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狮醒狮和食夜粥
节日将到,舞狮的队伍又会出现了。
在过去,酬神集会,店铺开张,广州城乡也必舞狮。我们舞的狮,称“南狮”。它威猛雄壮,跳踉奔掷,形态独特,成了体现生猛广州的一张名片。
南狮虽以狮名,但模样与狮毫无共同之处,老广州人戏称之为“大头狗”。它头有独角,眼似铜铃,脸容凶猛,“狮”身是一块五颜六色的锦布,舞者人身全露。狮头的重量,少说也有二三十斤,没力气者根本舞它不起。而舞狮尾者既要半哈着腰,又要配合狮头的动作,身手更需不凡。
据说舞南狮,源于佛山。明代初年,除夕之夜,佛山每有怪兽窜出,发出“嗹哒”吼声,伤害人畜,人们称之为“嗹兽”。为了对付这家伙,村民们以纸皮竹蔑扎成嗹兽形状。当怪兽出现,大家一面燃放爆竹,一面舞着兽头冲将出来,把嗹兽吓跑。这活动年年举行,“舞南狮”从此而来。
又据远古传说。有一种被称为“年”的怪兽,头生独角,春节前后跑出来伤人。此兽害怕红色,害怕火光和声响。当它出现时,大伙便贴红纸燃爆竹敲锣打鼓以逐之,这就有了“过年”的风俗。“嗹”、“年”同音,佛山的驱“嗹”,其实是远古驱“年”的遗存和演化。“礼失求诸野”,中原已不知“年”为何物?倒是在岭南,人们从舞南狮亦即驱“嗹”的形态中,看到了“年”的活化石。
至于广州人又称南狮为“醒狮”,是因为梁启超看到伦敦博物馆,有一机器人,状如狮子,被称为“睡狮”。内有机钮,“一拨捩子,则张牙舞爪”。梁启超在文章里以它来比喻先睡后醒的中国。受到乡贤的启发,广州便把南狮称为“醒狮”。这名称的变换,寄寓着期望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我最喜欢看醒狮“采青”了。采青的方式,一曰“采高青”。当醒狮巡游,一些商铺便从楼上伸出竹竿,吊挂生菜和红包,吸引醒狮来采。舞者做出摇头摆尾跃跃欲试的各种姿态,然后攀高叼摘。若“青”挂得高,几名大汉便搭成人梯,让狮子攀着肩头爬登。一曰“采水青”,主人家把“青”置于盘里,再放一窄长的板凳,象征桥梁。狮子先做一番洗脸抹面摸爬滚打等动作,然后舞狮头和舞狮尾者,同时跳上凳子,舞弄一番,再垂头叼采盘里的“青”。这些动作,需要有高明的平衡技巧。
解放前有许多武馆,舞狮者多在武馆习武。习武,要先练“扎马步”,这打基础的枯燥把式,往往要花上几个月的工夫。然后,才选习“洪刘蔡李佛”等武术门派。每天晚上,在师父的指导下,徒弟们练得大汗淋漓。休息时,师娘捧出粥水,让大家解渴充饥。所以,老广州人称习武为“食夜粥”。等到练得腰圆背厚,气力充沛,身手敏捷,便能把醒狮舞得威风凛凛,栩栩如生。
近两三年,我也常看到人们舞狮,除了佛山一些狮队能保存传统,在韩国舞狮大赛中以威猛的舞姿夺得锦标外,一般舞狮者只会把狮头摇来晃去。更让我吃惊的是,现在的“狮”,形状大变,头小眼大,色彩斑斓,模样妩媚而滑稽,活像是一头大型的哈巴狗,称它为“大头狗”倒真合适!这也难怪,现在的舞弄者没有“食夜粥”,没有臂力和基本功,一些青年连跑800米也吃不消,怎能举舞“醒狮”?不得已,人们只能改变狮头体积和重量。于是,舞狮是为了凑热闹,无复当年威武生猛的气派矣!
由此,我也体会到增强全民体质的重要性。

文献资料来源:2014年11月   摘自《岭南新语:一个老广州人的文化随笔》

作者:黄天骥

索取号:I267.1/1159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