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学圣殿到农民革命摇篮——农讲所

    走在中山四路的大街上,你就会被一组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古建筑群所吸引。三个气势恢宏、精雕细琢的花岗岩棂星门给人以浓郁的历史沉淀之感。当你抬头向上看去,就会看到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名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你可能会产生疑问了,毛主席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应该是解放前的时期,怎么这个建筑这么古老呢?那这个农讲所的旧址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下面,就跟我一起来探个究竟吧。
    原来啊,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旧址原为番禺学宫(孔庙)。番禺学宫古建筑群,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散发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番禺学宫在明清时代被誉为“岭南第一学府”,为明清两代的番禺县学和祭祀孔子及先贤名儒的孔庙所在地,每年农历二月、八月在此举行祭祀典礼。明清两朝广州有三大学宫,即广府学宫、南海学宫和番禺学宫,而番禺学宫是广州至今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学宫。现存部分是番禺学宫的中路建筑,是清乾隆年间平基重建。沿着石砌甬道,由南至北依次为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泮池后两侧设肃容门,大成门两侧为更衣所,大成殿前两侧为东西两庑,崇圣殿前有东西两廊。左路建筑尚存头门和八桂儒林门、明伦堂、光霁堂和石板道路;右路仅存头门和部分石路。在木棉、龙眼、九里香等古木掩映下,黄瓦朱墙围成重重院落,仍可见其既严紧规整,又疏朗自然的布局。
    番禺学宫是广东典型的祠庙建筑,建筑布局很有规模。大院正中的一座是书院大堂,也叫大成殿,当年学子们的课堂就设在这里。大成殿的东西两厢为书斋,左边是书院的藏书处,右边是读书和住宿的地方。而里边的花园和碑廊,则是师生们课余游乐休憩的场所。后座是崇圣殿,也被称为魁星楼。魁星,传说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文神,古时候,有“魁主文章”之说,所以历代学人士子都尊魁星为主宰文章的救星。番禺学宫建设崇圣殿——魁星楼,也是为表示尊崇文治而祈求保佑的意思。番禺学宫那重重院落的气势与古雅的教授礼仪的环境,令人肃然起敬;堂、室、场、廊齐全,林木交荫、空气清新,这是多好的读书环境啊!
    因为这里是广州历代的著名学府,环境优雅,1926年,由毛泽东任所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来到了这里举办,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的干部。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为适应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形势而创办的,由中国共产党人彭湃等倡议,经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通过开办。自1924年 7月至1926年9月共举办6届,毛泽东则任第六届农讲所所长,肖楚女为专任教员,教员有彭湃、周恩来、恽代英、阮啸仙等。本期招收学员327人,来自当时的20个省,在此学习有关农民运动、军事、政治等课程,进行军事训练,并到农村实习。学员毕业后奔赴各地从事农民运动,成为农运的骨干力量,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广东会成为此阶段的农民运动中心呢?我想,农讲所的举办应该是功不可没的!
    农讲所旧址这一古老建筑——番禺学宫从此也就成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和农民革命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革命旧址的修缮复原和宣传教育工作。1953年,建立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周恩来亲自为旧址题名。 
    农讲所旧址中,当年的所长办公室、教务部、军事训练部、课堂、学生宿舍等均按原貌布置,并辅有《农讲所旧址复原陈列》展览,实事求是地展示第一届至第六届农讲所的历史。同时,配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每年举办富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专题展览。还修复了番禺学宫东路建筑的明伦堂和光霁堂,陈列有孔子塑像、广东贡院模型,复原了科举考试的号房等。开笔礼仪式是学宫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俗称“破蒙”,表示少儿开始识字习礼,人生由此起步,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追求科学文化知识、勇于探索客观世界真理的优良传统。如今,一整套开笔礼仪得以复原实施,每年接纳全国各地少年儿童慕名而来参与开笔。当年的学府,依然是学子们接受国学的优雅殿堂!
    古老的番禺学宫不仅培养出了多位国家栋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将继续传承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把国学在这里一直发扬光大,让学府之气在岭南都市蔚然成风!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