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
用《阿房宫赋》中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来形容今天广州从北而南贯穿市中心的主干道--解放路,是十分恰当的。
今天,经拆迁扩建宽40米的解放路上,分别建起跨过东风路、中山路的解放北、解放中高架桥。在解放南则将腾起跨过珠江通同福西接宝岗的解放大桥。它们,如虹似龙,朴实而和谐,形成了市中心的流通大动脉。
在规划图上,解放路两旁的新厦林立,有解放南的亿安、东方巴黎购物城,解放北的市工业信息服务中心、公园前地铁站的百汇,解放中的富都、建业、民政、空中商业步行街,是改革开放的神来之笔,将解放路点染勾勒得璀璨辉煌。加上名胜古迹越王墓、越秀山镇海楼、三元宫、迎宾馆(尚王府、任嚣墓)、人民公园(巡抚府)、中山纪念堂、广州起义纪念馆,使商业繁华的解放路增添了诗画般的丰姿。
当我徜徉在解放路上,它过去的形象又袭进我脑海, 我不竟萦怀于史地志中。
解放路,打从明代起便是广州从北到南贯串市中心的主干线。原来的解放北与盘福路交汇处有一座大北门,是下为门上为楼的两层砖木建构、瓦顶鳞鳞、脊翎飞翘的建筑,颇为壮观。大北门北叫“大北外直街”,从大北外直街向南直至小市街(今解放南路)是条用石板块铺的约4公里的长街,且分为三段:北段是今解放北路至“鸡林”附近,叫“大北直街”。中段是今解放中路,从大北直街南端(鸡林)至孚通街附近的“归德门”(羊城南门之一,位于今解放中路南端)。这段路明、清代叫“四牌楼”,即有惠爱、忠贤、孝友、贞烈四座牌坊(实有五座,另一为纪念海瑞的盛世直臣坊)分别横竖在闹市中,且分别为表旌昔年南来的名宦、地方贤良学者、孝子、节妇而建的。牌楼建构均雄伟壮观坚实,均以花岗岩石材预制成柱、梁、幔、托榫、匾等迭架而成,云纹花鸟、刻塑精工。上盖檐翎高翘;下为题刻横匾、书法遒劲;再下是门,大门石柱基为对称石圆辘座,门可通过中型汽车,两旁对称小侧门可过人力车。两旁街道为闹市,仅故衣店多时达六七十家,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于四牌楼举行灯市,样式色彩纷呈夺目。牌楼于1929年后建马路时拆迁了。南段即今天解放南路,昔从归德门迄南至靖海路,叫“小市街”。小市街是明代后期新建的市集,与“大市街”(现惠福西解放路口至米市路口一段)先后形成,故名。
1930年,市政当局将这条石板块铺的南北干线改建为马路,并改名为中华(分北、中、南)路。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急行军200余里,从北郊沿中华北路现在的解放北路入城,分兵占领了国民党逃亡南来的巢穴伪“总统府”、“行政院”、“国防部”及广东“绥镇公署”、省、市政府所在地,15日广州彻底解放了!
为了纪念人民解放军功绩,党和政府根据广州市民的意愿,于1951年“八一”建军节那天,在大北天安大厦前开党政军民庆祝建军节暨“解放路”命名大会,叶剑英市长主持剪彩,朱光副市长作了命名的说明。自此,这条广州市的南北干线便叫解放(也分北、中、南)路。

文献资料来源:1996年12月   摘自《都市风96》

作者:刘文澜著;陈可仰,黄梅华主编

索取号:I2/3

本馆校对:周俊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