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读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华南医学堂
博济医院是中国第一间西医院,前身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的眼科医局,旧址在十三行新豆栏丰泰行7号,咸丰六年(1856年)因火灾焚毁。两年后在增沙路复办。同治四年(1865年)在仁济路扩建新院,并改名博济医院,并附设南华医学班。当时院长是嘉约翰。首屈招生八名,学制三年,初时教学仍是带徒式的教学。光绪五年(1879年),应广州真光女校请求,首招女生入学,创中国培训女西医和男女学生同校学习的先河。光绪二十七年正式成立医校,附属博济医院内。校舍于光绪二十八年动工,次年完成,正式定名为南华医学堂。光绪三十三年有外籍教师七人,中国教师六人,在校肄业学生达五十人。宣统元年(1909年)春,该学堂学生陈垣等反对学堂的不合理举措,实行罢课。美籍负责人实施高压手段,开除带头的学生,学生仍坚持不复课,校方就停学从此告终。以上就是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学堂(校)的简略过程。
1886年,孙中山拿着喜嘉理牧师介绍信,面谒了院长嘉约翰后旋即被接受入读该校。该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制时间主要参考英美的方法,但又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而逐步实施,如学制时间比英美时间短,定为三年教授方法,初期仍保留有中国的带徒式的教学。课程内容有20多种,教材主要有合信氏和嘉约翰编著《全体社论》、《化学撮要》、《内科全书》、《割症全书》、《妇科精蕴》、《皮肤新编》、《眼科撮要》、《儿科全书》等,教学老师有嘉约翰,合信氏等八名外籍教师。有关韬、黄宽、尹文楷等六人为中国老师。关韬教授临床各科,黄宽讲授生理学、解剖学、外科学,尹文楷任教务和翻译编写教材,嘉约翰担任各科讲授最多。
孙中山在南华医学堂学习时,全班共有十六名同学,其中女同学四人,年龄差别稍大,而孙中山的年龄虽然小些,但他的学习成绩是较好的,孙的学习态度最认真,最虚心,他常对人说;学问学问,不学不问怎能知呢?孙中山在南华医学堂不仅医学各科成绩好,而且对课外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农业、铁路等书都阅读,他常常指着地图而叹曰:“如此江山,付之异族,岂能长此忍受吗?”孙的寐室书架上放置着很多各类书籍、其中有二十四史。有些同学嘲笑孙,认为他是装装门面,假装博学而已,某日同学何允文随手在孙的书架上抽出二十四史中的一册,向孙询问其内容,不料孙竟能从容对答,并能结合清朝政府腐朽无能,进行阐述,使在座的同学大吃一惊,故给以“通天晓”的绰号。广州博济医院的学习环境条件虽然不算好,但一般还可以,特别是有一些知心郑士良(弼臣)、尤少纨(列)、尤裕堂同学,还有关怀友善的尹文楷、区凤樨、杨襄甫等老师。化学老师何晓然喜谈佛偈尝曰:“不有而有,有而不有之词”,孙对此二句偈语甚感兴趣,日必数唱,特别是当他们谈论有关政局等问题时遇有人询问谈话内容时,他往往用此二句偈语而乱之或搪塞之。孙在博济医院的生活是朴素艰苦又是愉快的,因为孙的英文好,在医院兼做翻译工作,故学费和膳费可以支付。据同学回忆:“竹床瓦枕、安然就寐,珍馐蕻藿、甘之如饴,此其特异之性也。”
黄宽,他是我国最早留学美国的。容闳、黄宽、黄胜三位中国青年,他们三人回国后,都成为中国闻名于世和对国家对民族都有一定贡献的人物。黄宽家贫,依祖母为生。他聪明过人,过目能诵,被称为“奇童”,入教会学校读书。1847年被教会选送到美国学习,后获苏京行医传教会奖学金,前往英国苏格兰的爱登堡大学学习医科五年,毕业时名列前茅,获金牌奖,并获医学博士学位。继留英国致力病理学、解剖学的研究,1857年回国。按当时教会奖学金的规定,他服务于香港伦敦传道会医院。1858年又前往广州金利埠(现六二三路)广州惠爱医院接替教会合信氏医生之职,任广州惠爱医院院长。并带徒四人。该医院设病床80张。1862年黄入李鸿章幕府作医官。因诸原因,返回广州再自行开设诊所。1863年中国海关医务处成立,在全国聘任医官17人中唯黄宽一人是中国人(因那时海关操纵在英国人手中)。黄宽先是兼职博济医院的医生,后又任南华医学堂老师,在博济医院院长嘉约翰回国休假时曾代任院长,后又任院长,黄的外科手术是很有名的,在嘉约翰作“膀胱取石术”之前已成功地作了30例。他也是我国第一例施行“胚胎截开术”的中国人,他被人誉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华陀,中国外科手术之父。他著有《真假霍乱的区别》。不幸的是,他患背疽,那时还未有特效药物治疗,终于不治卒年四十九岁。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孙中山悬壶济世》

作者:刘荣伦著

索取号:K827=6/148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