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广府美食
唐朝时,广府美食已闻名中原。
近年来,广府文化研究挺时兴的,所以这里先略为解释什么叫“广府”。
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有三大民系(或称族群):广府民系、潮汕(也称福佬)民系、客家民系,流行语言分别是广府话、潮汕话、客家话。广府民系聚居地的中心是广州地区,以前惯称“南(海)番(禺)顺(德)”。唐朝时外国人已称广州为“广府”,这是因为唐朝初期广州先后设总管府、大都督府、中都督府等行政机构。唐朝以后的南汉,改广州为兴王府,宋灭南汉后,广州便不称“府”了。直到明代,“广州府”这行政区域名才正式确立,至清代仍沿用。二十世纪研究岭南文化的学者称岭南文化主要包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粤语流行地区的文化称为广府文化。广东的民系文化也主要是这三大民系文化,所以粤菜菜系包括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而因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府”之名已不流行,故“广府菜”一名已被“广州菜”代替了。
广东简称粤,粤菜也即广东菜。但是,粤语却特指广府话,即广州话,不包括客家话、潮汕话,所以本书中的“粤俗语”特指广州话俗语。还有:粤剧即广府戏,因为广东戏剧还有潮汕的潮剧、客家的汉剧;粤乐现在称为“广东音乐”,但广东的音乐除了主要流行于广府地区的粤乐外,还有潮州音乐、客家的汉乐。这“粤”字的解释,真是“激死老番”--令外国人一时难以弄清。
闲话休提,说回唐朝的广府美食,那时称为“南烹”、“南食”,在古籍中有记载。现在回顾起来,唐朝的广府名菜,真有些“阿茂整饼”的精神。比如炙象鼻、抱芋羹、煲牛头、五味蟹、饭面鱼、水母(今称海蜇)生等,今人听起来相当陌生。
炙象鼻,即烧烤大象的长鼻(广州人称象拔),那时大象不是稀有的受保护动物,岭南多野象,常毁坏庄稼,故百姓吃它没商量。
抱芋羹,现在看来有点残忍。水中放着整个香芋,又把生的青蛙放下去,水慢慢烧热,蛙抱着芋头以降温……
食客当时看不见烹制过程,他们只知好味道。说炙象鼻、抱芋羹都妙不可言,煲牛头美如熊掌,五味蟹珍美非凡。还有,当时设宴是汤(羹)先上,此风延续至今。至于小食,有以生熟粉制作的米饼及以虾、鱼、鸡、鹅等作陷的团油饼等。当然少不了蛇羹,岭南人汉代前已经吃蛇了。不过北方人一般不敢吃蛇羹,北宋时,大文豪苏东坡带着美妾朝云到惠州,朝云在不知食材的情况下吃了蛇羹,知道是蛇后竟然吓出病,竟至玉殒香消。
唐宋时期,除了北方的馄饨、东坡肉、西湖鱼等名食传来广州外,外国的菜式也传入广州。
唐代,称为“广州通海夷道”的航线已闻名世界,广州是国际闻名的贸易城市、“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少中亚商人来到广州经商,因为当时航行需等季候风,故不少商人在广州停留,甚至定居。广州官府因此在今光塔路一带设立“蕃坊”,规定外国人在此居住,此风自唐代延续到宋代。蕃坊聚居并经商的外国人烹制的外国风味菜,被广州人尝试后,合品味的也流传开来,并改良得比原来更加美味。
据古籍记载,唐宋时广东饮食界已形成用料博杂的特点,在烹制制作技术上已形成多样化、精细化的特点,有煎、炒、爆、烧、炙、 煲、煮、蒸、甑、腌、卤、腊、蜜饯等烹制法。可惜的是,古代的广州府文人虽然垂涎美食,却没有记下当时的名店、名厨。这个现象到清代才有些改变。

文献资料来源:2013年   摘自《百年老店》

作者:龚伯洪著

索取号:F719.3/153

本馆校对:钟敬彬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