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路:风雅之韵今犹在
文德路是一条赫赫有名的文化商业街。这里曾建有南汉皇帝的宫苑,后来宋军攻陷城池,烧为废墟。宋绍圣三年(1096)在废墟上兴建起广州府学,又称广府学宫。从文明门进城,首先赫然入目的,就是学宫的大门。穿过泮池、宜门,沿甬道直达学宫中央,有一座气象森严的大成殿,供奉着万世师表孔子和七十二贤牌位,所以很多广州人都叫它“夫子庙”。周围还有明伦堂、岭南儒林、崇圣祠和名宦乡贤射圃,殿庑亭阁,巍然可观;冬夏诗书,春秋礼乐,翰池书帐,执经问难,是一个风雅之林。
学宫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小街,西边叫府学西街,东边叫府学东街。府学西街至今尚存,宽仅四米,可以想象,府学东街大概也相差无几。学宫以南是城墙,城外还有一座万寿宫,民国初年是“复礼师范”的黉舍,也是广州孔教会的所在地。
文德路因而成为广州文教的中心区,集讲学、藏书、祭礼三大功能于一身,也是士子学人藏修游息之所。东面是清代的贡院,考举人的地方;西面是学政衙门,考秀才的地方。每逢考试之期,便有大批来自四乡八镇的应考的秀才、童生,在周围的书院落脚,温习枯燥的八股文之余,到文德路购买书籍、文房四宝,淘古董、赏字画,便成了最大的乐趣。和北京路一样,文德路得了这天时地利之便,渐渐地形成了一个以装裱字画以及售卖古董、旧书籍和文房四宝为主的文化市场。
到了清末民国,随着科举废除,书院式微了,现代学校兴起来了。广法学院、留法学院、中德学会、律师公会、北大同学会,都曾设在学宫之内。附近还有大同中学,私立统计学校、私立崇德中学等六所中学。文德路的笔庄、文具店也愈开愈多。
民国初年,在席卷全城的拆城筑路浪潮中,府学东街扩建为15米宽的马路。因为在文明门东边有一条文德里,扩路时就借用了文德里的名字,命名为文德路。
按照规划,文德路要跨过拆掉城墙遗址,直达江边。其中要穿过万寿宫,引起了孔学会的遗老们激烈抗议,声言“如果拆万寿宫,誓以老命相拼”。当时的警察厅长魏邦平,一声令下,警察们扛着铁杆、锄头、大铁锤,一阵风闯进万寿宫,破门掀瓦,催梁折栋,一座古色古香的万寿宫,顷刻化作一堆残壁颓垣。可怜秀才遇着兵,四书五经都派不上用场,也不敢真拼老命,只好悄悄卷铺盖走人。
1929年,市政府在文德路学宫翰墨池原址上,兴建一座市立“国父纪念图书馆”,由广东建筑师林克明设计,1933年建成。就是今天的中山图书馆孙中山文献馆。从外部看,这是一座中国宫殿式建筑,但内部又透出某些欧洲宫廷建筑的影子,虽然已日显残旧褪色,但仍不失庄严典雅。一个人要善养浩然之气,一座城市也要善养浩然之气。而广州的浩然之气,便寓于此中矣。
府学东街自拓宽为文德路后,大大小小的店铺,更是连属不断,鳞次栉比,招牌、幌子琳琅满目,卖文房四宝的名店有陈富元、何大珍等毛笔庄,何氏出品的“含英咀华笔”、陈氏出品的“蟹爪毛笔王”,全是书生们的至爱。
广东的毛笔业,一向以佛山为龙头,清道咸年间,广东毛笔生产中心逐渐转移到广州,制笔技术则多师承潮州靳文珍、靳大林、靳高飞三人,行内称为“潮行”。他们的生产、销售地点,多集中在文德路、双门底一带。
陈富元是梅县人,在笔杆上刻写字起家,后来做起了毛笔。当时毛笔以狼毫为贵,狼毫多产自山东,陈富元与山东的供货商关系极好,每次有供货商来,他都在最豪华的新亚酒店开房招待,美酒佳肴,嘘寒问暖,所以他总能得到好的狼毫。他的“蟹爪毛笔王”售价全市最贵,每支白银几毫至一元,每天限售200支,每人限买一支,仍供不应求。
何应珍笔店的实际经营者是罗渭川,他很善于炒作,1930年曾经将“含英咀华笔”拿到南京政府实业部注册,然后又自编自导一场官司,控告别人盗用“含英咀华笔”的牌子,组织律师团,从广州地方法院一直告到南京最高法院,虽然最后败诉,但他的“含英咀华笔”经此一闹,天下无人不知了。
1925年广州成立毛笔业同业会,首任理事长陈安,有会员百余人。不过,自从自来水笔和铅笔兴起后,毛笔业便逐渐衰落,尤其到了抗战期间,全行业成溃散之局,完全不成气候了。1946年何大珍、陈富元、广文元、广文楼等27家较大的毛笔厂店,再度组建同业公会,希望重振雄风,是时全市毛笔业厂店133家,从业人数近千人。
文德路的书店也很有口碑,芸香阁、文智书局、翰香楼、研经阁等,还有经营古董字画的绍华轩、翰雅斋,全都是文人雅士的乐土,从朝至晚,来这里搜购各种古籍善本、古玩字画的人,络绎不绝,穷书生无柴无米也来捻古玩,一踏入字画古籍店就变成了“石敢当”(粤语形容像石头一样不动)。与北京路的书市不同的是,文德路的书市以旧书为主。
许多读书人买笔作文,然后卖文为生,卖了文在买笔作文,作了文再卖,一生就在这种循环中耗尽。百代过客,浮生若梦,他们的书转眼就变成了旧书,变成了古董,出现在文德路旧书店里。文德路把一个文人一生的起点与终点,都囊括在内了。
直到很多年后,人们依然记得文德路南端的萃经堂,满屋子的经史子集如何让人眼花缭乱;依然记得朝阳里的古香书店找到心爱的善本或方志时怦然心动的感觉,甚至连那个姓禤的店主是三水人,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些零碎的记忆片段,在每个读书人心中,都足以唤起一缕隽永的幸福之感。
文德路曾经留下过许多文坛鸿儒名宿,政坛风云人物的足迹,像康有为、梁启超、叶恭绰、鲁迅、罗香林等人。1926年春,毛泽东早番禺学宫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亦为文德路的常客,据说“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便是毛泽东回忆当年在文德路口妙奇香楼品茗时写下的诗句。
前尘轶事,徒供茶余饭后的谈资。如今的文德路,继续保持着经营古玩文物、文房四宝的传统。广州文物总店是文德路的龙头名店,旗下还有粤雅堂、博古斋、广州博雅艺术有限公司等,长期致力于文物艺术品、文房四宝、传统工艺品的经营、鉴定咨询,收藏的珍品有字画碑帖、古旧陶瓷、翡翠玉器、文房四宝等种类,其中郑板桥、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书画以及隋、元时代是的陶瓷等,都是价值连城的传世之作。
昔日的旧书摊已渐渐淡出,变成了出售装饰画的画廊,而浓厚的艺术气息,却依然一脉相传。这里的字画大多由外地画家制作,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再向全国各地散发而去,文德路实际上是一个装饰画的集散地。国画一般由四川、山东、河南等各地画家提供,但岭南画派、北派、海派风格的作品,也无所不有。文德路仿佛是一部文化史嬗变的缩影,抚今追昔,真令人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感慨。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3月   摘自《商海千年说越秀 -- 越秀商业街巷》

作者:刘小骏编著

索取号:K296.51/154/13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