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叫卖曲
清末民初,有首打油诗这样形容广州这个商埠城市:“出门见摆满街头,有人叫卖四巷走,求神拜佛与占卦,五花八门无不有。”广州的流动小商贩是街头一景,沿街的叫卖声则是一首民间风情交响乐。
卖白榄、鸡公榄和飞机榄
从前,广州的孩子们最感兴趣就是卖榄的小贩了。
卖鲜白榄的小贩上街叫卖时拉长腔调唱:“沙榄啵,茶滘货,一分钱,买两个。唔好食,不逗货!食落爽甜无渣啵!食过好食呢,再来买过!”唱得有板有眼,悦耳动听,惹得行人驻足,掏出一分钱买他两个,如讲讲价,两分钱买五个。这些白榄是广州近郊茶滘乡出产的,绿皮中有黑沙点,人们也叫做“沙榄”,沙榄清嗓润喉,可以即吃,也可以煲茶饮,是夏日解暑的好食品。
卖鸡公榄的花样就多了。“嘀嘀嗒,滴嘀嘀,嗒嘀嗒……”一阵唢呐声响,接着有人喊:“鸡公榄,一分钱,榄两只”。随后,热闹的街头走来一只纸糊的七彩大公鸡,孩子们便欢叫地围上去,买那些带咸、甜、辣味的鸡公榄。
卖鸡公榄的小贩真是别出心裁,用竹和纸制成大公鸡,腹背是空的,把人套在里面,用背带把这公鸡提起,人走鸡也走,榄就放在鸡腔里。孩子们见了,或闻声便出来。有钱的买榄,没钱的也看一看“鸡公佬”,听一听唢呐声,特别开心。从前西关有个“鸡公福”,他卖的鸡公榄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的唢呐吹得好,公鸡做的棒,花脸画得新奇,加上会和孩子们逗笑。
卖“飞机榄”的小贩也有一格,在街头大声喊道:“飞机榄,飞上你天棚(天台)。”在楼上的人只要将零钱丢下去,小贩便会将一小包榄准确地掷到你手上。这是种绝活,如今已经失传。
也有的敲着木梆子吸引路人买榄的,小孩子称为“卜卜榄”。
不倒的公仔和呱呱的蝈蝈的叫卖
“白须公,好笑容;推不跌,长立中。来啦,买个不倒翁!”这是卖不倒翁的小贩肩挑一担箩,边喊边走,在孩子多的地方停下,摆上一个不倒翁,一边唱“白须公,好笑容”,一边推不倒翁左右摇摆,十分可爱,引得孩子们围观起来,与不倒翁逗乐一番,有钱的孩子会买一个,没钱的也摸摸这公仔,开怀乐乐。
广州的街头巷尾,还有人挑担卖泥头粉面公仔,一边走,一边喊:“泥头公仔,生猛会喐(动),你想买就来吧……”喊声引来了孩子们,一看,箱子上堆满了彩色粉泥,红、黄、蓝、白、黑,五彩缤纷。箱子的架子上插满已捏好的公仔,有孔雀、小鸡、孙悟空、关公,还有嫦娥等仙女,无不栩栩如生,孩子们看得好喜欢,心在动,就是不知该买哪一个。捏泥人知道孩子们的心思,拿出事先准备的竹签让你抽,抽中孙悟空就买孙大圣,抽中关公就给关公,如果不合意,再抽,直到买到合意的泥公仔。
“蝈蝈,蝈蝈蝈……”这是人叫还是虫叫?原来这真是虫叫,但不是从虫的口中发出,而是上十只蝈蝈的笼子里,振翅作响的效果。孩子们一听这声音,就会围拢过来,因为这声音好听,而且这蝈蝈不用喂养,买来就可玩。
小孩子买了蝈蝈,连小笼子一起带走,街上到处听闻蝈蝈声,十分有趣。淘气的孩子还用手指把蝈蝈的脊梁按住,蝈蝈拼命拍动翅膀鸣叫:“蝈蝈,蝈蝈。”孩子们笑了,也跟着喊:“蝈蝈,蝈蝈。”一到盛夏,广州街头就会响起孩子和蝈蝈的喊声。
卖王老吉、神农茶和疟疾茶
“王老吉”是广东凉茶之王,能清热解毒,专治发热咽痛。王老吉凉茶的始创者是广州西关的药农王泽帮,乳名阿吉。他的凉茶铺,以“王老吉”为号,不但卖大碗茶,还将凉茶制成药出售,方便人们远行携带。为了扩大影响,他编了首广告词:“王老吉,王老吉,四时感冒最使得,王老吉,使得!”这首词朗朗上口,广州的小孩子都会唱,甚至风行海内外。
