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曲艺界的失明女艺人
民国初期,广州的曲艺坊有一批知名失明女艺人,如今已鲜为人知,故录下以补曲艺史之阙。
录唱片打头炮的桂妹
在早期失明女艺人中,桂妹可算多才多艺,拉二胡、唱平喉,能将全本木鱼书由头到尾一字不拉地背下来,主题曲听一两次就可以记下来。最难得的是,她唱梵音非常象和尚念经,也似尼姑的法事。
她是在唱片公司第一个录制唱片的盲人,唱片名是《晴天血泪》,写一位多情书生祭奠他意中人的亡魂,曲中一段梵腔《戒定真香》。唱得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热在全炉放,顷刻纷纭,即遍满十六。昔日揶揄,难免消灾障。喃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转乙反腔)念罢几声超度亡魂••••••
桂妹唱得似喃无,那句“喃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是直接从喃无经文转来,没有实际意义,纯粹是表达一种经文。当时十分新鲜,唱片的销路非常畅盛。这位居住于广州的演员,除香港外,连梧州、江门等地都请她,使其知名度大增,促使唱片公司为她录制第二张唱片 -- 《玉离魂》。这首曲无非也是小生祭亡魂的老桥段,但曲中大段南无腔比前一首用得更逼真:“……佛门有偈吾俺,部部部部帝,理迦理哆嘿旦鼕夜••••••”这段曲子还留有唱片,使研究家惊奇不已,如果在今天,没人会这样处理。桂妹在这两首曲中,用官话唱占了两成,这说明粤曲也是由官话过渡到粤语的。
桂妹唱片大热,令曲艺界中刮起一阵“亡魂风”。《夜吊秋喜》、《祭钟子期》、《夜吊白芙蓉》等曲四处传唱,一时社会上到处与“死人”对话,从1928年到1930年之间最流行。当然也有社会原因,当时军阀内战,加之蝗灾、水灾,死人无数,所以人人都有拜祭先人的强烈愿望。
《夜吊秋喜》这首曲,原是招子庸所撰的粤讴。招子庸(1793-1846),字铭山,号明珊居士,广东南海横沙村(今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横沙乡)人。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曾任知县、知府等官职。他酷爱文学、工诗善画,兼通音律。他编著《粤讴》一书于道光元年(1821)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粤讴曲词集。全书收曲词120首,内容大部分是描述男女爱情的,特别是反映在社会底层妓女的悲惨生活,倾诉她们的心声。后由港英总督金文泰翻译成英文版《广州情歌》,在牛津大学出版。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数《解心事》和《吊秋喜》。前者传唱广远,故后来粤讴成为粤曲较常用的曲牌时也称“解心腔”。至上世纪20年代时,真正懂得“粤讴”唱法的人已不多,但一批失明女艺人却顽强地坚持。
惯唱“解心腔”的二妹
在失明女艺人中,除桂妹外,还有一个叫“二妹”。在上世纪20年代,她的知名度仅次于桂妹。粤讴是二妹最拿手的,她弹得一手好琵琶,边弹边唱,特别是唱招子庸的《解心事》,把妓女的心态演绎得非常出色——
心各有事,总要解脱为先。心中唔安,解得就了然。苦海茫茫多数是命蹇,但向得苦中寻乐便是神仙。若是愁苦倒不堪,真系恶算,总好过官门地狱更重哀怜。退一步海阔天空就唔使自怨,心能自解,真正系乐境无边。若系解到唔通得通,就讲过阴骘个便。唉,凡事检点,积善心唔险,你睇远报在来生,近报在眼前。
以往的粤讴就在珠江河上清唱,20世纪初得盲妹互相传唱,成为流行于广州曲坊的粤歌。香港开埠后,粤讴流传到香港。港督金文泰爵士把粤讴译成英文,名为《广州情歌》出版。他的译作并非任港督时翻译,而是在此之前任新界土地登记官时翻译的。书在1904年出版,给懂粤语的外国人欣赏,其中传教士更为欢迎。对失明的女艺人,香港的外国人都非常欣赏,而且请她们在私人场合中演出。
二妹唱这首曲时有独特的风格,哀怨中表现出乐观,后来有不少模仿者。据说粤曲曲牌“解心”(解心腔简称)的曲调也按她的《解心事》唱法。
