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粥的包容与交融
听说高考期间,考生们吃的早餐,多是及第粥。真有趣!
广州人吃的粥,有咸的、甜的。在各种各样的粥品中,我最喜欢吃的,也就是及第粥。早上,当服务员把及第粥端到你的面前。那碗粥,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你便食指大动。若再买一根油条,或者一碟肠粉,细慢咽嚼,那更妙不可言。
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一位老朋友来访,他让我带他去吃最具广州特色的东西。我一想,便领他到文昌路伍湛记去吃及第粥。我吃得津津有味,谁知那老兄只吃了两口,便皱着眉头说吃不下去了,说宁愿吃点白粥拌咸菜。我愕然,觉得不可思议。再一想,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习惯和口味。他吃不惯这油腻腻的稀饭,也是很自然的事。
何谓“及第粥”?有人说,明代南海人伦文叙,幼时家贫,曾当雇工。主人见他勤奋,曾以猪内脏煮粥以饷之,让他增加点营养。后来伦文叙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及第,也以此回馈主人,遂有“及第粥”之谓。此外,还有人说清代状元林召棠,爱吃这种把各种猪下水煮成的一锅粥。总之,据说这样的粥曾有状元吃过,人们便称之为“及第粥”云云。
不过,最合理的解释,似是广州人根据这种粥的烹饪材料,以及形容其味之鲜美,便给予至高无上的名称。
首先,这粥有猪肉丸子。丸,粤音与状元的“元”同;肉材还有牛膀。膀,音与榜眼之“榜”同(不过牛膀无味,后改用猪肝了);再用些猪肠或猪腰子,切成花状,便算和“探花”有联系。你看,状元、榜眼、探花三及第,全有了,这不等于说它是粥中极品吗?而且,这名称,也符合广州人“讲意头”的风气,怪不得现在的广州考生临阵前也要吃它。
别小觑这锅杂烩的粥。据识者云,正宗的及第粥,店家们所用的“粥底”,乃是加上水蛇、猪骨,以文火熬制而成的。粥熬好了,顾客来时,厨师便将它浇到小锅里,以武火急攻。等到煮沸了,放上肉丸、猪肝、腰花,这称为“生滚”。然后加上些姜丝香葱,那碗美滋滋香喷喷热辣辣的极品,才算是大功告成。
我对及第粥情有独钟,不仅是它确实鲜美,还觉得它典型地体现出广州人们的品性。
包容,是广州人精神之一。及第粥的制作,其精妙处,正在于包容。它的材料,包容了植物和动物。植物有无味的米,有微辣的姜,微香的葱;动物有水上游的,地上跑的;肉质有稍稍松软的,有较具嚼头的,它们各具有不同的蛋白质和养分。至于烹饪,则包容了文火、武火等方式。有些外地朋友,以单纯为美,讲究地道、正宗。而广州人却乐于把不同特质的东西汇于一炉。这兼容并蓄的品性,也直接作用于广州人的舌头,于是我们的味蕾,也有包容的嗜好。
广州人能包容,这是由广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决定了的。不过,在包容的基础上,让不同的特质交融,这更是广州最可宝贵的特质。以“及第粥”为例,它不仅包容了固体、液体,动物、植物,更是让不同的蛋白质、淀粉质。经过加热,产生化合作用,各种分子交相融合。这就有了创新,有了滋味鲜美的粥品。
纵观具有广州特色的建筑物,诸如骑楼、满洲窗,等等,乃至岭南画派的作品,都是在包容的基础上,让中西文化聚合交融的产物。及第粥的制作以及人们对它的审美趣味,当然与西方文化无关,我以此为例,只想说明,即使就味觉而言,在岭南人身上,也沉淀着从包容到交融的文化基因。善于吸纳交融而至于创新,乃是广州人特具的品性。

文献资料来源:2014年11月   摘自《岭南新语:一个老广州人的文化随笔》

作者:黄天骥

索取号:I267.1/1159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