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心中学和明德女中的概况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订了丧权辱国条约,丧失主权,门户开放,就在此时,天主教由法国巴黎外方教会派神父到广州传教。后来又兴建了石室圣心堂,作为传教中心,因而天主教在广州,逐渐地发展起来。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又由于当时环境需要,社会上需要办一些慈善事业救济贫苦,因而教会便应时而开办了一些学校、医院,并先后派人去农村各地兴建教堂,传播宗教道理。现将当时教会所办的圣心中学和明德女子中学概述于后。
现坐落在广州市大新路的广州市第三中学,原是广州教区兴办的圣心中学和明德女子中学两间学校的原址。
圣心中学的前身是圣心书院,圣心书院的前身是丕丛书院,该书院原附属在法国领事馆内,由于外国领事官等外事机构需要培训人材充当译员,因而附在领事馆内开设开设一间以学外文为主的书院,从事培养翻译工作人员。后来法国领事馆迁往沙面,因而丕丛书院也迁至过去称为约瑟路(即今旧部前现市三中的校址),兴建一间颇具规模的学校,命名圣心书院。该校始建于1860年左右,原来建筑是两层大木楼,开始建筑时由一法国神父负责施工,全部用上等柚木建造。楼房建造得非常考究、精美,除安装玻璃窗门外,內加百叶窗。二楼部分作礼堂用,部分作为教室。楼下全部是教室。正门向南,并在正门上建造一个观察时间像时钟的日晷,以代替时钟。二楼东边是化学实验室,下面为饭堂,再东边即现安仁里的平房作为学生宿舍。1916年,一个化学老师用电进行化学试验,插电座时引起失火爆炸,化学实验室因而被焚毁。
这间学校全部招收的是男学生,而教师亦全是男性。
圣心书院教学内容主要是学英语、法文,兼学中文。校长是法籍黎神父,教师大多数为外籍修道士,也有少数中国教师教中文,因为学生毕业后英、法文水平较高,外文能讲善写,因此,大多数参与外事有关的部门工作。如英语班专科毕业生颜世隆,后来就是在外贸单位工作;罗剑生在海关工作;法文班专科毕业生蔡忠信、陈伯良在毕业后,又在韬美医院专攻医科,继续深造,成为有名的医生。其他在邮政、洋务、医院等部门工作的许多人材也是圣心书院培养出来的。
圣心书院的学生人数不多,为了扩大招生名额,教会曾派人去法国购买全套管乐器,购回后由马修道指挥教练,当时社会上懂得管乐器的人还不多,有的学生为了学音乐或乐器,慕名而来投考这间学校的也大不乏人,因此学生人数锐增。
圣心书院校长最初由法籍黎神父担任,后来中国政府明文规定要由中国人担任校长职务,书院亦改为普通中学,新聘请在香港圣约瑟英文书院毕业出来的朱寿山当任校长职务,他不但有一定工作能力,而且在社会上也有些声望,学校办理得较有起色。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0月广州沦于敌手,书院被迫停办,教师星散,朱校长也去了香港,学校成为收留无家可归的教徒及颠连无告者的贫苦人民栖身之所。
抗战胜利后,教会决定复办圣心中学。聘请原圣心书院毕业生方硕梅为校长。方硕梅是梅县教区圣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教徒,他在圣心书院毕业后,在原校任职一段时间,再由美国主教福尔德介绍他到美国爹屯大学专攻土木工程,并取得硕士学位,抗战前毕业返国,在国民政府机关任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广州担任校长职务。他在任职期间,课程设置和人事安排概照省教育厅规定。至于财政实权则掌握在外籍主教魏畅茂手中。复办初期学校经费不足,由教会作适当补贴,所以教会也掌握了学校部分财权。因为教会办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教,所以教徒子女入学享受减免学费的待遇。在教学内容方面,除照一般普通中学课程外,每周加授一小时的道理课程,由神父主讲,在学生中灌输宗教思想,也宣扬西方文明,使学生培养成为教会所需要的人才。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加强对私立中学管理,课程设施必须按照政府规定,从而取消宗教课程,将校名圣心中学改为启育中学,后与明德女中一起将学校献给政府,合并成市立第三中学。
圣心中学外,还有明德女子中学及明德小学也是天主教会办的。明德女中是全部招收女学生的。该校是1925年在圣心中学相邻一块空地新建了两座楼房,就是明德女中和明德小学校址。第一任校长是当时广东省财政厅长冯祝万的夫人陈秉卿女士,她只是名誉校长,实际工作由董事长陈荣轩负责。明德女子中学在抗战时期曾被迫停办一个时期,在抗日战争后期,避开了日寇的横加干涉而先行复校,使该校弦歌不辍。抗战胜利后,由现在的市天主教爱国会主席陈志雄担任校长。解放后,明德女子中学与圣心中学并入广州市第三中学。
明德女中曾附设一间小学及一间幼儿园,现在的旧部前一小就是当时教会办的日新小学,由杨福爵神父任校长,后来杨就任广州教区副主教,校长的职务先后由连志启神父和萧伯禄神父接任,学生有500多人,每周有两节教理课,教徒子弟半费入学,特殊困难者可免收学费,萧伯禄神父去世后,适明德女子中学建成,便把日新小学改作明德中学附小,由教区办的无原罪修女会的修女李福贞任校长,同时还兼办了一间明德幼儿园(即现旧部二小的校址),幼儿园的园长由李福贞兼任,教师全部都是修女。这无非是使孩子们自幼就受教会的教育,一直到中学毕业。
(原文刊《广东文史资料》第57辑)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12月   摘自《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4卷,民国时期文化篇》

作者:连明德著,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索取号:K296.5/144/4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