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坊:七宝楼台耀华靡
状元坊原名泰通里,连接着人民南路与天成路,全长260米,宽约5-7米,最窄处仅2米。如果不是西出口牌坊上有关山月大师的题词,稍不留神,这条外表毫不起眼的小巷,就可能失之交臂,但它的人气之旺,却可以与北京路一比高下。每逢节假日,这条短短的小街,便被少男少女们挤得水泄不通,因此还得了个“撞人坊”的诨名。
通泰里改名状元坊与南宋状元张镇孙(1235-1278)有关。说起来,状元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宋代以降,广东文风大开,在岭南自然与人文熏陶之下,诞生了不少殿堂级的杰出人物,以文采风流与刚正清廉著称,张镇孙便是其中之一。张镇孙是泰通里人,自幼读书刻苦,博闻强记,被乡人视为神童。宋咸淳年间,广州坊间流传着一句童谣:“河南人见面,广州状元现。”那时广州段珠江还很宽,珠江南岸俗称“河南”,从河北向河南望去,人面看得不真切。要两岸人相互看得清楚,除非河水干涸,互相走得近些。据说因有此童谣,有人在珠江边筑起一座见面亭,专候状元的出现。
这个童谣传得沸沸扬扬,把广东历史上第一个探花、官至吏部郎官的李昂英也惊动了。他声称梦见有人弯长弓射珠江,江水为之干涸。醒来占卜,结论是“当有张姓为状元。”消息传开后,那时30岁左右的张镇孙对同窗学友笑言:“安知不是鄙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张镇孙果然妙手探骊,擢第状元,据说当年珠江竟真水涸,人能步行至江中“企(站)望能辨眉目”,正应了童谣之说。张镇孙中状元后,通泰里亦名为状元坊。
张镇孙是靠真才实学得中状元的。他在殿试中写了七千字的《廷对策》,纵论兴亡乱治之事,痛责有的官吏中饱私囊的丑行,提出“天下国家以民为命脉”,“郡国无征敛之政而仁政行矣”。他中状元后,因不愿攀附奸相贾似道,只当小官,后来还被罢了官,回到广州。咸淳十年(1274),度宗驾崩,恭帝继位,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获恭帝,南宋朝臣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是为端帝。端宗率大臣逃到广东,在惠州封已率南宋溃兵抗元的张镇孙为龙图阁待制、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招兵买马,企图恢复南宋小朝廷。景炎二年(1277),张镇孙率军收复广州,人心大振。但不久元军重兵压境,张镇孙孤军守城,粮尽援绝,城陷被执。次年在押往北方途中,殉难于大庾岭,遗下《见面亭集》等著述。清代知名文士谭莹有诗纪念这位状元:“见面亭存集里诗。宋朝故事复谁知。鼎科不贵能殉节,千载名传郡学碑。”(谭莹《乐志堂诗集•论粤东金石绝句》)文天祥亦有诗悼张镇孙。
明、清两代,状元坊开了不少戏服作坊和顾绣作坊。清乾隆年间,广州的绣坊、绣庄,多达五十余家,分布在状元坊、新圣街等地,从业人员有三千多人,以广州本地人和潮州人居多。
所谓顾绣,是明代从上海传来的一种刺绣工艺,因为精美,售价亦高,明代各城镇商埠中经营绣品的店铺,多以“顾绣庄”命名,以招徕顾客。其实状元坊的绣坊,大部分都是粤绣,像鸿章、余茂隆等店铺出品的珠绣云额、珠绣拖鞋、钉珠围裙、荷包、扇套等,手感柔滑,花纹繁复,色彩浓艳,极富装饰性,是典型的粤绣风格,在海内外市场享有盛名;而珠绣粤剧戏服,采用钉珠方法,在戏服花纹图案的边缘,钉上玻璃珠串,造成珠光宝气,华丽夺目的效果,这种特色工艺,绝非传统的色绒线刺绣可比,与顾绣也相差甚远。
粤剧伶人的舞台戏服,大致上是依照明代服饰设计缝制的,有蟒(袍)、靠(甲)、海青(衣、装)、披风、师爷服、京庄、褂、围等。状元坊的余茂隆戏服店,是从佛山迁来的,规模最大,工艺最精。“其服饰豪侈,每登台金翠迷离,如七宝楼台,令人不可逼视,虽京师歌楼,无其华靡。”这是清道光年间《梦华锁簿》一书对状元坊广绣戏服的描述,百年之后重读,字里行间,依然霞光闪烁。广州制作的戏服,不仅销往省港澳和东南亚一带,而且连琼剧的服饰,也多向广州采购。20世纪初的粤剧戏班,大都没有自备戏服的,演员要演出时,就向戏服店租用。因此,状元坊附近也成了伶人聚集之地。
