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津社稷庙的变化
第一津的社稷庙,有很长的历史,是专门供奉盘古氏的。到了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清朝攻占广州城后把西山一带作为畜牧场,社稷庙便成了废墟。
清朝康熙年间,广东巡抚李士桢,在梦中受到盘古神的责备,于是心血来潮,檄查社稷旧址并重建庙宇。但由于资金所限,新建庙宇并不宽广,只有五尺祠堂,七寸像。
重建社稷庙后,每年春秋官员们都要祭拜盘古,祈求风调雨顺,农作丰收……但因为庙宇小,不能容纳太多的文武官员祭祀,他们就在社稷庙旁筑起高台,名为祭坛,设有主祭官、礼司,还备有三牲。祭祀当天,先是官员祭祀,然后到乡绅祭祀,老百姓是不能入列的,只能在旁边观看;但百姓的祭祀有旬日。当时民间还流传:要儿子长命百岁,必须认社公作谊父的做法:人们用红纸写上谊子的姓名,地址、籍贯、贴在社稷周围,社公就会保佑小孩长命百岁。后来,祭祀的人太多,庙宇容纳不下,人们就把红纸贴在离社庙不远的一棵大叶榕树上,这种民间信仰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当年为了维护祭祀官员的安全,社庙旁边驻有一位郭耀华的武显将军。他因为护神护人有功,神明给予他一百零三岁,夫人九十八岁,儿子也活到九十多岁,因为当时九十岁高龄的人甚少,清政府认为这是国家的祯祥,为旌表武显将军的事迹,清政府在社庙的入口处建立了百年人瑞石牌坊。
清朝没落后,祭祀仪式取消,庙宇空置,部分水上居民和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便在此聚居。日寇沦陷广州,这里更加贫苦荒凉。
广州解放后,五十年代末,政府房管局在社稷庙四周建有八十多间矮小平房,安置居民三百多户。

文献资料来源:2006年   摘自《东风民间典故》

作者:口述人:第一津梁群;搜集整理人:李佩仪

索取号:I277.3/43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