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名字多有“古”
诗书街辖内街、巷、里、坊的老地名文化资源丰富,尽显历史文化独特风韵,不少街名藏有故事。大德路,明清时是广州老城南边城墙,1920年拆建马路,因路旁原有归德门故称大德路,1967年改称秀丽三路,1981年复名。人民中路,明清时是西边城墙,1920年拆建马路成为丰宁路,意为民丰安宁,1966年改现名。同乐路,旧西瓜园故址,20世纪30年代有警察同乐会,因而得名。晚红新街,原为晚红园,1931年建楼房,命名晚红新街。博爱新街,20世纪30年代建街,原名永禄新街,含福禄永年之意,1965年改现名。麻行街,相传清代曾是麻制品市集而得名。竹篙巷,因清代是专营竹篙市集,故名。扁担巷,清代曾称扁挑巷,因明代是摆卖扁担的市集而得名。由仁巷,原名由义巷,1931年改现名。大德里,民国时业主李氏以其子李德命名。馥园巷,原为霍家大屋花园 -- 馥园,故名。广华道,因1933-1934年间广华置业公司于此兴建楼房,故名。铁炉巷,清代驻粤八旗兵在本巷设铁局铸制兵器,故名。拐脚楼,明清时城墙经此,在拐弯处建有拐角楼,因本街位于拐角(角、脚同音)楼东侧而得名。操场前,清代是驻粤八旗兵前锋营箭道,为军队操练场地。
除了单独成篇的之外,诗书街还有如下街巷得名有出处:
三元巷 -- 道教以天宫(赐福)、地官(赦罪)、水宫(解厄)为三元。科举以解元、会元、状元(分别为乡试、会试、殿试第一)为三元,“连中三元”是过去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荣耀。
这“三元巷”反映出街坊的愿望。
牛头巷 -- 元代时是一个小山岗,形如牛头。20世纪20年代将它铲平建屋,其街道称牛头巷,现在那一地带都比惠福路稍高。
同工新街 -- 在街头牛头岗下,有冯、黄两家人合作在此种菜为生,两边建了房屋,形成的街道称同德新街,取同心同德之意;后因与同德围等地名重名,改为同工新街,亦是合作做工之意。
胜龙新街 -- 在牛头巷北侧,街内东西两边房屋都是统一规格,按竹筒屋式设计:门是三件头,里面是两扇大木门,中间是木趟栊,外面是脚门;三层楼高,顶上是天台,青砖砌墙,花岗石墙基;屋内有花纹精细的满洲窗,有的有上下趟式木框架玻璃箱。街口门额有“胜龙新街”4个大字,1966年“文革”初,有人说“龙”是“四旧”,把此字铲掉,2008年才用红漆补上,但补上的“龙”字明显瘦弱很多。此街是20世纪30年代旅美华侨胡锦胜、胡锦龙两兄弟合资所建的,每人在名字中各取一字作街名,故名“胜龙新街”。
白薇街 -- 清代为满族正黄旗人聚居之地。街内原有一间满族祠堂,由同治年间两广总督瑞麟题匾。据说曾有一位白须、白发、白眉的老人在此设馆授拳,此老拳师的白眉特长,人称白眉老人,故称此街为“白眉巷”(《驻粤八旗志》称“白糜巷”)。清代后期转称为“白薇街”。
尚果里 -- 过去此处有涌注入西濠,近仁王古寺(故址在现诗书路大德肉菜市场处)旁,有一桥名“上古桥”。清顺治十五年(1658),靖藩总兵徐成功之弟徐成名,夜梦见有3位僧人来投宿。第二天早上,有人挑着3尊铜佛像来求售。徐成名一见,3尊铜佛像之样貌竟似梦中投宿的僧人,大觉奇异,于是买下,并把此事告诉哥哥。徐成功便出资在上古桥侧建梦觉寺(街坊习惯称上古寺)来供奉3尊铜佛。佛寺湮没成街时称上古里,后转音称尚果里。
海珠中路 -- 清代时,靠近现今杏花巷一段称仙羊街,由“妙吉祥室”以南至大德路一段称西濠街。1931年扩建马路时,因南端正对着海珠石,故将整条马路称海珠路,分海珠南路、海珠中路和海珠北路。
七株榕 -- 七株榕巷明代已有,东起海珠中路,西至诗书路。清代称七棵榕,又名七条榕,因巷内原有7棵大榕树而命名。满汉八旗驻地合称“旗境”,今诗书街大部分地段在“旗境”西南角,其中七株榕属正红旗;正黄正红旗满洲协领署设在七株榕,正黄正红旗满洲箭道也设于此。民国时期,人民中路及其附近的惠福西路、大德路一带是商业区,工厂商店分布于其中,并深入到七株榕、毕公巷等街巷。20世纪30年代,七株榕巷有商号为“德和隆”的漂染行业和拥有800多名学生的市立第九小学。
西门口 -- 老广州人熟悉的西门口有其范围,位于中山六路与中山七路相交处一带,东界约为光孝路、纸行路,西界约为光复北路,北界约为净慧路,南界约为光塔路。因为明清两代广州城的西门而得名。西门遗址在中山六路与中山七路相交处,城门于20世纪20年代建马路时拆毁。

文献资料来源:2011年6月   摘自《诗书福地》

作者:颜志图,黄晓玎

索取号: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