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楼遗址
百尽栏杆横海立,一望襟抱与天开。
岸边天影随湖入,楼山春客带雨来。
宋代诗人陈去非的这首诗咏的是宋代羊城八景之一海山晓荠。因雨过天晴之后登临海山楼观赏海珠晨光,是宋时广州人的一件赏心乐事。
海山晓荠美景的所在地在镇南门江外边,即今天的北京路与东横街交汇处。北宋庆历五年(1045),经略使魏瓘修广州子城,在南面开镇南门。镇南门是宋代中诚的四大城门之一,朝南面靠近珠江(清代称大南门)。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4),为了招待外商的需要,经略使魏瓘利用修城余料在镇南门外建海山楼,与该楼相对的江面时称“小海”,江中有露出水面的沙洲五堆,时人称为五洲,即现在的北京路侧的太平沙一带。
海山楼下为市舶亭,是外国商船停泊验关之所。北宋年间,广州成为中国最大对外贸易港口,每年有数十个国家的商船前来广州进行贸易。按宋代惯例,外国商舶初来,须停泊于市舶亭一带,由五洲巡检司派兵监视,此即“编栏”,之后船货皆不许再行更动,静等中国政府官员前来检查。检查时先验政府颁发的“公凭”,然后根据公凭所列之货物种类、数量逐次检验作为征税的依据。货物检查完毕并办妥抽解(征税)手续后,才能进入市场出售。当时广州的地方官和市舶司官员常再检验货物后在海山楼设宴招待外商。每年10月外商乘东北季风回国前,地方官也在海山楼大摆宴席,欢送外商回国。每当设宴之时,不但外商,甚至外国商船商的重要船员也要出席。宴会上,宾主们都穿者华丽的服饰,觥筹交错,间有“夷歌胡伎”,莺歌燕舞,直至宾主尽兴而散。中国商船出海贸易和回航也要到市舶司办理手续,否则就要没收货物。北宋时期,广州市舶司不仅管理广南沿海的市舶业务,而且当时归广西管辖的雷州、化州等也要受其节制,因此,海山楼附近商业繁荣,热闹非凡,豪门巨贾多聚居于此。
海山楼的高度可与城墙媲美,极为雄伟壮观,故有“百越第一楼”之美赞。楼前江面宽广,南北宽度达1公里以上,有“小海”之称。登临海山楼,极目而望,但见海天相连,商船成群结队,游戈江中,气势颇为磅礴壮观。海山美景以天刚破晓或雨过天晴的晓荠浴日最为令人惊叹,故以“海山晓荠”名之。美丽的景致吸引了大量游人,官绅和文人墨客经常聚会于此,或联络情谊,或吟诗唱和,真可谓游人如织,丝竹之声不断。每年的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军政大员还在此地检阅水军,品尝新上市的荔枝。元朝时海山楼毁。到了明代,由于泥沙淤积日益严重,沙洲面积不断扩大,珠江江面日趋狭窄,景色大不如前,,外国商船转至城西蚬子步(今怀远驿街附近)停泊。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   摘自《东山名胜古迹》

作者:乔素玲著

索取号:K928.706.51/3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