专唱古曲的英华
上世纪20年代,有一位被人称为“最美丽的师娘”的失明女艺人叫英华。她相貌端正,体态苗条,平时戴上一副黑眼镜,无人能认出她是个盲人。
初上歌坛时,她才18岁,有人说她是桂妹的徒弟,也有人说是二妹的徒弟。她原是有钱人家的女儿,刚出世时已经瞎了。父母对她十分爱护,可当时没有盲人学校。她记忆力甚强,耳朵也非常灵敏。5岁时,她听到哥哥在书房念书,书是古文评注,哥哥读了三遍,她竟然能念出来。因此,父母请了一位老师在家里教。这位女教师发明了一套教盲人的方法——用湿笔在纸上写一个字,再在字上洒松香粉,然后用火轻烤,使字凸出,再让英华用手摸。于是,英华学懂了许多汉字,然后学写诗词。因为会音乐,父母为她请来名师,唱歌、弹琴,一学就会。为唱得地道,父母把著名盲艺人钟德、桂妹、二妹都请回家,教她唱。
到了结婚年龄,父母担心她嫁不出去。那个时代,谁会娶盲妹?所以,有人建议,让她到歌坛唱几首,说不定有人怜香惜玉。父母也同意了,但为不让人知道女儿出身富贵人家,便让她以艺名“英华”面世。每次登台,都是英华的奶妈或者母亲的贴身佣人陪同,而父母在远处监视。
后来,英华终于找到了一个富家弟子,婚后生的子女,没一个是瞎子,即使孙辈,也是个个聪明伶俐,可见失明没有遗传。晚年,英华生活也不错。
英华不属于卖艺求生,因此所唱得都是古曲。她在唱《难忍泪》时,总来几句开场白:“招子庸的粤讴,也写过缪莲仙的。而缪莲仙常常在青楼上题诗,特别喜爱写藕花诗。这首,就是妓女写给缪莲仙的。”然后她才开始唱——
难忍泪,洒湿莲枝。记得与君联句在曲栏时••••••
英华是第一位发现这首粤讴是写缪莲仙的,但她的唱法与众不同,显得特别有风采。有人说英华唱的是扬州腔,其实她唱的是古腔。古腔并非唱官话,看看她唱的《桃花扇》——
桃花扇,写首断肠词,写到情深处都会凄惨。命有薄得过桃花,情有薄得过纸。纸上桃花,薄有可知。君呀,你既写花容,先晓得花的意思。青春难得,莫误花时。我想绝世风流都没乜好恃,秋风团扇,怨在深闺。写出万叶千花,都为“情”一个字。唔系你睇侯公子李香君,唔系情重,点得遇合佳期。
此曲虽寥寥百字,唱古腔要十五分钟至二十分钟。古腔节奏慢,音乐拉得长,句与句之间都加过门。上世纪20年代已很少人唱这种慢节奏的曲子,但英华不靠卖场为生,唱起来又别有韵味,受到观众欢迎。
英华还出了唱片,除粤讴之外,还唱古粤曲,如《秋江别》,既不是南音,也不是木鱼和粤讴,更不是梆子,二王或中板慢板,据说是很早期失明女艺人唱的“扬州调”,这种古调现已失传。
首本曲为《祭潇湘》的眇姬丽芳
李芳不是全瞎,而是有一只眼还能看,五六尺可以不用领路,加上生得美,所以有人叫丽她为“眇姬丽芳”。
丽芳的师傅是二妹,她唱的曲全部是盲人常常唱的盲本,当时最出名是《祭潇湘》,她唱的方法也学著名男艺人盲德,“初杯酒”、“二杯酒”、“三杯酒”分三段唱,有人认为她比盲德唱得更好。盲德唱南音被选为盲公状元是因为他唱的叙事和对话层次分明。叙事时盲德用一般声调,而曲中人对唱时就变化多端:宝玉用小生演唱,黛玉用女生演唱,童仆、丫环再用另一声调演唱,听众犹如闻其声见其人。丽芳也有这种本事,如唱《祭晴雯》的第三段,她用另一种曲调演唱—
祭已毕,更悲伤。宝帛烧焚苦断肠。袭人香霭无心向,秋水悠悠懒去流觞。奁关射日成空想,青灯愁对叹凄凉。顾影自怜添惆怅,尝蒙行近启言章。佢话娇姿自作仙班女,相公何用过悲伤。倘或苦忆多娇成病症,姐在蓬莱也惨伤。古道佳人多薄命,安能欢聚百年长。你睇稻香村外鸦归晚,野树连云障夕阳。劝君息念回窗去,莫因红粉误书香。含情宝玉忙移步,抱恙迟迟自酌量。记得娇姿病笃临危日,遗下罗衣尚带泪珠香。今日物在人亡堪叹息,怡红幽寂更凄凉。回望芙蓉仍掩映,见物怀人意自伤。愁别不禁情怅怅,只愿梦魂依旧会下娇娘。
丽芳唱“梦已毕,更悲伤”到“青灯愁对叹凄凉”仍用宝玉的声音唱,而且是慢板。从“顾影自怜添惆怅”起,改用快板唱,同时用叙事口吻,营造一种催宝玉回去的气氛,配上书童劝宝玉不可为晴雯之死荒废学业之句,令听众更有身历其境亲见其情的感觉。最后两句又慢下来,令人回味无穷。
吴绿星

文献资料来源:2011年7月   摘自《文史纵横》2011年第3期

作者:陈泽泓主编

索取号:K206.6/12/43

本馆校对:周俊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