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桥街地情古今谈
广州市越秀区洪桥行政街,以洪桥自然街命名,因该街在明代贡院的黉桥之南而得名,原为黉桥街,后人把“黉”简写为“洪”,故称洪桥街。全街行政区总面积0.89平方公里。街区辖内马路11条,自然街23条,巷、里70条,居民区14个,居民小组149个,12961户,42106人。10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3%。街道党委和办事处设在洪桥街13号。街道工业公司、商贸公司、劳动服务公司、民政福利公司也设于此。街辖内驻有各级机关团体单位278个,名胜古迹7处。
洪桥街辖内的越秀山,是广州最早开发的风景区。早在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时期,南越王赵佗就在越秀山上构筑越王台,与群臣在此宴饮游乐。越秀山以其雄伟秀丽的湖光山色,吸引了南来北往的骚人墨客,名儒学者和各方游人,或居山讲学,或设舍掌教,或饱览越秀风光。现存的古城墙和中山纪念碑等,均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民国七年(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将街辖内北面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城墙拆除,小北门以东和以南的城墙拆除后,在原小北门处,开辟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北路,路旁两边的木屋瓦房,逐渐拆除,70年代逐渐建成砖木结构和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改革开放后,街辖内的东风中路、小北路高楼林立,国有、集体、中外合资、个体等工商企业鳞次栉比,市场兴旺繁荣,商店装修得五光十色、商品花色琳琅满目。整个街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
洪桥街区的工业起源于1870年,初期是家庭作坊式手机织布业。到1929-1936陈济棠治粤时期,辖内以形成热闹的街市,手机织布作坊发展到了部分机织。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辖区有半机械化布厂数十家。在解放初期恢复国民经济中起了一定作用。1956年,这数十家布厂实行了公私合营。1958年,街道办起一批小企业。1963年 ,组织闲散人力组成30多个生产单位。60年代,街辖企业职工人数1614人,年营业收入258万元,利润20多万元,上缴管理费5万多元。70年代,街道党委设立“三组一室”办事机构,建立街工业综合总厂和生活服务总社。1978年,工业营业收入333万元,利润50万元。80年代初期,街辖工业公司、商贸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先后成立,使洪桥街的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五金制品、家用电器、塑料、服装四大工业支柱。
1990年,营业收入1694.01万元,利润85.04万元,上缴25.66万元。商贸公司大力发展商业和服务性行业,经营范围有服装、水电、装修、建筑、汽车配件、五金、家电、副食、食品、蔬菜、水果、钟表修理、机电、百货等。1990年,营业收入712.59万元,利润18.09万元,管理费收入12.8万元。劳动服务公司从1983-1990年,采取各种措施,共安置了7174人就业。1990年,营业收入1500万元,利润29.48万元,管理费28万元。由于三大公司的协调发展,使洪桥地区经济上了新台阶。1990年,全街营业收入3814万元,产值876万元,利润128万元。
该街居民委员会组建于50年代初期。居委会下设调解、社会福利、文教卫生、治保、计划生育等部门,为群众办实事。在军民共建活动中,军队和地方领导人认真订措施,抓落实,促进了洪桥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军民双方通过共建文明,整治“脏、乱、差”,美化环境,大搞卫生,为广州1990年评上全国“十佳”卫生城市做出积极贡献。军民共建“洪桂绿廊”,被广州市、越秀区绿委评为“美化绿化小景”。
城市管理部门,着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从50年代起,在区政府和街办事处领导下,大力改造木屋区,开辟道路,建立公共厕所,设立公用水喉,安装电灯,建设下水道,改变过去没有门牌,没有道路,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下水道,没有公厕,垃圾粪便遍地,污水横流,疾病流行的状况。并实行门前“三包”,分片、分段负责 ,切实地把各项工作做好。在内街搭盖花棚架,增设绿化小景,使洪桥地区形成一个花园式居民区。从1982-1990年,连续9年被评为广州市和越秀区绿化先进单位。
治安工作,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建立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1981、1989、1990年分别被评为广州市和越秀区治理工作先进集体。
计划生育工作,街道计生办与街辖内机关团体单位一起,按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实现全街道历年计划生育率达95%以上,出生率从1983年的15.1‰,下降到1990年的10.19‰。1989、1990年分别被评为广州市和越秀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
民族工作,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会,在街道党委领导下,动员全街9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和繁荣作出贡献。
文化工作,1965年建立了洪桥街文化站,内设图书室、藏书室、阅览室、乒乓球室、舞厅、乐社、儿童乐园、剧团;购置了一批图书、棋类、球桌、彩电、电子游戏机、录像机等;经常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大型展览;举办各种业余培训班。剧团、乐社,经常服务于本街和广州市内各娱乐场所,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为街道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努力。街道的退休工人俱乐部也附设在文化站内,退休工人经常参加各项文化娱乐活动。
科技工作,在街道党委领导下,成立了科技站,邀请了一批科技人才,组建成一支科技队伍,在“科技兴街”活动中,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洪桥街道党委和办事处在抓好街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视自身的廉政建设。制定了公开办事制度90项176条。1989年4月,在公开办事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两公开一监督”廉政建设。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定和完善民主决策制定,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机关工作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坚持每周一节领导接待群众来访的制度。为“建设洪桥、美化洪桥、造福洪桥”多作贡献。

文献资料来源:1994年10月   摘自《羊城今古》1994年

作者:方忠英著;饶展雄主编

索取号:K296.5-5/1/1994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