除了刺绣,金银首饰、檀香扇、鹅毛扇,都是状元坊的名牌货。其中檀香扇是用印度贡香、印尼地扪香,或澳大利亚雪梨香制成的,轻轻地一摇,暗香浮动,辟秽怡神,素有“扇在香存”的美誉。远销东南亚和欧洲各国,连上海、杭州等地的扇庄,也纷纷到广州采购转口。当时广州的扇坊和扇庄,都设在状元坊、大新路一带。
不过,最为广州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是状元坊与朱义盛的关系。
朱义盛原是佛山一名卖首饰的商人,发明用紫铜镀金,制成“金饰”,工艺精美,几可乱真。店铺最初设在佛山筷子路,专以那些买不起真金、又要充大头鬼的假阔少为推销对象,名声因而大噪。
后来生意不佳,朱义盛请商人邓相承顶店铺,邓把店铺迁到广州状元坊,继续沿用“朱义盛”的店名。民间传说开张时其招牌挂来挂去都不稳,直到状元伦文叙来打了个转,招牌就挂稳了。其实这是令人笑甩大牙的假故事,伦文叙是明弘治年间人,朱义盛则相传是清道光年间人,相距三百余年。人们把伦文叙搬出来做招牌钩,大概也只是传达一种“神仙下凡也要问过土地”的意思,因为伦文叙是广州人,故宅在今海珠中路福地巷。朱义盛在广州落户后,大受一般百姓欢迎。此因它物美价廉,普通人家嫁娶,可以朱义盛充作真金炫耀,富贵人家为防被抢劫,出街也以其乱真。因为畅销,朱义盛饰物店在状元坊中逐开了多间。
朱义盛到底是何年何月创办他的首饰店,迄无定论,状元坊的朱义盛第八间,当年的招牌声称:“本铺自太祖顺治八年开张,已有二百余年”,但朱义盛第一间却自称有三百余年历史,自家内部的口径都不统一,是为广告宣传而不顾事实高度夸张的表现。
朱义盛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以假冒真,而是开明车马,承认自己卖的是假金,他的货品以仿真度高、价廉物美取胜。广州有两句意义相反的歇后语与朱义盛有关,一句是“朱义盛 -- 话明系假嘢”(说明了是假货),表示他老实;另一句是“朱义盛 -- 包冇(不)变色”,嘲笑他敢吹牛。所以这条大名如雷贯耳的“猪耳绳”,虽然专卖假货,但在广州人中间,居然还是有很大的名气的。
状元坊内,最旺时有六家“朱义盛”首饰店(朱义盛第一、第八、第十、第十一间、第八间分店、第十间支店),分别以狮子、大龟、麒麟、飞龙等为商标,产品有耳环、戒指、手镯、髻簪等。其实没有一家老板是姓朱的,都是从朱家买下使用权,甚至买了以后又转卖的,“朱义盛”只是他们的招牌钩。第八间的自我宣传,信誓旦旦:“并无分支别店,如有假冒,本店子孙不昌”,也只能理解为第八间没有分店,并不是朱义盛没有分店。
状元坊的朱义盛首饰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在。国家一度实行对个体经营者配售黄金的政策,以维持朱义盛的牌子,产品由广州市工艺联社组织收购。1958年再没有生产朱义盛。据朱义盛第八间店主鲁翥秋长子鲁文照回忆,朱义盛结束业务时,库存约数十万件朱义盛饰物全部售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据说很受少数民族买家欢迎。以后四家朱义盛首饰店加入艺新金属工艺社,继续在状元坊原来的“朱义盛第十一间”生产首饰和小五金杂件,直到1965年才从状元坊搬出,迁到江南大道北的艺新首饰厂。
从1991年开始,人们试图把状元坊重新打造成以经营戒指珠链、翡翠玉器、头饰襟花、戏服珠绣、檀香羽扇为特色的工艺品专业街。谁知经过几年时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传统工艺品专业街没有做起来,却形成了一条以潮流、前卫、时髦和廉价为特色,受到青少年热烈追捧的“潮流饰物街”。
这条七百多岁的老街,汇集了经营各类装饰品、精品、服饰、文具、玩具、偶像饰物等数百个摊档。每个摊档虽然只有一两平方,但各种新潮奇异的小玩意、前卫缤纷的服装、别致精美的发夹、唇膏、指甲油、香水、高档文具、最新的唱片、杂志,五花八门,争炫斗奇,令那些兜里钱不多、但又紧追潮流的少男少女们乐而忘返,大呼超值过瘾。每日的人流量过万,可以想象该街大受青少年喜爱至使街内人头涌涌、水泄不通的拥挤程度。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3月   摘自《商海千年说越秀 -- 越秀商业街巷》

作者:刘小骏编著

索取号:K296.51/154/13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