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的理念和现实启迪
今天,古都西安中国画坛群贤毕至,在这里隆重召开的,我想该不是一个具体地讨论、研究历史和争论学术问题的会议,而是旨在:在中华民族的旗帜下,整合我们当代的中国画创作队伍和力量,为承传优秀传统、增强当代中国在国际影响中的“软实力”,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作出道义承担而思考和相互激励的聚会。
任何一个有影响的艺术流派,都必然有其“主义”--一个群体的理念共识。因而,都必然有着其闪光的历史业绩和智慧的贤达!“岭南画派”也不例外。作为晚辈后人,我们都有道义和诚意,向先驱们致以由衷深情的敬意!辉煌的历史,与我们并不遥远!
回眸百年,出现在上世纪辛亥革命年代、并活跃了整整一个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以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其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前称“折衷派”),以倡导美术革新、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为道路;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理想;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特色,开创了中国画的新境界并影响至今。
在民族危难、民生苦困、国运衰落、风雨如磐的岁月里,在反侵略的抗战烽烟中,岭南画派的先驱们走出书斋画室的象牙塔,关注民众,为民族、为国家挺身而出、艰苦奋斗,以身体力行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画坛“新国画”的发展。为中国美术教育的普及作出了开创性的和推波助澜的贡献。
“岭南画派”的先驱们,始终坚守着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立场,怀抱着革故鼎新、改造旧中国的豪迈情怀和崇高理想。“岭南画派”要抛弃的,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核心价值,而仅仅是,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泥古不化、陈陈相因、漠视现实与民生的糟粕!他们抛弃中国旧文人气馁的孤芳自赏习气,他们坚守中国文人的民族气节和风骨(他们曾诚恳地向日本学习和借鉴,但他们坚定地强烈反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岭南画派”的产生,不是空穴来风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也不是因于心血来潮、拍脑袋的冲动和追求小集团利益!它的出现,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它所体现的不是地域性的利益追求,而是一个时代追求社会进步的革新理念,也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质。
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广州,有着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是中国当代“开放改革”的前沿地。因其天然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岭南文化特质和性格,可以概括为:包容、奋发和坚守。“水利万物而不争”,岭南人有着水一样的特质:兼容、务实、随和、求新和“敢为天下先”,像岭南水乡一样,岭南文化的形态,呈现出层出不穷的七彩斑斓的勃勃生机。“岭南画派”,正是在这样的岭南文化传统和时代、时势条件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当然,任何一个艺术流派的存在,都只能是历史的存在,不可能永世不变。“岭南画派”其本质是反对复古和固步自封,“开放改革”是其天然个性;“岭南画派”没有固定的程式和套路,它自身变革的理念(群体意识)必然导致:既坚定不移地悍卫中国的精神和气派,又敞开胸怀广泛吸纳各种外来文化的精华,以营养壮大自身。因而,它“以时俱化”(老子语)的艺术思想,在中国“开放改革”的今天,显得愈加与时代步伐吻合,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画家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对中国画发展的思考和实践。
“春雨愁病发”,中国文化人中的先哲和时贤,都必然会对其身处的社会环境,怀有一种“悲情”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这是他们的良知、智慧与道义承担之心所使然!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一种浩然气节和铮铮风骨!“岭南画派”的思想核心是主张变革和坚持现实关怀。我们身处多变转型、价值观纷乱芜杂的年代,直面当下中国画坛的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与时势,我以为:作为一个有良知、有风骨、有抱负的中国画家,无可置疑,理应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具有“守护者”的忠诚!对国家和社会抱有一种公民责任与道义承担的使命感!使自己能自觉地成为中国画坛的“社会良知”!
中国画艺术的本位回归,其指向是人格、是尊严、是心灵、是中华民族的风骨!而不是别的。
这便是“岭南画派”的理念予我的启迪。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3月   摘自《广州美术研究》

作者:陈永锵著

索取号:J2/3/44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