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寺
(一)创建历史
该寺在光孝路,是现在岭南佛寺中历史最久的寺院。原址是南越国赵建德王府(?~前111),三国时,东吴骑都尉虞翻(164~233)谪居此处,辟为园庭,遍植苛子树,时人称为虞苑,又叫苛林。后人施其宅为寺。东晋隆安年间(397~401),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僧昙摩耶舍到广州,在此始建佛殿,名王苑朝延寺(俗称王园寺)。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来寺创建戒坛和毗卢殿,设“制止道场”。梁天监元年(502),印度僧智药(?~525)航海到广州,带来一株菩提树种植在戒坛前。大通元年(527)九月,禅宗初祖达摩曾驻锡苛林。唐贞观十九年(645)改名乾明法性寺。仪凤元年(676)正月,禅宗六祖慧能在此削发受戒传法。天授元年(690)七月诏令各州建大云寺,此寺一度改称大云寺。会昌五年(845)诏改此寺为西云道宫。大中年间,宣宗(847~860)倡佛,复称乾明法性寺。南汉年间(917~971)又叫乾亨寺。宋建隆三年(962)更名乾明禅院。崇宁二年(1103)改称崇宁万寿禅院。政和元年(1111)易名天宁万寿禅院。宣和元年(1119)诏改为道宫。绍兴七年(1137)称报恩广孝禅寺。绍兴二十一年,改称报恩光孝禅寺,苛林易名诃林,一直沿用至今。明代住持僧憨山大师撰联称:“禅教遍环中,兹为最初福地;祇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
(二)寺院规模和布局
“古时此寺方圆几及三里”,有“光孝和尚,骑马上香”的传言。明崇祯十三年(1640)始编的《光孝寺志》,提及的殿、堂、阁、院、寺、庵、轩、坛、亭、台、楼、桥、井、池、门、塔、廊、室、幢等建筑实体有40多处。清顺治七年(1650),八旗军炮轰广州守军,光孝寺殿宇遭受很大破坏,随后,部分寺址驻军。乾隆三十四年(1769)增修寺志时,仍有殿宇20多所。民国元年(1912)将光孝寺东部的虞翻祠划建市第二十七小学。此后,大雄宝殿等寺院房地先后为广东法官学校、伪广东大学、广东艺术专科学校等接管、占用,寺内钟鼓楼、毗卢殿、五祖殿、东西廊等被拆去,山门被改为洋楼,只留一座“睡佛楼”给僧人使用,因此,常住僧人星散。民国中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只有一两名僧人。建国后,原被占用的寺院房地仍由省文化部门、文艺团体接管使用,寺址无大变化,至1990年,寺院占地面积为30490平方米,殿堂、房舍的总建筑面积共约12690平方米,布局大致为:山门在光孝路,坐北朝南,进而为天王殿,再进是大雄宝殿,大殿西侧有睡佛殿、西铁塔、大悲幢,东侧是六祖殿、瘗发塔、伽蓝殿、洗钵泉,再东有睡佛阁、碑廊、东铁塔、莲池。诃子树和菩提树都在大殿后面东偏,古榕和各种花木遍布整个寺院。
(三)重点文物、
大雄宝殿 东晋始建为五开间。宋、元、明重修11次,现存大殿是清顺治十一年(1654)改建,扩大为七开间,殿内阔36米,进深25.46米,高13.6米,四周走廊宽1.46米,建筑总面积约1104平方米,悬额称“祝圣殿”。
菩提树 梁天监元年(502),印度僧智药携来种植寺内,我国有菩提树由此始。清嘉庆二年(1797)六月二十五夜,该树被飓风刮倒,寺僧削去树枝,用架绞起再植,枝叶复生,但仅一年便枯死。嘉庆四年,取韶州南华寺菩提树(此树原是光孝菩提母本栽培)枝续种原处,即今存菩提树。
瘗发塔 唐仪凤元年(676)正月十五日,六祖慧能在寺内菩提树下剃发,住持僧法才募款建塔瘗发于此,同年四月八日落成。原塔以石为基础,砖灰砂结构,八角形,7层,高7.8米。明崇祯九年(1636)和1954年、1977年皆曾修葺。
大悲幢 是佛教寺院旗幡的一种形式。幢身是八角形青石柱,略呈锥状,建于唐宝历二年(826)。稜面皆刻文字,主要内容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砠大悲心陀罗尼神章妙句……宝历二年……法性寺住持大德兼蒲涧寺大德僧钦造书”。
南汉铁塔 分东西两座。西铁塔是太监龚澄枢等于南汉大宝六年(963)所铸。莲花底座之上有七层方形的塔身,加上塔顶(刹)总共九层,全高1丈9尺6寸。七层四面共有一千尊佛像浮雕。全塔涂以金箔,故称涂金千佛塔。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加建塔殿。元泰定元年(1324)修葺。清顺治六年(1649)部分毁于炮火,仅存底座以上三层,直到1986年才补铸上四层和塔刹。东铁塔是内侍监李托于南汉大宝十年(967)奉勅监铸的。此塔从莲花底座之上有七层方形塔身,其千佛浮雕与西铁塔相仿,莲花底座添铸盘龙纹饰,全塔高2丈2尺。此塔原来置放在开元寺,宋端平年间(1234~1236)移来,并建塔殿,明正统十四年(1449)修葺,清乾隆二年(1737)和十三年两次加贴金箔。今存塔殿经乾隆二年修葺,塔上金箔荡然无存。
诃子树 三国时始种,“历代寺僧已有增植”。唐天宝八年(749),鉴真和尚到寺时,“此寺有呵梨勒树二株”。“明季尚余五六十株”。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光孝寺志》载:“今俱尽矣”。又据康熙年间该寺天藏大师题咏:“菩提有古树,诃子久无香”。今存诃子树1株,是乾隆修寺志后补植的。
(四)重要纪事
光孝寺历代创建的许多殿宇及其他文物,保存到建国后仍具有雄伟气象。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该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国务院拨款60万元维修光孝寺大殿和祖堂等处,寺院粉饰一新。一千多年的古刹,自民国以来长期为文化教育等部门占用,省、市佛教界为收回寺院曾不遗余力。在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海内外佛教界人士重提宿愿,经省、市人民政府同意转报国务院,1986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光孝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同年12月,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将光孝寺移交省佛教协会接管。省佛协接管后,开始大规模的重修、重建工程,除重修了大殿、天王殿、六祖殿、禅堂、风幡堂、瘗发塔等建筑物外,还重建了山门、钟楼、鼓楼等殿宇,至1990年共投资工程费260余万元。1990年有常住僧人52人,恢复后的首任住持和尚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本焕法师。
1988年5月,省佛协在寺内创办《广东佛教》(双月刊),国内外发行。主要栏目有:教理研究,佛经译白,四众论坛,寺庵管理,领表丛林,岭南禅韵等。从此,沉寂多年的光孝寺又成为岭南佛教活动的中心。

文献资料来源:1996年8月   摘自《广州宗教志》

作者:李伟云主编

索取号:B929.2/8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