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讲古亦庄亦谐
小孩子都爱听故事吧,收音机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那脍炙人口的故事播了好多遍,还是有人想听。从前的孩子也一样,可那时广州还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视,却有一班说书艺人。广州话“讲古”即讲故事,说艺人被称为“讲古佬”,他们在街头为众人讲故事。
民国初年,广州市西关、东较场、河南宝岗等地有一些“讲古寮”,每到夜晚,点起了油灯,劳苦一天的市民大众聚集而来听“讲古”,这是一种乐趣和消遣。“讲古寮”中设一方桌,桌上有一把扇,一块醒木。说书人上台,左手执扇子,右手将醒木一拍,就开始讲了。只见他妙语生花,引人入胜,一会儿横眉冷眼,一会儿笑口吟吟,神情动态与故事情节的一动一静配合得十分恰当。
扇子是说书人的重要道具,扇子在他手中变化万千,合着,可当笔,也可当刀剑枪棒;打开,做书信、圣旨之类;横举,可虚拟为桥梁;竖立,可比如高塔等。扇子还可以用来区分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如:说到诸葛亮的才智,就把扇子半开,扇的力度轻柔,表现诸葛亮镇静自如、胸有成竹;说到武将,拍打扇子的动作要猛烈;说到花花公子,则在头上旋转着打扇子,表现人物的轻佻……总之,一把扇子被说书人舞得出神入化。
那长方形的醒木也是一件不可缺少的道具,说起来还有一个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有五个要好的朋友,大家一起放牛,一起打斗游玩。还结拜为兄弟,朱元璋是大哥,分手时,朱元璋拿了一根扁木头,锯成六截,每人一截。他说,这是同一根木锯出来的,就做结拜兄弟的作证吧。
后来,朱元璋当了明朝开国皇帝,而他结拜的五个兄弟,分别做了武将、知府、医生、教书先生和说书艺人。他们聚在一起,上京见朱元璋大哥。
朱元璋看见少年时期的结拜兄弟来了,非常高兴,便设宴款待。席间,大家拿出当年结拜的物证——那截木头,意思要大哥封官。朱元璋为难了,封得太小嘛,兄弟的情面又过不去,封大些嘛,那些跟自己打江山的开国功臣怎会服?朱元璋心生一计,便说:“别急,还是先封木头吧。”他先封自己的那块叫“龙胆”,将军的那块叫“虎威”,知府的那块叫“惊堂”,医生的那块叫“压方”,说艺人用的那块叫“醒木”,教书先生的那块叫“戒尺”。
其实,醒木,顾名思义,是提醒听众的情绪,加强场上的气氛。标准的醒木,重量有规定,是十三两五钱四分。为何要十三两?比喻以前的神州有十三省;为何要五钱四分,比喻五湖四海这天下。有一诗这样形容醒木:“十三两五钱四分,一条醒木起风云;又是刀来又是棍,一拍玄妙势千钧。
当时广州听古的人很多,一些有名的说书艺人出场,如吴连,人称“先生连”一讲古,全场“爆棚”,里里外外都挤满人。
有些说书艺人还有相当的“拥趸”(观众),一到时候,人们就会自动前来。广州著名的说书艺人有侯佩玉、陈干臣等。廖华轩的听众也很多,他通常在黄沙一带讲古,一到讲古档,便把外衣一脱,挂在树上,然后去饮茶。“拥趸”们见罢,知道他来了,都放心等他饮完茶来讲古,那件衣服成了他的招牌。
讲古的收费也很有意思,有的要以点香来计算时间,一枝香点完,收一次钱。也有的讲到精彩处,便卖一关子,停下来收钱。大多数是说:“吊颈也要透透气,等我休息一下再讲,讲大家帮帮忙,多多益善,少少无拘。”也有的卖些凉果如陈皮之类做小费。如西关的“讲古邓”,讲古前让听故事的人花三五分钱买一包陈皮,人们基本上买了,他便开始讲古,当讲到最精彩处,他就停下来说歇一下,让后来者买陈皮,接着再讲下去。也有的说书艺人别出心裁,自己钉些小板凳,到时租级听众,也是一种收费方式。
在街头摆说书档并不容易,要将行人吸引过来,并且要他们乐意掏钱去听,这要有熟练的技巧,洪亮的声音,故事情节要紧凑,言语要诙谐,还要考虑听众的心理,并备些零食。
如今,娱乐方式十分丰富,街头说书讲古倒是逐渐消失了。近来,陶陶居酒家开设了一个“西关古坛”,广州说书老艺人颜志图在喧闹的茶座中,身穿长衫马褂,左手执扇子,右手将醒木一拍,重新开始他的直面观众的讲古生涯。更多忠实的听众则是中午或傍晚吃饭时间,拧开收音机,一节一节地收听说书艺人播讲的长篇小说。

文献资料来源:2003年   摘自《俗话广州》

作者:曾应枫著

索取号:K296.51/4-2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