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滨江路 几多欢歌舞

    广州主要市民广场

  中大北门广场

  艺博院广场

  陈家祠广场

  五仙观广场

  洲头咀公园

  沿江路东堤

  英雄广场

  海印公园

  人民公园

  海珠广场

  广州大桥

  唱得靓

  海印广场:

  一周三次近千人集合唱红歌

  每天清晨,只要不是下大雨,从海印广场一路东行至堑口码头,沿途都可见几十人一组的老年人合唱团在江边练歌。

  说起唱红歌,这里的老人无人不知“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这个广场位于海印公园文化广场的亲水台旁,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小区合唱团便会在舞台上演唱红歌和粤曲,环绕舞台四周的四排观众席大约可容纳近100人,但每次合唱团开演时,观众席都会被挤得水泄不通。

  家住滨江路附近的周阿伯每天都会搭乘公交车前往“周周乐”文化广场晨练,久而久之也成了“周周乐”合唱团的一名成员。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周阿伯很羡慕合唱团里的许多老人,能够演唱如此地道的普通话爱国歌曲:“他们很多人的普通话都说得好,好多红歌都能唱,我平时也跟着听,但要是单独唱还是有困难。”

  “广州的老人都很爱唱红歌,红歌文化挺繁盛的!”周阿伯说,除了“周周乐”文化广场,他还经常去大元帅府门前的广场唱红歌。这里每天晚上都有成群结队的老人唱红歌,每周二、四、六早上都会有近1000人的集体演唱,“人多的时候,很多老人甚至还会用报纸占座呢。”

  “那些红歌是真的好听啊,你去看看广州的音像店里,那些红歌的CD卖得比刘德华那些港台明星的唱片都贵呢!”周阿伯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

  堑口码头:

  老人们自发组建无名合唱团

  每人一元在车管站寄存歌谱

  日前,记者来到堑口码头,只见码头边上的一棵大树下,二十几名老人围成一圈,圆圈中央的一位阿婆手握指挥棒在树下指挥,每唱完一首,两位阿婆便会踮起脚尖,翻开下一页歌谱,他们的歌声吸引了来往的路人驻足围观。这个合唱团没有名字,没有固定的组织,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住在附近的居民。

  与合唱团里多数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不同的是,曾阿伯来自东北,10年前来到广州。曾阿伯当过5年兵,其中还做过两年的文艺兵。“这些红歌我当兵的时候都唱过,像这首《二十年后再相会》写得真好啊,我们唱着它走过了20多年,发现歌里写的都实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和歌里写的一样幸福!”

  曾阿伯结识这个合唱团缘于四年前的一次偶遇。家住滨江路附近的曾阿伯当时刚退休,在一天早上散步时,遇见了这个合唱团。他们的歌声让许久没有唱歌的曾阿伯心里痒痒的,便走上前和着他们的歌声唱了起来,没想到这一开嗓便一发不可收拾。

  四年来,除了下雨天,曾阿伯每天早上九点都会准时来到堑口码头唱红歌,唱到十一点半还会集体跳一段健身操。

  “每天来这里唱唱歌,既可以练气,又可以锻炼身体。在KTV唱不能和这里比的,KTV里有伴奏,这里完全练的是‘裸唱’的工夫。珠江边的空气又清新,这一点KTV哪儿能比啊?”无名合唱团里的梁姨告诉记者说。

  据75岁的梁姨介绍,合唱团共有七本歌谱供每周七天轮换使用,每天早上合唱团主要负责的两位阿婆便会从附近的自行车保管站将歌谱取出,带至堑口码头。为了就近保存合唱团的歌谱,合唱团的几位较固定的成员自发每人出资一元,委托附近的一个自行车保管站寄存。自行车保管站的储物柜共有七格抽屉,每一层抽屉就是一天的歌谱。

  曾阿伯和梁姨不久前还参加了由大东路居委会举办的非本地居民的红歌比赛并斩获名次,这次比赛也让他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闲暇时光,他们还会相约一起喝茶、小聚,就像多年的老友一样。

  跳得美

  中大北门广场:

  外地游客慕名来,只为一起扭一扭

  在广州众多的市民广场里,最负盛名的当属中大北门广场。晚上7点半开始,中大北门广场迎来了一天里最热闹的两小时。这个占地15000平方米的广场上,超过10个团队在各自“根据地”上拉开了架势。以中山大学牌坊为起点,顺时针一圈依次是民族舞、健身舞、武术、交际舞、肚皮舞、拉丁舞、街舞、踢毽子……各种音乐、口令通过扩音器此起彼伏,热闹非常。

