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路忆探花刘世光
同文馆里曾司教,折桂簪花梓里闻。
身后留名谁晓得?无人再认探花坟!
这是笔者咏白云山上探花纹之句。探花坟?是李探花还是商探花?都不是,是刘探花。细说起来与朝天路上的小学有关。
朝天路古称朝天街,明代建有王阳明先生祠,供奉全国著名学者王阳明,晚明、清初均有重修,但清中期已毁。最令朝天街扬名是因为街上建有同文馆,后称两广方言学堂,是我国早期的外语学校之一,校址就在今朝天路的朝天小学。
清代咸丰十年(1860),清朝廷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外交部),因需要外语人才,故其属下设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开学。两年后上海同文馆成立。广东同文馆于同治三年(1864)五月月正式成立,六月初十把广东同文馆章程上报朝廷。广东同文馆最初以学英文为主,学汉文为辅。后来陆续增加法文、俄文、日文(时称东语)课程。同文馆有个重要任务是译书,学生以译书为必要的作业。同文馆章程规定,不论师生,译书有成即予奖励。凡同文馆所译的书印刷后分送政府有关部门,作为参考资料。广东同文馆出了不少人才,在外交部门及翻译工作中作出过贡献。同文馆最高领导称为“提调”(相当于校长),“馆长”则是协助提调管理学校的官。两个职位规定由文武兼备的武职人员担任。
光绪十五年(1889),刘绍基以二品武职担任广东同文馆提调,此前在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元年(1874-1875),他已任过同文馆馆长。就在他任提调这一年,他的次子刘世安高中探花,刘家可说是双喜临门。
这刘家先祖是东北铁岭(今沈阳附近)的汉族居民,后被编入八旗军中的汉军镶黄旗,于康熙十一年(1672)随八旗军到广州驻防,此后定居广州。刘绍基的父亲刘瑞骑射了得,被广州将军选为侍从武弁。道光年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刘瑞战斗有功, 被提拔为骁骑校(正六品,协助佐领管理部队的官员)。他虽是武官出身,却很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嘱咐儿子刘绍基要以诗礼传家。刘绍基喜读书、工书法,后继承八旗尚武传统,当了武官。咸丰朝时任骁骑校,光绪九年(1883)官至协领(三品官)。因文武兼备,故得任同文馆提调。他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逝世于提调任上,朝廷追封为一品建威将军。遗体葬于广州白云山海螺岭上,夫妻合葬墓至今犹存,文物部门命名为“刘绍基家族墓”,俗称“将军坟”。刘绍基夫妻合葬墓的西侧是刘世安夫妇墓,如今已鲜有人知道刘世安是位探花,还是广东八旗中首位探花,而且他还曾经是广东同文馆的汉文总教习。
刘世安,字静皆,虽是八旗子弟,但自小聪明好学、勤攻儒家经典,故精通汉文及满文,光绪八年(1882)考中举人。光绪十三年(1887)任广东同文馆汉文总教习。这个职位虽收入可观,但他却志不在此,于光绪十五们(1889)辞职上京赴考,考中探花(一甲第三名)。由于他在会试时按规定填写汉军镶黄旗人,故一般人没有注意到他先祖已落籍广州。在清朝二百多年中,广东汉军八旗人考中探花,刘世安是第一位。
刘世安的探花第遗址位于今中山六路瑞兴新街内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东北面,今已全无痕迹。刘世安在这探花第中只住了很短时间,后来多是居住于北京,任职翰林院编修,也出任过几省的乡试考官。光绪二十年(1894),任甘肃学政(相当于教育厅长)。后来父亲去世,他按丁忧规定离职回广州。不久后母亲染上时疫病危,他日夜照料,不幸亦染疾终致逝世,朝廷追赠为中宪大夫(四品官)。其墓在父母墓旁,墓碑记官衔刻着“中宪大夫”,因此一般人也不知他曾高中探花。南宋探花李昴英政绩突出,清朝探花李文田书法高超,最后一位探花商衍鎏因为长寿,皆为广州人津津乐道。刘世安则英年早逝,世人便鲜有提起,以致当代广州人也少有知道这位刘探花。
不过,刘世安的遗墨却无意之中让世人发现。当年刘世安在殿试时中探花的考卷不知何时流入民间。试卷的书法非常精美,蚕豆般大小的小楷令人赏心悦目。
再说广东同文馆,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译学馆。两年后成了八旗子弟学堂。民国成立后历经沧桑变化,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广州市立第一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更名惠福区中心小学、北区第一小学、解放中街第一中学……1992年11月定名为朝天小学。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11月   摘自:《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五集)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文联编

索取号:K926.51/25/5

本馆校对:刘彤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