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题“六榕”
苏东坡被贬岭南,初贬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心情郁闷,一有机会,便外出游览,与和尚道士结交,还自称“居士”。宋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死,徽宗即位,章惇(苏轼的政敌)被罢相,东坡才松了一口气,得以逐步内移北返。初移廉州(今合浦),在北返途中,路经广州,作短暂逗留,和地方官见过面,并应邀前往距天庆观不远的净慧寺和佛塔参观游览。
净慧寺原名宝庄严寺。“宝庄严”语出《华严经》:善财童子经文殊菩萨指点,到过五十三个地方的“善知识”(导师)求教,终于成为菩萨,“宝庄严”就是那五十三个地方之一,用作寺名,寓意“迷津引渡”。
据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王勃所撰《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记》记载,该寺建于南朝刘宋(明帝)年代(465~472)。当年王勃前往交趾探亲,路过广州,应邀撰此碑文,文中称赞该舍利塔“巍峨轮奂,雄耸天半,海泊收港,引为表望”。可见当时已成名胜。
舍利塔后于佛寺建成。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奉命出使扶南国(今柬埔寨)的昙裕大智法师求得舍利子带回广州。昙裕请居宝庄严寺,皇帝诏许,并分留部分舍利于该寺;广州刺吏不敢怠慢,就命人在宝庄严寺筑塔藏供舍利子,时称舍利塔。
宝庄严寺曾改名为长寿寺。宋初,寺和塔均毁于火。端拱二年(989)重建,改称净慧寺,奉禅宗,铸六祖惠能铜像。元祐二年(1090),在旧塔基上重建佛塔,历时9年而成,内供千佛及五百罗汉,改名千佛塔。
那天苏东坡在几个官员的陪同下,来到净慧寺,参观了弥勒殿、天王殿、韦驮殿、观音阁、大雄宝殿,仔细看了六祖的铜像和王勃所撰的碑文。他很赞赏王勃的诗文,深为他的早死而惋惜。
苏东坡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千佛塔。在高处凭栏远眺,广州风光尽收眼底,顿觉胸中舒畅。佛寺住持道琮向苏轼介绍说,此塔为佛教徒林修(宝鸡主簿)募资重建,塔基很特别,当年掘地,发现有九口古井环列基外,中央置一鼎,内藏三剑、一镜和佛舍利。九井连环于基外,作用是阻挡地下水入侵塔基——那时塔下就是珠江边,水位较高,挖地数尺,水即涌出。林修重建时保留塔基九井及诸物不动。
这塔后来又经多次增建和修葺,至清初,八旗兵环寺驻军,兵士见塔身建筑装饰颜色斑斓,姿彩如花,乃呼之为“花塔”,此后市民习用此称。这是后话。
话说苏东坡从塔上走下来,游兴不减,在庭院中,流连半日毫无倦意,轻揺纸扇,有说有笑,名士风度,令人倾倒。主持道琮久仰苏轼大名,乃抓住这个机会,向苏轼索求墨宝,以为纪念。苏轼见庭院中有古榕六株,苍翠茂盛,婆娑如盖,生机盎然,甚觉可爱;又见榕间有亭,尚未有匾,乃欣然命笔,写下“六榕”二字。字为楷书,厚重雍容。落款为“眉山苏轼题并书”。既曰“题”,又曰“书”,东坡解释说:就算是给小亭作个匾吧。
道琮大喜过望,谢过坡公,即令人拿去作匾,悬于小亭之上。自此,苏轼所书“六榕”手迹,成为该寺的一件重要文物,而为游客所知;后来有人索性称该寺为“六榕寺”。至清光绪元年(1875),寺塔修葺,巡抚张兆栋见东坡墨宝,甚觉可贵,乃拓字制匾,悬于寺门,正式改名为六榕寺。
东坡的题字使六榕寺知名度大增。不但六榕寺以题字而得名,到后来,连六榕寺所在的街道,也更名为六榕路了。
可惜寺内的六株古榕,竟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消失了。至今,寺门两边有对联云:
一塔有碑留博士
六榕无树记东坡
“博士”指王勃。王勃所撰碑文3200字原刻石立碑,碑虽早毁,文却永存(见《王子安集》)。“无树”似有点无奈,后人在寺内补植榕树,并筑“补榕亭”,也算是对苏东坡的纪念吧。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广州的故事》

作者:江励夫著

索取号:K296.51/16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