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路:丝竹衣冠竞皇州
1973年,考古学家发现,宋代广州子城的城墙,在广仁路与越华路交界处。北宋年间,五仙观坐落在广仁路上,吉祥路附近是子城的西城墙,因邻近南汉的西湖,风光迷人,“拨破红尘入紫烟,五羊坛上访神仙,人间自觉无闲地,城里谁知有洞天。竹叶影繁笼药圃,桃花香煖映芝田。吟余池畔聊欹枕,风雨潇潇吹白莲”(古成之《五仙观》)这首北宋诗人的作品,笔墨清新,绘出吉祥路、广卫路一带的优美景致。
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后,在每个通都大邑都设有卫所(即驻防军队)戍守。广州的左卫右卫在今吉祥路至小东营一带。吉祥路在开辟为马路前,分为三段,北段为莲塘街,中段为洛城街,南段为卫边街(意即在左右卫的旁边)。左右卫这种驻防制度,清雍正年间便裁撤了,但卫边街这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卫边街有个邝家祠,是明末抗清志士邝湛若(邝露)殉难之地。邝湛若是南海人,精于诗词书法,南明时官拜中书舍人。清兵围攻广州时,邝湛若刚好因公务到广州,陷于城中不能出。后来,清兵铁骑从西门杀入,屠城七日,一口气杀了数万广州军民。邝湛若在邝家祠海雪堂抱着心爱的古琴绝食而死,至死神色如常。后人有诗哀挽:“城陷中书义不辱,抱琴西向苍梧哭”。后来人们在旁建立一座舍人坊,纪念这位以身殉国的气节之士。
清代卫边街,地处广州府衙后院,西侧为巡抚衙门,东侧为总督衙门,简直成了官府的腹地。开辟广卫路时,取了卫边街的“卫”。而“广”字的来源,则是因为有名的越华书院,设在今广中路那儿。清末推行新政,实行教育改革,书院停办,越华书院改为广府中学,后来又改为省立第二中学。1926年,学校打算迁往阳江,不料未及动身,一场无妄火灾,全校俱成灰烬。1932年以后政府扩建马路,把遗址所在地命名为广(府)中(学)路,以作纪念。卫边街亦改称吉祥路。
今天的吉祥路,绿荫匝地,人车稀落,是闹市中一片难得的静地,与商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它也曾有过一段载歌载舞、无限繁华的历史;也有过亭台萧鼓,舞榭笙歌的黄金岁月。
中国戏剧源于北宋时期,坊间称作“百戏”,又称“杂剧”,主要是一些滑稽戏、傀儡戏、影戏和歌舞。南宋时,随着朝廷南迁,百戏杂技、梨园歌舞广泛流传于南方。粤剧是广东最大的剧种,未称“粤剧”时,人称“广府戏、“大戏”、“锣鼓大戏”。早在明万历年间,广州府已有演大戏的本地班组成。戏班通常是坐着红船,在珠江三角洲漂泊,那里有迎神赛会、喜庆宴席,就去那里搭戏棚演出,没有固定的戏院。
有关吉祥路、广卫路一带成为戏剧演出地,最早见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记载,当时还没有戏院,戏班在广中路的越华书院演戏,文武大官和名流士绅们,前呼后拥,都来观看。本地大戏戏班的演出,都是一开锣就演足三昼四夜的。从那时起,吉祥路的锣鼓声,便在广州人的生活中响起了。
清代,到广州演出的外省戏班(俗称外江班)甚多,于是促成戏院的出现。广州第一家戏院,诞生在卫边街即吉祥路。清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广东有一个姓史的人,向官府申请在卫边街开设庆春园戏院获准。那时戏院在京师和直隶一带很盛行,但南方却没有。庆春园是广州第一家,虽然名为戏院,但实际上是一所园林式茶园,兼演大戏。戏院门口有一幅楹联:“东山丝竹,南海衣冠”,是清大儒李文田所题。戏台前摆放桌凳,男客在左,女客在右。台上锦标绣帐,管弦音韵,生旦唱情,台下卖茶、烟、点心、果品,不收门票,只计茶资。关目好的,做手好的,唱喉好的,台下便齐声喝彩,把赏封抛掷到台上去。
戏院的出现,大受戏迷的欢迎,不久,带动起怡园、锦园、庆丰园、听春园等戏院,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吉祥路向西关、南关蔓延。吉祥路是广州戏院演出行业的发祥地,名伶云集,戏院叠阁连楼,食肆亦连带兴旺。锣鼓板钹、丝竹管弦,锽聒杂沓之声,从此四时不绝。清代著名诗人张维屏有诗咏庆春园:“身似在皇州,笙箫助劝酬。岭南为创举,燕北想前游。富庶乃有此,去来皆自由。康衢传击壤,从古重歌讴。”(张维屏《花地集•庆春园诗》)从此诗可见当年的吉祥路,竟然可以与帝都的繁华相竞衡,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清咸丰四年(1854)佛山凤凰仪班在广州演出时,因不满捐税过重,与官府发生冲突,艺人们在李文茂率领下,揭竿而起,浩浩荡荡,会合天地会起义,逢州破州,逢县破县,连陷两广数十州县。官府烧毁琼花会馆,禁演粤剧,艺人流离失所,粤剧遂沉寂一时,各戏院亦渐渐荒废了。
后来,舍人坊不知怎的被人叫成了社仁坊。民国开辟马路时,同样取了一个“仁”字,遂成了广仁路。庆春园早在鸦片战争后倒闭了。但直到民国初年,在司后街(今越华路小东营与正南路之间),仍然有一间戏院。据史料记载,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在广州领导暴动。12月7日,中共广东省委军事委员会曾在司后街一家戏院内秘密召开工农兵代表会议。这家戏院,地点如今已漫不可考,大约也属于昔日丝竹繁华的最后余韵了。
由于靠近商业中心区,吉祥路并没有衰落下去,戏院陆续倒闭了,食肆又相继开张了。广仁路的聚丰园以常州灌汤包著名。吉祥路的贵联升则擅长做“满汉全席”,它的香糟鲈球和鸡腰窝炸,也是在名菜榜上封了王的。
吉祥路、广卫路一带,不仅有高级食府,也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大排档,20世纪30年代,广卫路就有一家远近闻名的九记大排档,在吉祥路附近戏院登台的伶人、到戏院捧场的拥趸,都喜欢光顾九记,座上客常满,迟来的人只好蹲在路边吃鸡,所以又有一个“路边鸡”的名号。吉祥路酒醇茶香依旧,车喧人哗依旧。
为了抵制洋货,发展民族工业,民国时期国内兴起过一股织“爱国布”的热潮,席卷大江南北,当时广卫路办起了织布厂,成了广州织爱国布的基地,生产的“爱国布”,畅销广东和南洋各地。
时至今日,邝家祠海雪堂已是人琴俱杳;广州人曾十分熟悉的庆春、怡园、锦园、丰庆诸戏院,也早就曲终人散,荡然无存了。然而,昔日的丝竹声声、乐韵绕梁,那真是一段让戏迷激动不已的回忆。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3月   摘自《商海千年说越秀 -- 越秀商业街巷》

作者:刘小骏编著

索取号:K296.51/154/13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