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传奇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道路共有326条,其中定名为“中山路”的就达到187条。
长安街最核心的地段曾叫中山路
“中山路”,在数量上堪称世界之冠,在地域分布上遍及全国,这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个罕见的奇观。而且,它们还拥有一个共同点:几乎每一条“中山路”都是那座城市最繁荣的核心地段,既向人们展现了那座城市今天的风貌,也映射着它过去的历史。这一条条纵横南北,贯通过去和未来的中山路,已经构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文化现象。
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为了表达对这位革命领袖的思念,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建设中的道路、公园、学校以“孙中山”命名。从此,“中山路”开始出现。不过由于当时北伐战争尚未开始,广州政府控制的区域有限,最早的“中山路”还都集中在广东和海南岛两地。直至北伐战争胜利结束,这才迎来了“中山路”的建设高峰期。全国各地的“中山路”,大多是在1927年到1929年间出现的。
除了南京、上海的中山路是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兴建的,中山市的中山路是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新辟以外,其他城市的中山路主要都是将原有的道路重新命名、演化而来的。
在广东中山市,离老城区的中山纪念堂不远,便是历史悠久的孙文路。1925 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全国许多大中城市都相继出现了中山路,那时,香山县的孙文路却仍然在漫长的建设过程当中,这条由明朝后期的“十八间”商业区发展起来的道路,不仅见证了香山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从清末到民国的政治风云。
1892年7月23日,孙中山以第一名的成绩自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开始了悬壶济世的行医生涯。他先后在澳门镜湖医院当西医师,后转往广州西关冼基开办东西药局,同时,还与人合伙在香山县开设了一间规模较小的东西药局分店。这家东西药局分店的旧址,就在今天的孙文路上。因此,中山市的这条孙文路,可以说是他由“医人”到“医国”的连接点。
1894年1月,孙中山的翠亨村那栋著名的两层小楼,一连10天足不出户地写下慷慨激昂的《上李鸿章书》。
1894年6月,孙中山和他的伙伴陆皓东从广州出发,北上京津,满腔热情地去向李鸿章上书。
当时,中日甲午战争即将全面爆发,内政外务、军事部署全凭李鸿章一人独力支撑,可谓日理万机,根本无暇接见孙中山,不过他留下一句话:“等仗打完了以后再见吧。” 孙中山听了这句话,觉得十分失望,也闷闷不乐地离开了天津。不久之后,孙中山由上海经日本抵达檀香山。
这次失败的上书,使孙中山断然放弃改良路线,立志将革命当成了他的唯一选择。
天津的中山路,原名大经路,是190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以天津为基地试行他的“新政”所修通了一条大马路。清末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造币中心就设在这里。1946年,为纪念孙中山,大经路改名为中山路。
如今,天津的中山路上有一座高高跃起的立交桥,桥的一端连接着老城区,另一端则通向尚在开发建设的新市区。中山路,贯通了天津的过去与未来。
上世纪20年代,长安街上最核心的那个地段曾经叫做中山路,它就是北京的“中山路”。后来因为修建天安门广场,它才彻底融入了长安街。现在每逢盛大节日,在原来被称作“中山路”的地方,都会树起孙中山的巨幅画像,供人瞻仰。作为皇权专制的主要终结者、共和政体的全力缔造者,因此时常矗立于这个国家的中心,以关切的目光深深地注视着她蹒跚、变化、更新的脚步……特别在长安街的轴心天安门广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意义非凡,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让亿万人民满怀希望与憧憬的开国大典,一幕幕慷慨悲壮的历史正剧曾经在这里接连上演。
省港大罢工的工人筑成广州中山公路
作为国民革命的发源地,广州的中山路最具革命意义。1926年,省港大罢工期间,在罢工委员会的发动下,三千多名青壮年罢工工人自愿参加筑路工作,他们组建15个义务筑路大队,包干劳动。经过半年的苦战,终于在1926年建成的一条西起农林下路东到黄埔的公路,当时即命名为中山公路。
后来,中山公路的西段更名为中山一路,与它相连的百子路、大东路、惠爱路等更名为中山二、三、四、五、六、七路。上世纪60年代,为配合珠江大桥通车,又建成了中山八路。从此,广州中山路便成了贯穿东西的城区主干道。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位于广州旧城墙以内的现在的中山四、五、六路,称为惠爱路,一直是广州的政治经济中心。清代的布政使司、巡抚部院、广东都司等都设立在此。1916年,中国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大新公司在这里落成。此外,广州历史上的一百多家百年老店,这里就集中了七十多家。
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广州是一座充满激情的革命之城。1911年,孙中山直接领导、组织了广州黄花岗起义;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策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并就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出任非常大总统……
1926年,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就坐落在中山四路上。1927年12月中共党人领导了广州起义,为纪念起义牺牲的同志而修建的烈士陵园,则位于中山三路。
今天,广州中山路已经发展成一条绿色交通走廊,地面道路宽阔,地下新建的地铁穿梭其间。无论是地面还是地下,它都见证了广州的百年发展史、建设史。
像一把大钳子包围着租界的上海中山路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立即成立了首都建设委员会,规划南京的各项城市建设。这些规划的核心地带,便在贯穿全城的中山大道。为了将孙中山的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往南京中山陵,南京首都建设委员会首先规划了一条迎灵大道。它将从中山码头(下关码头)到中山门(朝阳门)这段称为中山路,从中山门到中山陵,称为陵园路。这是国民政府在统一中国之后,在南京修建的第一条道路,也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条柏油路。它成就了孙中山安葬紫金山的遗愿,也蕴含了他实现国家统一的梦想。
