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医德,方圆法活的名医胡肇基
医家小传
胡肇基,生于1920年3月,广东省南海县九江镇上北村人,广东省名老中医,广州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父经商,时店中有麦老三者,知医,常为戚友治病,多验。胡肇基在幼年,目睹麦老三能凭三指为人济危解困,甚为羡慕,遂乞指引。麦老三出陈修园医书授之。胡肇基于中学时期,即遍读陈修园医书,深有体会。中学毕业后,考入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于1940年毕业。1953年参加中医学习西医班。1958年,进入光扬卫生院任中医师。1959年,接受带徒和教学任务。先后带教学员31人,部分已晋升为副主任或主治中医师,成为市、区医疗单位的技术骨干。1974年,兼任广州中医学院西医学习中医班专题教师,带教高级西医临床实习生。1979年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荣誉称号。1980年调任广州市荔湾区中医院院长。1981年晋升为主任中医师,同年被选为广州市政协、市科协委员。1982年被授予“广州市优秀医务工作者”光荣称号。1983年被评为广州市劳动模范、广东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并被聘为香港新华中医药促进会名誉顾问。1984年被选为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州分会理事长。1985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学术精华
一、治学严谨,崇尚医德
胡肇基治学,一丝不苟。对于经典著作,以去芜存精、删繁就简、整理提高为己任。已经整理的有医史、医经、伤寒、温病、四诊八纲,脏腑辨证标准及其治法方药凡36章187节近30万字。在带徒、讲学和临床实践中,十分强调医德。他曾引《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云:“古人有三不朽之事,为立德,立功,立言也……故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韦著方书,此其立言也。”胡肇基言传身教,从传统医德言行中,摘取了有关修身立品、治病救人、谦虚谨慎、精研医术、言行庄重、保密病情6个方面的内容,制了10条现代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医德规范,写成了《论医德》一文,1983年在广州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和在荔湾区中医学术年会上发表,刊于《医学论文选篇》,受到同业的高度重视。1984年《广州卫生报》第一期在头版头条刊载了胡肇基崇尚医德的感人事迹。
1984年夏,高热病人较多,各地慕名而来的热病患者不少。家住番禺的黎某某,因长期发热,在当地治疗2个多月未退,在家人陪同下专程来诊。到院时还未到上班时间,胡肇基考虑到病人远道而来,又要赶车回去,特地为她提前开诊,用药8剂,热退病痊。另外一位美国病人,慕名求诊。当时胡肇基在家休假,得知此事,即赶到院,悉心诊治。这位外国人见胡肇基放弃休假时间,随请随到,随到随诊,而且诊疗是那样的细心、精心和耐心,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中国医生,真棒!”
二、长于治热,重视气阴
胡肇基临床经验丰富,擅内、儿科,长于治热。对于温病,重视养阴、泄热、保津。辨证执简驭繁,约为风温、湿温、温毒,施治强调“三早”,即护阴保液,用之宜早;清心“三宝”,用不嫌早;咸寒养阴,用不妨早。并制订了补阴扶阳、清热去湿、清热安神、咸寒保津和凉血解毒5种口服保液法,对治疗婴幼儿重症腹泻及温病高热、耗伤营阴而出现热扰心神或热迫营血的危重变证,辨证投药,有效地起到护阴、固津、保液的作用。以肺炎为例:
1、温邪挟毒,化火伤阴
胡肇基认为,对于痰热壅肺型的肺炎患者,如用药得当,一般2-3天即可控制病情,使之恢复正常体温。10剂左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肺部炎性病灶吸收。假如患者因误治,或医者用药失当,则邪热极易灼伤阴津,出现温邪挟毒、化火伤阴。此时,患者除有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等主症之外,还有神疲体倦、烦躁不宁、睡不合睛、口鼻干燥、涕泪俱无、唇部黏膜红绛干燥甚或焦裂的现象。胡肇基认为,这是邪毒炽盛,肺受炎迫,津液不能上承清窍所致,是治疗失误的变证。此时宜即投口服保液药以护阴、养津、保液。并且提出:护阴保液,用不嫌早,以能防止变证的发生为上。
2、邪热内陷,逆传心包
胡肇基认为,上述温邪挟毒、化火伤阴,为肺炎处理失误的一个变证。假如患者邪盛热重,或本人体质素虚,亦会出现正不胜邪而导致邪热内陷、逆传心包的另一个变证。其主要表现是:患者高热持续不退,并有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此为热陷心包,窍机闭阻之故。胡肇基主张用羚羊角煎水保液,冲服牛黄末或辨证使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品。并且一反前人“邪入营血而未见厥闭者,不可早用清心开窍”之戒,提出“用之宜早”,以防止出现邪陷心营为上。在病人高热、神疲、惊扰之时,即果断投药。因而胡肇基处理本病,极少出现邪闭心包、神志不清的变证。
3、邪盛正衰,阳气欲脱
