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味粤菜,五滋六味俱全
“三茶二饭一消夜”,充分反映了广东人对美食的热爱以及广东食肆的繁荣景象,而“粤菜无正宗”,则是对粤菜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肯定。
对于粤菜,喜欢的人会称赞其风味独特,不喜欢的人会评价说太清淡不刺激。但是随着饮食观念的转变,大多数人开始认同粤菜的健康理念,当“生猛海鲜”成为平民消费,当结账有了国语直译版本的“埋单”,粤菜已经在不显山不露水之间征服了大家的胃口。
广州人出外旅行时,觉得最不能忍受的是在非正餐时间找不到热饭菜可吃,这大概是被广州的食肆宠坏了。广东大部分地区的饮食业非常发达,能数得出的餐数,包括“三茶二饭一消夜”,“三茶”指早茶、下午茶、夜茶,“二饭”指中午餐和晚餐,再加上“一消夜”,也就可以说,只要有时间和闲情,从早上到深夜,酒店、茶楼、餐馆、大排档乃至街边的小吃摊,各种档次,不同消费的食肆随处可见。
粤菜的形成和发展也跟其他文明一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要说到粤菜的渊源,可追溯到秦。早在秦征边之际,岭南的饮食就已经受汉文化的影响,这从饮食器皿的使用上可见一斑。从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一组陶罐中可以看到,这组陶罐茶杯大小,是一组厨房用品,用于盛放调味料,其外形设计精巧,与时下某些餐厅所用的调味架极相似;而在南越王墓的陪葬品中,有大量的饮食器皿,巨型的如青铜酒壶,精致的如烧烤用的青铜烤炉,小巧的如防蚂蚁的挂钩,不由得让人惊叹古粤人对待美食的严谨态度。
到汉唐时,粤菜开始成形。这一时期,移民来的汉民和当时的原住民越民在文化上的融合已经基本完成。据《岭表录异》所载,其时,岭南人的烹饪技法已经相当纯熟,且保持了杂食的地域特色。
在宋朝末年,有记载广州的食肆“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当时因皇朝更替,贵族们散居广东,他们的家厨带来了先进的烹饪技术,令粤菜达到了可与中国其他菜系相提并论的高度。
到明清时期,岭南的农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百姓富裕,从而派生出讲饮讲食的风气,乡土美食亦因此得到较完善的发展。在清朝一口通关时期,广州内外商贾云集,饮食行业得到更大的突破。由于经济基础好,西关的茶楼和酒楼生意兴隆,乃至如今流行于港澳的很多传统小吃也出自西关。如今的西关依然是品味传统岭南美食的代表区域。
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餐饮理论的交汇,直接影响到饮食文化。俗语称“粤菜无正宗”,也就是对粤菜在南北、中外菜式融会贯通的肯定,比如广式腊味是在那时开始发展起来的,粤菜调味中的喼汁亦是缘于当时西餐的做法。
据饮食界知名人士称,20世纪末,粤菜以其海纳百川的气魄和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以暴风雨的速度在全国掀起热潮,在某些地区,粤菜厨师的酬劳甚至要比当地菜系的厨师高出一倍。
清朝的《羊城竹枝词》曾经用最简洁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粤菜的几个特点:
“响螺脆不及蚝鲜”——个性化食材的选择,觉得炒响螺肉不够爽脆的,可以吃新鲜肥美的生蚝;
“装饰奢华饮食精”——这是指餐饮场所得装饰豪华,在这样的地方饮食,绝对是奢华的享受;
“宾朋从此乐壶觞”——做生意要从餐桌上开始,摸摸酒杯底,斟斟生意经;
“花筵捐重曾无吝,知否人家啖粥齑”——并非人人都喜欢大鱼大肉、鲍参翅肚,地道的风味小吃,一样令人趋之若鹜;
“饼饵家家馈送多”——你是否对此以食物传情的方式亦心领神会?
“芋香啖遍更香螺”——山野食品在大都市的中秋夜里,能慰乡愁吧?
“鱼翅干烧银六十,人人休说贵联陞”——努力赚钱,就能吃上好东西,广东人的务实精神可见一斑;
……
广东人的性格之种种,无不在饮食上体现得活灵活现。在广东的各大城市或乡镇里,能够选择的饮食场所有很多,食物种类也很多,但是归根到底是跟谁吃、吃什么、在哪里吃的问题。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12月   摘自《粤菜》

作者:茉莉

索取号:TS972.182.65/20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