广州有间药店,制作了一种凉茶叫“神农茶”。药店的老板为扩大宣传效果,雇请一些人,披头散发,腰间围着树叶,装扮成上古神氏模样,敲着锣鼓,在街上边走边唱:“神农茶,神农茶,癍痧发热有揸拿,不妨买包来饮下。”
专门专卖疟疾凉茶的“常炯堂”又出另一招,由两个人出来,一个装扮成冷鬼,一个装扮成青面獠牙的雷公。冷鬼在前面颤颤抖抖地前行,雷公则左手拿凿,右手举锤在后面追,并唱道:“常炯堂,卖凉茶,消暑发热有揸拿,每包三毫真实价,饮落凉喉顶呱呱。”
卖凉茶也各出奇招,挺有意思。
广州小食与岭南佳果叫卖很奇怪,广州街头挑担上街卖小食的小贩很少开口叫喊,而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招揽生意。每到晚上,卖云吞面的一上街,便敲打着一块竹板,有节奏地发出“食得、食得”的声音,这种声音效果相当不错,真能引得人们冒口水,前来光顾。
卖豆腐花的人们也同样不开声叫卖,而是敲打着一个小铜锣,发出“当、当、当”的悦耳声音,这声音传到方圆几里,人们一听见小铜锣的声音,就知道卖豆腐花的来了。
可也有叫卖的。往往在半夜三更,广州街头巷尾不时响起一个声音:“鸭头鸭翼-”那叫喊的声音拖得长长的,还有回音,人们往往戏称为“拍床拍席”,原来这是卖卤制鸡、鹅、鸭翅膀的。
挑卖水果的会大声叫卖,卖杨桃的,有一首歌:“好甜的杨桃,买一个花果甜杨桃,花果食落无渣呢,买一个花果甜杨桃……”声音十分悠扬。
卖番石榴的则拖长声音喊:“胭脂红哩-买番个大塘番石榴哩……”声音抑扬顿挫,十分动听,可传数十米。
补锅、补伞与收买佬
广州的家庭主妇,一听到有人喊:“补锅-有烂锅拎出来补啦!”需要补锅的便喊住他。补锅者就地把挑子放下,将风箱拉开,把炉火烧旺,将一小块生铁溶化,倒在灰上,迅速地往锅里的孔上一堵,再用泥水涂在补过的孔口外,嘱咐主妇第二天将锅上的泥巴洗掉,就可用了,既简单又快捷。
也有专门补锑煲、修瓦煲的,那叫喊声特别悠扬:“焊铜焊锡,焊铜煲锑煲,修整烂瓦煲、有烂的铜煲、锑煲、瓦煲都拎出来补呀!”
至于补伞的,也兴沿街叫喊,一路吆喝:“补洋遮(伞)-修整烂雨遮,补洋遮整遮骨,修补烂雨遮!”
广州开始制造洋遮(伞)是在清光绪年间,高第街里一个叫梁华的制伞师傅,他制造的“梁苏记”雨伞采用布面、钢骨、木柄和藤钩,比古时的纸竹伞进了一大步,一下子誉满南粤。补伞的一般在阴雨天上街,如果补到“梁苏记”的伞,修补不用钱,换伞面也很便宜,这是“梁苏记”雨伞铺定下的规矩。
“收买佬”沿街的叫喊也很有韵味,“烂铜烂铁,收买烂铜烂锡。烂锑煲、烂铜煲锑煲,烂烂都买。有玻璃酒瓶旧的药水瓶,有什么烂铜仙钱币,书纸报纸旧的新闻纸,有就趁贵拎出来卖啦-”他们白天皎着两个箩筐,风雨无阻在街上边走边喊,成效也不小。据说。从前广州有个收买佬,收到一些古董,后来成了富翁。
从前,在广州街头叫卖的还有其它行业,如占卦算命的,卖缸瓦的,卖凉果的,都叫喊得各有特色。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老广州的市井风情交响曲逐渐销声匿迹了。

文献资料来源:2003年   摘自《俗话广州》

作者:曾应枫著

索取号:K296.51/4-2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