此为肺炎的第三个变证。主要原因是热邪伤阴,而阴损及阳会出现阳气欲脱的危重症候。主要表现为:高热突然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浅促,口唇紫绀,脉微欲脱。此症来势急骤,病情险恶,应治于阳气欲脱之前。凡病人出现肢冷、汗淡、气微、脉弱4项见症者,即宜急用参附汤回阳固脱。胡肇基认为,凡能在邪热伤津时能注意使用口服保液法以护阴、养津、保液者,即可防止阳气欲脱变证的发生,一再强调了护阴保液的重要作用。
三、融旧治新,创方立法
胡肇基十分重视方剂的研究和药物的筛选。试举龙胆泻肝汤为例。1976年,胡肇基总结了运用该方治疗内科、外科、五官科某些疾病的临床经验,撰成《龙胆泻肝汤的临床运用》一文,发表于1978年《新中医》第四期。1979年,胡肇基通过临床实践,又总结了运用该方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经验,撰成《龙胆泻肝汤治疗常见皮肤病的临床运用》,载于广州市中医学会1979年学术年会《资料选编》,同行均誉其为运用龙胆泻肝汤的能手。为此,广州市中医院特约其作“龙胆泻肝汤异病同治”的学术探讨。胡肇基对该方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写成《龙胆泻肝汤三探》一文,对该方的源流、同名异方的比较、组方的机制、使用的指征和临床应用等项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列举病例,对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疾病,介绍了临床上14种加减运用的方法。这种步步深入、锲而不舍的精神,深为同业所叹服。对于自创新方,一是融古汇今,充实提高;二是以法为方,方圆法活。现分别举例说明:
甘麦大枣汤(见《金匮要略》),仲景原为妇人脏燥而设。胡肇基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此方虽有养脏安神、泻火润燥之功,但养阴之力,偏而不全;酸敛镇潜,尚嫌不力。对因脏燥阴虚而导致的复杂证候,未能应付自如。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增加了甘酸而平的酸枣仁以养心安神,咸平微寒的牡蛎以滋阴潜阳,甘而微寒的玉竹以养阴润燥,甘而微寒的桑葚子以滋阴养血,味甘性平的山药以补脾益肺,甘苦性寒的天门冬以润肺滋肾。使全方由甘缓平和之剂,转为酸甘合化、养阴潜阳之用。这一转变,使由阴不济阳而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心神浮越而出现的惊悸,肝阳上亢而出现的眩晕等症有更好的疗效。增益后的甘麦大枣汤,由于已经改变了原方的应用范围,超出了原方的治疗效果,故胡肇基命之曰“五味淮麦饮”。
胡肇基创立新方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法为方,方圆法活。常用的有保肺健脾法、养阴纳气法、养阴泄热法、调肝安神法、纳气固摄法、调理肝脾法、养阴潜阳法和健脾清肝法等等。举调肝安神法为例:
常用药有:舒肝的香附、素馨花、柔肝的酸枣仁、夜交藤,清肝的栀子、石斛,益心气的人参,养心阴的麦门冬,敛心气的五味子,镇心神的龙齿,平肝阳的龙骨等。
本法主理心血虚少、肝气郁结而出现的眩晕、失眠、多梦、心悸、忧郁、烦躁,甚至神魂失守等症。临床时,可以灵活运用,做到方圆法活。
(1)属于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者,以栀子、石斛为君,以香附、素馨花为臣,而以酸枣仁、夜交藤为佐,以龙齿、生脉饮为使。以收清、疏、柔、养、镇之效。
(2)属于心血虚少、肝气郁结者,以生脉饮为君,酸枣仁、龙齿、夜交藤为臣,香附、素馨花为佐,栀子、石斛为使。以收养、柔、疏、清之效。
(3)属于肾水不足、心火妄动者,以生脉饮、龙齿为君,桅子、石斛为臣,酸枣仁、夜交藤为佐,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清、柔、疏之效。
(4)属于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以生脉饮、龙齿为君,酸枣仁、夜交藤为臣,栀子、石斛为佐,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柔、滑、疏之效。
实践证明,胡肇基以法为方,在临床上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加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因而有更高的治疗效果。
四、传帮带教,别具心眼
胡肇基认为,辛勤地培育后辈,让晚辈超过自己,是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医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带徒经验是:毫无保留,简明扼要,循循善诱,大胆放手和培养威信,待他们能够独立进行诊疗后,还要专送一程,主要是帮助他们树立良好医德和总结临床经验。十几年来,在胡肇基所传帮带教的学员中,有2人已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有5人已晋升为主治医师,其余的人都成为单位中的技术骨干。
胡肇基的学术思想,源于岐黄、雷公,取法张机、叶桂。继承温病学派而有所发展,结合华南地方特点和现代医学之长,而与岭南学派逐渐融合。并主张以传统医学为基础,以现代科学为手段,实现中医药学现代化。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7月   《岭南中医药名家(三)》

作者:卢集森

索取号:K826.2/15/3

本馆校对:曹丽娜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