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珠茶楼沧桑史
成珠高阁会天孙,绿蚁新醅酒令传。醉傲天台左右顾,漱珠桥畔海幢园。
位于广州市河南(现海珠区)漱珠桥畔的成珠楼是一家有24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它始创的成珠小凤饼(别名鸡仔饼)不但在国内饼食中颇有名气,还畅销亚、欧、美各国,为广大侨胞所欢迎。
笔者因50年代在广州市工商联河南区分会工作多年,对该楼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有所了解,嗣又承该楼有关人员提供部分素材,合并撰成此篇,供治史者参考。
历史悠久
成珠楼是至今尚存的广州市最老的茶楼,解放前参加了茶楼业的同业公会。“茶楼大王”谭杰南曾担任该公会理事长之职多年。在该会会址桨栏路一家楼宇(现生茂泰茶庄内进)中,前些时还存放着一块樟木的木刻牌匾,上面有成珠楼的名字,落款写着清朝乾隆年代。从这块牌匾所列的年份来推算,1945年应是成珠楼开业200周年,至今应是240多年了。
成珠楼创业之时叫成珠馆,原是一家简易平房,到咸丰年间,才成为两层木楼茶楼的。这一期间,该楼的主人经过多次更迭。到了道光年间,还是一家“集腋成裘”的多姓族产企业。至光绪年间,为广州梁福和堂所有,还是一个族产的企业,由一位叫梁殿华的人主持。成珠楼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广州河南区域在清朝的时候,有几个大市集,从东到西依次是福仁市、漱珠市、岐兴市。成珠楼所在的漱珠市处于各市的中心。自鸦片战争之后,河南区域有“潘、卢、伍、叶”四大豪绅。这些富有豪绅的家,与成珠楼紧密相连,或距离不远。除此之外,又有名胜古迹海幢寺(现今海幢公园之内)和成珠楼近在咫尺,游客很多。所有这些,使成珠楼在地理上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成珠楼这家两层的木楼楼房,门面圆柱矗立,柱上雕刻龙凤图案,表现了广州古老茶楼的特色。地厅前部摆设玻璃柜,柜内放着龙凤礼饼和其他各种饼食,如小凤饼以及豆沙酥、豆蓉酥、莲蓉酥、夹糖酥、皮蛋酥、蚝豉酥等;地厅后部是饼食以及别的食品制作工场。楼上则设有木制的各种圆台、方台和椅凳,供顾客品茗。该楼除饼食外,各款粉面饭品皆备,生意十分兴旺。它所制的饼食,有要柜面零售的,有在茶楼上供应的,有成批订购送货上门的。在顾客中,有市内居民,有市外、省外、国外途经本市的过路客,熙来攘往。由于营业不断上升,每年所得利润极丰。到了清末民初,成珠楼的老板不仅极力扩充本楼的经营,而且把人力财力伸展到城东东关的地方,在现今还存在的云香楼参加股份,并在河南及城东两地购置了楼房多所,部分供家眷住用,部分赁出收租。此时,梁殿华已经谢世,梁氏掌业进入了第二代之手。
梁殿华有三个儿子,文杰(雁洲)、文英(西平)、文富(赉周)。文英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文杰和文富则继承父业,掌管成珠楼的经营,他们聘用文英的妻舅霍子泉担任司理,又聘请了梁新、谭焕等名点心师。他们对于小凤饼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取了各项措施,改制包装,将原来瓦埕改为绘有商标图案的铁罐,使之美观。另外,贴招纸、上广播、登广告,不惜金钱在国内、国外大力进行宣传,务使男女老幼皆知。为了提防名产商标被模仿,在民国3年还向政府主管局进行商标注册,以保障经营者的专利。