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人治国的孙医馆
孙中山对宋朝宰相说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提法认为不够全面。提出纠正:即“一方致力政治,一方致力医术”。几年后的今天,在澳门的孙医馆就实践了孙当年的理想。孙医馆的设立一方面是方便民众看病,而更主要的一方面就是广交中外革命有识之士进行交往和讨论,为推翻封建腐朽的清政府而作准备,澳门孙医馆在“仁慈堂”14号,此地是葡萄牙人民的民间慈善团体仁慈堂的物业。葡萄牙人租给孙中山,故澳门百姓称为“孙医馆”。孙中山在澳门悬壶的时间是十分紧凑而又秩序井然。早晨7时至上午9时在中西药局门诊,上午10时至12时,到镜湖医院免费赠医,下午1时至3时在仁慈堂14号“孙医馆”看病或进行接种牛痘,晚上的时间多与革命志士交往,鼓励宣传民主革命,在澳门土生的葡萄牙人佛兰德斯(又译南第或费尔南德),患了严重的肺结核,曾大量吐血,曾多次求医葡籍医生,均认为难于治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抱着一线希望跑来孙医馆找孙中山求诊,经过孙中山的药物等综合疗法,使佛兰德斯的病得到了显著的好转。从此,佛兰德斯与孙中山成为莫逆之交(一说是在香港西医书院时认识),经常讨论中国的革命,在孙中山的积极鼓励和支持下,佛兰德斯于1893年在澳门下环新街3号创办了《镜海丛报》,每期出一大版,分中、葡两种文本,中文版每逢星期三出版,其编辑和主笔是孙中山,报的编排形式采用通栏排印方式,长行直排,由上而下,文言体裁,没有标点,版面古朴,每页可容1700多字,内容划分三大部分,一是论说(社论),二是新闻,三是广告,新闻内容特别丰富,有国外新闻,广东省、香港、香山县、澳门新闻和选登各省辕报,上谕,京抄奏报,文武官升迁消息以及诗词等。此后有关孙中山的革命消息也在该报刊登或附载,在澳门的孙医馆,孙中山还接待过社会各界进步人士、清军的下级军官、红门首领、教师、贫民等人士,共同探讨民族、民主革命真理。
孙中山在澳门开设中西药局和孙医馆,他是中国现代西医在澳门悬壶济世的第一人。孙中山在澳门一年行医药费情况如何,孙中山的好友陈少白是这样说的:“很奇怪,不满三个月,声名鹊起,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耳闻其名,极端推崇,就诊者户限为穿,他一年的医金收入计算一下,竟有一万之多,但是他并不积蓄,总在各方面用了出去,以致赚来的钱,到手就完。孙中山的医名打破了葡萄牙医生对澳门医药的垄断,因而引起葡籍医生的嫉妒,他们联名向葡萄牙当局提出,认为孙中山没有经过葡政府的注册,迫使孙中山结束医疗业务。孙中山一气之下,便把澳门的业务转向老家——广州。把澳门行医时所用的医疗器械,部分医学书籍和诊所医馆的一些设施以及碗碟赠送给费尔南德一家,后来,费尔南德的夫人杨氏(是孙中山的同乡翠亨村人),将孙存放的医疗器械刀、剪、针、钳等12件,百科全册12册都捐给了澳门政府。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逃亡澳门,找到了费尔南德,虽然清政府正在通缉孙中山,那时费尔南德毫无顾虑的利用他葡萄牙人特殊身份,与孙中山一起乔装打扮,将孙中山男扮女装,乘船离开澳门,往香港转赴日本,到达横滨沿途一路经受了不少险情,孙中山曾称赞费尔南德是拯救他的第一位外国朋友。1910年葡萄牙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特致意费尔南德表示祝贺。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廷后,费尔南德以澳门市议事局委员的身份建议升旗祝贺。澳门当局接受了他们建议,为此,写下了中澳历史上的友好一页。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后,拟请费尔南德为顾问,费尔南德以年事已高,婉言谢绝。费氏30年代后期在澳门逝世。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孙中山悬壶济世》

作者:刘荣伦著

索取号:K827=6/148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