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沧桑话北园
北郭宜春酒;
园林食客家。
这副原来挂在北园酒家门前的对联,是当代北园原副经理胡卓所撰、著名书法家秦咢生手书的。此联朴实准确地道出当初北园酒家的地理位置及特色--位于北郊的园林式酒家,既宜把酒看云山,亦宜设宴饮园林。
北园创建于1928年,至今可谓“八旬岁月,几度沧桑”。2008年,门前的对联不知何去,但人们仍乐道它的过去。
山前酒肆水尾寮
80年前,广州市区北部越秀山麓林木茂密,环境幽静,更有山泉汇成小河潺潺流淌。于此结庐而居肯定心旷神怡,若然再把酒临风,远眺云山,呼朋引类挹绿邀红细斟畅饮,能不喜气洋洋者乎?
这里更是做酒家生意的旺地。何也?无他,地利也!这北郊是人们登白云山的必经之路,故小北路亦称“登峰路”。除了清明祭祖、重阳登高,登峰路必然人流如鲫外,平日里郊游的、买卖的、赶路的,各类行人来往不绝,在这里开茶楼办酒家何愁客源?虽说是酒家旺地,但如果不是广州商会会长邹殿邦祖父恰巧在这登峰路建有一座小桥流水、曲径回廊、古色古香的园林别墅,那也未必有这北园酒家。
那么,当一应条件齐备,对于极具商家眼光的会长来说,当然是有咁(那么)快得咁快办起酒家来啦!邹殿邦依照当时创办茶楼酒家都是股东集资的惯例,找来一些官僚、富户作股东,立即在祖父的别墅办起北园酒家。时人雅称为“山前酒肆,水尾茶寮”。
北园甫一开业只经营酒菜筵席,专做军政界及商人、文人的生意,果然生意兴隆,从1928到1938旺足十年,只可惜随着广州被日军侵占而不得不结业。
正宗粤菜美名扬
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而未兴,人民生活非常艰苦。本来,人之常情是“人穷思旧债”,但北园旧职工杨仁甫却“思旧业”起来。杨找到原北园营业部长程兆棠、厨师刘苏、黄珠庭,建议集资重建北园酒家。众人一拍即合,组成合德公司,集资经营。所谓“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公司请回刘坤、陈礼、赖虾、刘章、王锡全、“鱼王”骆昌等大部分北园原班人马,于1947年复挂北园酒家旧招牌重新开张。
旧北园那鱼池石山、曲径回廊、亭台楼阁已被日寇所毁,众人唯有在旧址以松皮竹篱搭盖一个大厅,另外搭起几个松皮小亭因陋就简营业起来。
当年小北登峰路一带,也有五六家酒楼,如甘泉、南粤、红棉、郭北、越秀等,彼此间明争暗斗出尽法宝,无非都是为了立足生存。正所谓,“各师各法,各庙各菩萨”,这五六家茶楼酒家有登出免茶减价的,有买二送一的,甚至有“卖大包”(让利)益顾客的,竞争激烈。北园使出的杀手锏是“正宗粤菜”,出名的菜式有油泡虾仁、菜胆豆腐、郊外鱼头、蒜子鳒鱼、豉油乳鸽,蚝油鸭脚、山水豆腐、沙河粉等,而最著名的菜式、后来成为口头禅的则是“大鸡三味”(以鸡为主料,任顾客选择炒、炆、煀、炸、煎、汤、白切等其中三种烹调方法)。
北园酒家“正宗粤菜”此招果然厉害,但见北园门前车水马龙,而其他临近酒家却门可罗雀。不出三年,小北一带的其他酒家全被北园“顶死”,先后关门结业,不复存在了。
照理说粤菜“有传统无正宗”,就算有正宗的粤菜,也并非仅北园的厨师会煮,何以就独旺北园一家呢?这原因既复杂也不复杂,但却值得搞饮食者注意。奥秘就在于一个“变”字。比如吃蟹,最正宗的粤式烹调便是清蒸,但有客人吃腻了,怎办?北园厨师刘坤并不因此反感、厌烦,而是加以试味钻研,结果用麻茸、葱花、豉汁、绍酒烹制后,香气扑鼻,大受食客欢迎。最先对蒸蟹感到厌腻的国民政府军政大员香翰屏吃过新蟹菜后,高兴之余,即席挥毫,写下“蟹黄白酒香味道,竹篱茅舍小排场”的长条幅赠与北园,一时轰动省港澳。后人笑称此菜式为“香公炒蟹”。