该楼老板是善于在经济效益上进行精打细算的。费用增加了,他便从两个渠道予以弥补:一是在毛利上递增;二是指望增加营业把费用分摊掉。不管怎样,纯利(毛利减费用)还是获得保证。营业额越多,纯利润则越大。正是如此,梁氏兄弟在掌业期间,成珠楼不论营业还是纯利的收入都获得了明显的增长。到了民国中叶,它同民国初期比较,就有不寻常的变化,成珠楼雇用的职工由原来的20人左右增至四五十人(零工不计),拥有的浮财和实业资产以倍计不断增加。此时,成珠楼里里外外修饰一新,花了白银2万多元。它所置的产业,仅出租部分,据亲友回忆,用来按期收租的租簿“手拿起来一大叠”。从此,梁氏成了河南区有名气的资本家了。
精美饼饵
解放前的制饼行头,凡设茶楼营业的,称为茶楼业,不设茶楼的归属饼饵业。而所制的饼食,均称饼饵。以往在出名和比较出名的茶楼中,皆是自制饼饵的,或者说,就是因为它所制的饼饵精美受到顾客称赞而成名的,成珠楼就是如此。它是以创制小凤饼起家的。
本来,饼饵一般说来可分三类:一是龙凤礼饼,包括红菱酥(豆沙馅)、黄菱酥(豆蓉馅)、白菱酥(伍仁馅)、莲蓉酥、皮蛋酥、蚝豉酥各种,这是用于婚礼的;二是中秋月饼,包括豆沙、豆蓉、莲蓉、伍仁各种,而有些品种如莲蓉这一品种中又分有四黄、三黄、双黄之分,在重量上又有加头、足斤之别,这是用于中秋节的;三是一般饼饵,包括数不尽的酥食饼食,成珠楼所制的小凤饼,是属于这类饼饵,它为人们所公认的精美饼饵品种之一而闻名。
小凤饼何时始创,以往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和记载。一种是,相传百多年前,漱珠桥附近住着一个姓伍的豪绅,他习惯于午睡后要吃新鲜出炉的饼食。一天,他午睡醒来,照例又打发丫鬟到“成珠”买点心,恰巧那时中秋将届,饼店师傅正忙着制月饼,其他饼饵已卖完了。老板怕得罪这个豪绅,就同制月饼师傅商量,把制月饼的馅头馅尾同面粉捏成小团,匆匆烘成饼食应付。不料那个豪绅吃后,大为赞好,再派丫鬟去买。师傅们猛然悟到,那些混合月饼馅料本就是咸甜两味俱全,一经拌面粉烘制更脆化香甜,便继续如法炮制,得到许多顾客赞好。因这饼外形似鸡,故称为“鸡仔饼”。另一说是,这姓伍豪绅家中的奴仆们平时只能吃到残羹剩饭,时常挨饿。有个婢女叫小凤,每逢宴客剩下来的菜吃不完时,便把它留下来加些梅菜压成饼块,请“成珠”的点心师傅烘干,以备充饥。一天,来了个外地客人要吃广东点心,碰巧点心师不在,小凤急中生智把储藏的干饼拿给主人请客。客人吃后竟连声称好,以后还来信赞此饼好吃。所以这种饼便取名“小凤饼”。再一种讲法就是这样:笔者在以前曾到成珠楼老板家中访问过,谈到小凤饼的定名和饼料配方的来由。知道他们的祖父梁殿华原是一个小贩,到了中年才开始经营成珠楼的业务。由于饼的外形模样与小凤(鸡仔)相似,故名为“小凤饼”。关于小凤饼原料配方,他的祖父梁殿华也是从上手接过来的。因饼的定名和饼料配方,早在1855年(清朝咸丰五年)间便已形成。此时,他祖父还是一个小童。过了30年之后,梁殿华接手经营成珠楼,依靠制饼名师又再逐步对制作技术有所改进,但基本还是原来的原料和模式。这些老人在叙述小凤饼与龙凤饼、中秋月饼的饼皮、馅料、印模、烘制的不同时,特别提到了小凤饼的主要原料“熟菜”。“熟菜”是用一种鲜菜经过“九蒸九晒”(九次蒸熟九次晒干)而成,是由郊区芳村一个农民按祖传方法进行特制的。这位农民,除与成珠楼交易外,还转运国外销售。这是一种没有菜骨,能与其他馅料合在一起并溶化其中的上乘配料,绝非惠州梅菜所能比拟。有了它,小凤饼能有甘香并存的美味。这些老人还说到该饼是用“唐炉”(中式炉)而不是用“番炉”(西式炉)烘制的。前者可以把饼上下烘透,所以松脆;后者只烘“一面”,形成上边不透,下边过焦,容易失去真味。