  上周星期五晚上7点半刚过,记者在中大北门牌坊下面看到一位身着蓝色衣服的女士大声地招呼着匆匆赶来的队友,“过去那边有位置,一二三,大家一起来!”这支健美操队长就是张女士,她说她们健美操队成立一年多了,目前成员有30多名,队员以四五十岁的家庭主妇为主。“她们平时在家待的时间比较多,出来跳一跳既有利于保持身材,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张女士称,这支队伍还在今年“七一”表演时拿过三等奖呢。

  激情的健美操后,音乐节奏舒缓起来。趁着喘气的间歇,后到的陈姨跑到队伍中,对另一位队友说,“跳完一起去给小孩买衣服啊。”陈姨笑称,自己刚来不到半个月,很多动作都记不住,只好在队伍里“打酱油”。“以前在家每天晚上对着电视机,很无聊,身上还不时这里疼那里痛的。来中大北门跳舞不久便认识一拨人,这位就是我女儿同学她妈,发现我们很有共同语言呢。”陈姨乐呵呵地对记者说,现在不仅身体好多了,也觉得生活很充实。 

  “开始时觉得好玩,有了效果才坚持下来,大家都是为了锻炼身体。”40岁出头的卓女士是一名公务员,前年开始受失眠症状困扰,有一次在广场散步时停下来,跟着一起练,发现动作挺简单的,练了几天后失眠症状也好转了,于是就坚持了两年。

  “现在我们都是街道文化站的成员,街道把广场上的团队纳入了群众文化团体,一旦有文娱表演,邀请各团队参与,也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和认同感。广场上的团队定期要召开联席会议,大家为广场的群众活动出谋献策。”白老师在中大北门广场上教授武术已经有5年多,固定的学生有上百人。他说,中大北门广场的夜景已经成为广州市市民文化的一个品牌,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也一起扭一扭,感受这份自由参与、和谐相处的氛围。

  跟市区里大多数文娱广场不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大北门广场上跳舞做操的并非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姨,各个年龄层次都有,不乏年轻的大学生和住在附近城中村里的外来务工人员,甚至有路过的游客禁不住诱惑,跟着大伙跳了起来。   

  玩得欢

  洲头咀公园:

  一边跳红绸舞一边闲话家常

  在滨江西路的尽头,白鹅潭畔的洲头咀公园。绿化带分隔出的一块块区域,为街坊们的各项文娱活动提供不同阵地,每天清晨直到上午10点,傍晚直到晚上10点,数百名街坊在这里跳舞唱歌打太极踢毽子,各取所需。

  “我女儿快要生宝宝了,煲姜醋有什么讲究?”、“你家老伴多年的风湿好了,用了什么偏方?”前天晚上8时许,在广场上,四五十名阿姨在跳着红绸舞,一边锻炼一边闲话家常。“我们很随意的,一边跳舞一边聊天,如果规矩多,大家就无法坚持下去了。”陈女士说,大伙一起跳舞已经四五年,都是住在附近的退休职工,除了锻炼身体还可以一起聊天打发时间,加上洲头咀环境越变越靓,绿化好空气好,心情也更舒畅。 

  人民公园:

  水泥过道上海绵毛笔练书法

  1999年,人民公园拆除围墙,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也才真正成为市民休闲的聚集地。

  记者看到,在这里,除了各种各样的晨运之外还有晨唱,每个人都可以一展歌喉,唱得好听自然喝彩声不断,唱得难听也绝对不会有人笑话你,因为大家聚在一起都是为了玩、为了开心。有些本地的居民普通话不准的,唱出来的歌像是普通话又像白话,细细听来,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如果说在人民公园跳舞的主要是中老年人的天地,那么唱歌便是年轻人在人民公园的主战场。“看看公园里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么和谐地相处着,是怎样的一种休闲呢?这是广州人对过往文化的传承。”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任教的陈老师说。

  轻松愉快的歌声中,有时会夹杂着一些较为专业的粤剧,寻声找去,却是一个由失明人士组成的曲艺团。这个曲艺团由越秀区有关部门协助组成,并提供一些较为专业的器械。“他们虽然看不见东西,但心里却明亮,往往唱出来的腔调更有感情。”

  记者发现,在公园的水泥过道上有几个老人家拿着特制的海绵大毛笔正在龙飞凤舞地练习书法。到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写字的人除了有些锻炼身体的退休老人之外,还会经常有书法家来这里“热身”。

文献来源:2001-09-14   广州日报-W3

作者:文远竹 廖仕祺 温利 乔军伟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