又如传统粤菜“花雕鸡”一向是用花雕鸡烹制后,斩件用碟上桌,厨师黎和加一变化,改用瓦罉承载,将花雕酒倒入瓦罉煎焗。结果上桌揭盖时香气四溢,令人食指大动。新制法不但保持传统制法的色香味,还使芡汁得以保留。原澳门商会会长何贤先生便最中意用花雕鸡芡汁拌沙河粉吃。再如爽滑鱼蛋是最普通的粤菜,但到了“鱼王”骆昌手上,便可变出许多款式来,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上汤鱼面”,其原料也是鱼蛋用的新鲜鲮鱼鱼胶,“鱼王”骆昌加以变化,用鸡蛋白与鱼胶拌匀,挞透,压成片状蒸熟,再切成面条状烩以上汤,吃时口感爽滑清甜,独有风味。当时三任广州市长的孙科最为喜爱,每到北园非吃不可。
北园复业后两三年正是国民党内战节节败退时期,军政要员工商大贾纷纷南逃到广州,到广州后又纷纷慕名到北园饮宴,令北园更加名噪一时。当时北园经营“到会酒席”(即厨师上门替顾客烹调)最为红火,北园厨师先后到过蔡廷锴、蒋光鼐、宋子文、欧阳驹、陈策等人的别墅、公馆做酒席。至于当时居留在广州的名人雅士,也多是北园酒家常客,如中大校长金曾澄,名医杜文超、杜伟文,名伶何楚凡、楚岫云等,均慕北园的正宗粤菜美名而来。
“鬼佬饭堂”逸事多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公私合营后,北园便是广州最早的重点旅游接待单位,曾有“鬼佬饭堂”之称。
1957年由国家投资,请了莫伯治等名工程师设计,把北园扩建为广州第一家古色古香富有岭南园林特色的酒家,朱光市长挥毫题写“北园”招牌。而当时北园拥有麦九、邓苏、许衡、何英、黎和、周新、孔泉、罗坤、陈勋、廖干等大厨师、点心师,所以有做“鬼佬饭堂”足够条件,绝不会失礼于洋人。当时的名菜有宝鼎满坛春、瓦罉花雕鸡、蚝油鸭脚等,名点有桂花香扎、玉液叉烧包等。
美国议员曼斯菲尔德、越南胡志明主席、日本友人西园寺公一、澳大利亚工商部长菲利普,还有许许多多国际友人都曾是北园座上客。至于陪同国际友人前来的国家各级领导人,更是数不胜数。
不少社会名人、诗人墨客,都曾在北园留下大作、墨宝,其中计有郭沫若诗:“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到家,瞬息出国门,归来再饮茶。”艺术大叔刘海粟题赠墨宝“回味无穷”。中山大学名教授商承祚书赠“味道之腴”。名诗人陈芦荻撰联:“极胜楼台光郭北,几番觞咏集名园。”日本佛教大师天门海翁留下墨宝“和平友好”。
最为有趣的是,不少“鬼佬”来北园食过后,不但自己“返寻味”,还把菜单留起来,回国后叫家人或友人拿着菜单来北园“照板煮糊”(按既定菜式制作)。
上世纪80年代,北园的汾酒牛肉、京都熏鱼、金牌油鸡、松子鱼、香麻奶层糕、百花鳌鱼饺、“太极映双辉”、琵琶虾扇等20多款菜点。被评为名菜美点;玉液琼盅、莲蓉千层酥、樱桃凤凰巢等菜点,在1988年第二届全国烹饪大赛中分别获得金、银、铜奖牌;鸡丝春卷于1989年获得国家商业部主办的全国饮食优质食品评比金鼎奖。尽管如此,因种种难以言说的原因,北园也数度沉浮,终于让出经营权,大装修后于2008年10月初复业,却如北园初开业时不做茶市,只做酒菜筵席(饭市也提供点心)。回顾过去几度沧桑,让人回味无穷。
有诗为证:
山前酒肆登峰客,北郭名园美食家,
几度沧桑人不散,伸头引颈等开茶。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3月   摘自《商海千年说越秀--越秀商业老字号》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政协编

索取号:K296.51/154/12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