笔者相信最后一种传闻,因为它出自该楼私营时期的几代祖传。以往,资本家是十分注意对制作秘方保密的,一切营业动态亦是如此。自然,作为靠小凤饼发财致富的成珠楼老板,配方是不会随便公开的。事实上,他在当年的“鸿图大展”亦是凭此一手。解放后该店公开的配方于1959年为商业部饮食服务局编入《中国名菜谱》第四辑,得以永远保存下来。
遭受“腰斩”
正当成珠楼向前发展之际,突然飞来横祸,在楼中被“腰斩”。熟悉这一内幕的老人说,在河南区域尚未修筑马路之前,成珠楼的楼址,长期以来是北至漱珠街东市,即现今该楼对面的一座屋宇,南至宏英球场之前,即现今该楼的后部,坐南向北,横跨现今马路的两端。陈济棠统治广东后不久,成珠楼业务日趋兴旺。为了发展经营,成珠楼进行修建。在拆建期间,为了营业与修建两不延误,暂迁在宁沧楼(位于漱珠市近珠江河的地方)营业。不久一座新的成珠楼修建起来了。该楼修建方完,正是该地开拓马路的时刻。一天,广州市地政局来了两个人,说是程局长派来的,要找老板商量要事,司理霍子泉便出来接见他们。这两个人先是说因开马路需要,不能不把成珠楼切断。霍则说明重整该楼之前,曾到市地政局办了申请手续,看过城市建设规划和开马路的线路,并得地政局批准的,有合法依据。来人接着“摊牌”:明白说出要白银2.5万才能“避位”。霍表示对此绝对不能应允。来人对成珠楼的“敲竹杆”,一定要达到目的,强行索取;而霍子泉及老板认为该楼修建前,曾向地政局办了批准手续的,足够法律依据,且地政局批准的时间到现在还不是很久,有案可查,故对于对方“敲竹杆”不予理睬。商谈多次,毫无结果。过了几个月,这一路段开拓马路时,“腰斩”成珠楼的事情便告出现了。商人阻挡不了官府的势力,只好任由“腰斩”。从此,楼主之间引起了争执,互相埋怨。梁文杰、梁文富兄弟认为当司理的霍子泉处事不当,霍子泉认为自己属于雇佣司理,处理此事过程中,“东家”亦曾在场,不能将责任推给他承担。梁、霍两家本来是亲戚,经此事引起了不和。社会上对“腰斩”成珠楼一事,亦议论纷纷,较多人认为成珠楼中部不是大街线,街线是漱珠街东市,即原楼门口之处,与现今光明戏院门口拉直,由东到西的整条马路不致如此弯曲,亦使路面旁的屋宇不致如此东偏西斜,“腰斩”确不应该;亦有人从“风水”角度着眼,认为前人说过成珠楼的楼址“风水”不正;有认为楼老板梁氏的祖坟“风水”偏歪,等等。而后来则不少人说是“潘家潘老三用钱把马路拧歪”。原来成珠楼址前后处于潘家花园和伍氏宗祠“包围”之中。确实,如筑路按漱珠街东市线路向东开发,势必把潘家花园砍掉。潘家是河南四大豪绅中位居首席的族姓,财雄势大,官府还得让他几分,加上成珠楼老板对市地政局“敲竹杠”不肯应允,出现这种情况,在当时社会绝不奇怪。后来梁家向市司法机关告状,陈述理由,官司算是打胜了,但此时成珠楼已被“腰斩”,虽得到一些赔偿,但只勉强 可以给原告人请律师的费用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成珠楼老板只好再次重新整修,把“腰斩”所余的北部改作制作工场,将所余的南部扩宽加高,扩建了西邻位置,由两层加至三层,继续发展营业。
成珠楼虽逢此劫,但积极经营,很快就元气恢复,并稳步向前发展。它靠经营的龙凤礼饼、中秋月饼,尤其是名产小凤饼,仍旧使自己在河南区域的同行中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到了1935年间,成珠楼有了空前的发展。据该楼老板说,营业额和盈利均比“腰斩”前高一倍左右。
