握主流,才能既保留传统精粹又能加以创新。比如一个中国人,他吃中餐,吃西餐,吃日本菜,吃非洲菜,他的身体也只会吸取菜中的各种养分为他的健康所用。决不会因为吃了这些菜变成蓝眼睛、红头发般改变了人的基因。
杨:是否一切都以中华文化为主体?
连:在中国,一切都为中华文化服务。
杨:连老师,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们都很依赖电脑办公,所以在书写方面就出现了“字写得越来越差”的现象,请问您怎样看待这现象呢?
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现在电脑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属于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使用电脑成为是生活的一种本能。电脑打字比书写当然要方便快捷,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过去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在绳子上打个结来记录事情-结绳记事嘛。后来结太多了,都记不住了,慢慢地出现了文字。古代从皇帝颁发的诏书到市井中书匠替人写的书信,都离不开文字的书写。当然,电脑的运用表明了生活的进步,这是好事。表明书写已经有一部分的功能开始转化了,书法已经慢慢地从一个领域跨入到另一个领域里头,它已经从实用性上升到了艺术性。你看看在日本,书法一早便已成为一门学问了。不仅是书道,日本还有诸如花道、茶道等等艺术门类。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
杨:可是,如今的的确确有很多人的字写得很难看,令人担忧。
连:这个不用担心。书法不会被取代或是消亡。你说摄影能取代绘画吗?又好像一个中国既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也有不同的地方方言。普通话的推广因为它是全中国的共同语,但是我们的白话-广府话会被禁止吗?少数民族语言也是同样道理,这是个全面推广和局部发展的问题,双方却也并行不悖。我们提倡学电脑,用电脑,因为它方便快捷;我们提倡学外语,因为我们要与世界接轨,可我们始终是写汉字,说汉语的中国人。
杨:那这个局部发展会不会只是局限在一部分的艺术人士当中呢?
连:不会的,现在不识字的人很少了,有文化的人越来越多。而且现在生活质素提高了,人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种艺术上的追求。书法它就有一种艺术魅力在此。无论你多忙,一旦接触这个艺术领域后,就会受到熏陶。不仅我们搞书法的会珍惜文字,就算是不懂艺术的人,当你收到一封手写信时你会倍加珍惜。为什么呢?现在通讯设备都很先进,联系时只要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或发个电邮就行了,又有谁会花功夫花时间去写信呢。但别人以写信的方式向你传达的时候,除了告诉你基本的信息外,更是向你传达了一份尊敬。从书信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此人的文字修养,也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功力。我想你一定会把信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现在收藏已不仅仅是收藏家的事情了,老百姓也喜欢收藏。如果把手写的书信收藏起来,并不单是收藏物质载体,更多的是收藏一份情谊。
杨:连老师认为中国书法在今后的发展道路如何呢?
连:最近德国总理到肯尼亚访问时参观了一个展览,是用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宣传环保意识的。其实我认为书法可以为任何东西服务。书法艺术的发展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为时代服务。我们要主动找到适合我们的位置来谋求发展。广州是个有着长久开放历史的城市,我们的书法艺术也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吸取有益于自身的艺术养料,不断提高我们的水平。国家民族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喜欢艺术,包括书法艺术的人一定会多起来,普遍起来的。现在不是已经在两头-老年和少年儿童中热起来了吗?我相信将来喜爱书法艺术的群体一定会更广泛的。
杨:我们知道连老师为东山区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那在最后请您说说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这样支持我们呢?
连:我只不过是东山区辖内一小民,在东山区也工作生活了30多年。正所谓饮水要思源,我只不过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已。
结语:连登老师的思维很活跃,从诗词、书法、绘画到宗教、饮食等等方面,他无所不谈,这得益于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同时连登老师又是一位谦逊的人,对于自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从不见一句自夸之辞。正如著名的诗人梁俨然所评论的那样:“嗟乎,人之处世,不求有功,而有时却不自觉而功成名就,不求立言,而有时亦不得已而言出为鍼者,盖务名之人出于意气,其发扬则浅陋,务实之人本于性情,其酝酿则深厚矣,所谓名符其实者,意在斯乎!”连登老师当属后者,祝愿他在艺术领域里再步高峰。
连登,字步高、号澄宇、天平居士,斋名环翠医庐。著名中国书画家、诗人,1945年出生于广州,1965年毕业于广州文史学院中国文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曾先后在柳州、广州、杭州、东莞、深圳、香港、澳门、台湾和日本、法国、韩国、印尼等地进行艺术交流、讲学,举办《连登书画展》及各种书画展。擅长书法、国画和诗词,尤以行草、花鸟和五律著称。有深厚扎实的基本功,有融古出新的创作魄力,成绩卓著,作品自成新面。国画大师陆俨少评论:“书画兼擅,尤精吟咏,三绝之誉,至可钦佩。”
曾任花县环山诊所中医、羊城书画会会长、羊城艺校校长、中国书协广东分会办公室副主任、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艺术指导、广州市文联副秘书长兼艺术培训部部长、广州书画研究院院长、广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现任广东省书协副主席、广州市书协主席、广州市佛协副会长、广州市文史馆馆员、岭南诗社副社长、《岭南诗歌报》主编、广东楹联学会副会长、广州书画研究院艺术指导、高级美术师、华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东山文艺-珍藏版》

作者:杨名宇著

索取号:I218.651/2

本馆校对:骆晓晖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