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光宝气 定名珠江——海珠石

    广州的母亲河——珠江,不仅名字珠光宝气,景色更是优美怡人!来广州一定要看珠江,珠江夜游带给您的是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广州人深深地喜爱珠江,不只是因为它是母亲河,也不只是因为它的美丽,还因为它有很多传奇而又美丽的传说。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一个美丽传说就是关于珠江名字由来的故事,它就是海珠石的传说。
    海珠石是指古时广州珠江中的一块巨型的白垩纪礁石,又名海珠岛、走珠石和海珠洲。由红色砂砾岩构成,长约130米,宽50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而浑圆如珠,随潮汐变化浮沉海上(广州人称较宽的江河为海)而得名。与浮丘石、海印石并称为羊城三石。在今沿江西路爱群大酒店江边,已与陆地连成一片。现今附近的海珠桥、海珠广场、海珠路等地标均由此命名。
    传说,古时候某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越秀山西侧的三元宫上演大戏,当时人山人海很是热闹。一个讨饭的老太婆不小心碰翻了酒档一瓮酒,被档主抓住要她赔钱。老太婆穷困潦倒没钱赔,档主就要抓她见官。正闹得不可开交时,一个叫崔炜的书生为老太婆付了钱。这个老太婆原来是鲍姑(传说中是神仙太守鲍靓的女儿,因医术高超、乐善好施被老百姓称为神医鲍姑)。为了答谢崔书生,鲍姑施法术让崔炜得以探视南越王赵佗的坟墓。在墓中,崔炜得到了赵佗生前视为镇国之宝的阳燧宝珠。不久,来了个波斯商人,谎称说他们的国王丢失了一块镇国之宝叫摩尼珠,跟崔炜得到的宝珠一模一样。他遂从崔炜手中以十万贯重金购得此珠。 
    波斯商人带着宝珠乘船回国的途中,拿出宝珠观赏把玩,想着将宝珠献给国王得到的好处时,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这宝珠即刻化作一道白光,从商人掌心跃入水中,钻到一块巨石下面去了。正当那波斯商人惊魂未定之时,江面上突然又恢复风平浪静,一块珠光闪闪的巨石渐渐露出水面。从此以后,珠江水变得越来越清,那块巨石每到晚间便会散发出道道宝光。此情此景正应了“命中有时终归有,命中无时莫强求”的老话。据说,宝珠落入之水域后来得名“珠海”;宝珠上面的巨石,便叫海珠石。“珠海”亦随时代的变迁,改称作珠江。这就是海珠石与珠江得名的由来。
    据传,阳燧宝珠原有灵气也有气节,它眷恋美丽的羊城和这里善良的人们,不愿远涉重洋离开广州,所以宁愿化作巨石,永留故乡。
    宋朝时海珠石仍居江中,后因泥沙冲积,与珠江北岸陆地相连,为历代的游览胜地。宋代时石上建有慈度寺,称“海珠晴澜”(以海珠石一带的珠江河段),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端平二年(1235年),叛军围攻广州城,李昴英只身缒城劝说叛军解围。后人感于他的恩德,在寺旁建祠纪念他。岛上古寺幽深,江流拍岸,榕荫青葱,并有两棵苍劲古老的红棉树;花开时节,红棉似火,江水碧绿,别有一番情趣。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海珠秋月,就在这里。
    然而到了民国时期,一度主政南粤、被时人称之为“南天王”的粤系军阀陈济棠于1933年大举扩建新堤(今沿江西路一带),往城外江岸填土。于是,海珠石突出部分被炸掉一部分,其余被填埋。从此,海珠石便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并随着岁月流失、环境变迁而逐渐被世人所淡忘。值得庆幸的是,2000年在沿江西路的市政工程施工时,深埋地下半个多世纪的海珠石(局部约30至60米)得以偶露峥嵘。这使得早已被世人淡忘的海珠石又备受关注起来,引发起许多老广州人的“思古之情”。政府有关方面随即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方案,并规划在适当的时候让海珠石重见天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难想象总有一天,广州人将会像观赏北京路的南汉宫殿遗址那样近距离地观赏这块曾被称为“镇城之石”的海珠石。
    海珠石,一块充满传奇色彩的江中巨石,带给我们许多美丽的遐想,也寄予了我们无限的期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