1938年秋,广州市沦陷。广州处于日寇铁蹄的践踏之下,日寇到处疯狂屠杀中国人民,放火烧屋,劫掠财富,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广州当时的饮食行业随着各行各业的关门歇业或破产,陷于严重的停顿状态。具有悠久历史的成珠楼亦不能幸免。到了1940年间,稍有转机,部分已关闭多时的企业重开了大门,成珠楼依靠自己字号老、底子厚、名气大、人才多等诸种有利因素,在恶劣的环境之下,也重新开业,并迅速恢复。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梁文杰、文英、文富这三房人,以文英这一房后代最多,也是料理成珠楼业务继承者的主力。文英有四个儿子:继焜、继津、继健、继裕。继焜和继裕一向从事工商业;继津是先从事教育后转工商;继健则一向从事教育。到了抗战胜利后,主持成珠楼业务的梁家,已进入了第三代。此时,除扩充河南南华中路成珠楼老号外,还在河北十八甫路新开了成珠酒家,作为自己的支店。先后由梁继焜、梁继津、梁继裕分别掌管。至此,成珠楼进入了私营时期的高峰年代,获利甚丰。
驰誉中外
以往,广州市工业基础十分脆弱,是一个商业性的城市。河南区域亦不例外。各种饮食店铺林立,简直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食在广州”,名不虚传。
成珠楼小凤饼成名于清咸丰五年即1855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前一年的1955年,刚好是一个世纪的时光。在这百年期间,区内数不尽有多少茶楼、酒楼、饭店、茶室(注:可记得的有50多家),他们有兴有灭,唯独成珠楼能够持续两个多世纪,又能久负时誉,在河南区域的同行中是绝无仅有的,简直是“凤毛麟角”,就在全市饮食业中也为罕见。1946年成珠楼举行开业200周年庆典,一时轰动河南区。著名书法家麦华三赠成珠楼诗云:小凤饼,成珠楼,二百年来誉广州。酥脆甘香何所从,品茶细嚼似珍馐。成珠高阁会天孙,绿蚁新醅酒令传。醉傲天台左右顾,漱珠桥畔海幢园。
长期以来,省内各县各乡和省外的客人拿着小凤饼归去,作为到过广州的回家礼物;国外华侨和外国朋友把小凤饼视为代表中国饼食的“手信”。成珠楼为了给各种不同顾客提供方便,在销售时设有散装的、盒装的、罐装的小凤饼。在罐装中,又有鹅蛋型的、圆形、四方形的。在四方形中,又有小型的、中型的、大型的。小则2司斤装,大有30司斤装,顾客称便。
1956年成珠楼公私合营后,业务不断发展,上级投资把右侧平房改建成四层楼,扩大营业场地至1400平方米,座位从解放前的400个增至700个,职工人数从解放前的四五十人增至150人。同时对楼内进行了改造、装饰,面貌焕然一新。可是,正当成珠楼的营业蒸蒸日上之时,1985年10月9日夜,被一场意外的大火毁于一炬。火灾发生后,在上下各方支持下,重建成珠楼,于1990年1月23日复业,易名成珠酒家。如今,在南华中路180号的成珠楼旧址上,已矗立起一座四层楼的现代化酒家。重建的成珠酒家设备现代化,设有中央空调雅座500个,继续发展名点小凤饼。
(原文刊《广州文史资料》第41辑)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12月   摘自《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3卷》

作者:黄曦晖著;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编

索取号:K296.5/144/3-2

本馆校对:周俊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