负责修建中山大道的南京特别市市长刘纪文,是孙中山的广东同乡,曾经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后来留学英国剑桥大学。
1929年底,孙中山奉安大典近半年后,以中山路为建设核心的《首都计划》正式对外公布。刘纪文和首都建设委员会又以中山路为城市子午线,扩展了南京的交通网络系统。在中山路两侧建造了中央博物院、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励志社、中央医院、中央饭店、外交部等一系列中西合璧的新型建筑。这些坐落在中山路上的民国建筑群。,几乎代表了南京政府的整个历史。
与《首都计划》几乎同时出台的另一个城市规划就是《大上海计划》。《大上海计划》与《首都计划》有一个共同点,都以中山路为构思核心;这个规划与《首都计划》又有一个不同点,它的中山路不是一条哪怕有些曲折延伸线,而是一条几乎封闭的圆圈。
1927年7月,上海被国民政府确定为特别市。此时的上海已是我国第一大都市,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举足轻重。作为重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任上海公务局局长的沈怡组织中外专家着手制定《大上海计划》。
上海是一座以租界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当时市政府所能管辖的只有闸北和南市这一北一南两个地区,当中隔着由外国人控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租界内商业繁华,寸土寸金,列强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越界筑路”为手段,逐渐向外拓展,对华界进行蚕食。
在国际地位悬殊,靠外交手段无法解决争端的被动情况下。上海工务局局长沈怡灵机一动,采取了以修路对抗“越界筑路”的反制措施。
1928年3月26日,中山路开工典礼在龙华举行。这条中山路表面是为了联络闸北和南市的交通,其实是为了包围租界不断向外扩张的界线。沈怡的举动,让租界当局毫无办法。完工后的中山路像一把大钳子,租借方面以“越界筑路”不断扩大地盘的企图,被彻底粉碎了。
正当“大上海建设计划”处于实施高潮之际,“一二•八”事变发生,建设“大上海”的美好梦想也随之破灭了。
当初以限制租界当局“越界筑路”,蚕食华界土地为初衷而兴建起来的中山路,现在已经成上海市区的交通主干线。中山东一路、东二路、中山南路、中山西路、中山北路,路路相连,环环相扣。
随时局变迁几易其名的青岛中山路
青岛的中山路不宽、不长,也不平坦。但是,这条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的百年老街却浓缩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抗争与辉煌。这条路随着时局的变化几易其名,每次变化都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国运的兴衰。
1897年,德国强占青岛,第二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济租界条约》,开始修建大小港口及胶济铁路。于是,连接栈桥码头、担负繁重物资运输任务的这条道路也随之修筑。那时,这条路叫“斐迭里”,欧式建筑沿街而立。它的街名到建筑,以及管辖权都属于德国。
1912年9月,孙中山从北京前往济南考察铁路建设。青岛各界人士纷纷邀请他到青岛,希望一睹领袖风采。9月28日,孙中山一行乘胶济铁路专车到了青岛。当时,火车站广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实行殖民统治。那时,这条路改称“青冈町”,它从一个侵略者的手里转交到另一个侵略者手里,仍然与中国无关。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它终于有了一个中国化的名字:山东路。1929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它又由山东路改为中山路。山东路迎来了第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繁荣时期。
今天,青岛的中山路已经成了“老街里?青岛旅游风情街”的重点项目。
中山路最密集的地方在台湾
在中华大地上,台湾的中山路大概最为密集。台北市、台北县,台中市、台中县,高雄市……中山路遍布岛屿所有市县,甚至一些乡镇。2000年第3期的《炎黄春秋》上曾经发表过何标的一篇文章《孙中山四赴台湾》。
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大量城市乡镇中原有的日式街道名称,改名为中山路,以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之情。
在台北,日本人统治时期的“敕使街道”(1923年日本皇太子裕仁等日本皇族到台湾参拜台湾神社时所走过的路)更名为中山北路,它是台北市最重要的南北干道。在这条划分为七段的宽阔街道上,国父史迹纪念馆、中山市场、国宾大饭店、台北广播电台、中山美术公园、中山足球场、圆山大饭店、士林官邸等重点文化娱乐休闲设施依次而立。
中山南路也是台北的交通干线。它原为台北城府的东城墙,日本人统治时期拆墙筑路,曾被命名为“三线路”。光复后,逐渐发展为台北的政治中心,沿线设有“立法院”、“监察院”等重要机关以及“中山纪念堂”、“国家图书馆”、“台大医院”等文化卫生设施。
此外,台中市的中山路在日本人统治时期叫“新盛桥通”,嘉义市的中山路那时叫“大通”,高雄市的中山路曾叫“昭和通”,等等。 总之,每一条中山路都是记录着那座城市的历史,也都是今天最重要的交通干道和城市中心。
台湾的中山路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不仅存在于从北到南的各中心城市,而且深入到了各个乡镇。仅台北县的淡水镇、莺歌镇、金山乡、石门乡、八里乡等许多乡镇都有中山路。
最新最开阔的中山路
孙中山先生的家乡中山市,是所有“中山路”的起点。可是,它在改革开放之前,却并没有中山路,只有一条孙文路。上世纪80年代初,中山市政府在原人民路和长洲路的基础上开始拓宽改建工程,1989年完成,它是全国最新、最开阔的中山路。最为与众不同的是,这条中山路是呈辐射状的。从中山一路到中山六路,西接广珠公路,东连京珠高速、中山港,不仅沟通了与大陆与海洋,而且辐射周边的几个区镇,连缀起了别具特色的中山经济群。

文献资料来源:2011年1月   摘自《羊城沧桑.1》

作者:杨黎光

索取号:K296.51/130/1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