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广州城隍庙
有消息说,广州城隍庙准备修复开放。此庙位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距繁华的北京路路口只有百米之遥,这一带游客川流不息,却极少有人留意这座古庙。由此觉得有必要为这座庙说几句好话。
说好话要有个比较,拿它跟闻名遐迩的上海城隍庙比一比,毫不逊色。
先摆资格。有城而后才有城隍,上海立县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海城隍至早出现于元代。现存的上海城隍庙创建于明代,其前身是金山神庙,明永乐年间(1403-1424)将金山神庙腾出来让给城隍爷。广州有城隍庙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唐代。宋代《太平广记》中收入唐人传奇《崔炜》,说是唐贞元年间(785-805)有个叫崔炜的读书人进入赵佗墓,遇到羊城使者的神人,归来后,谒见城隍神,见其貌与羊城使者相同,于是备酒肴祭祀,并扩建了城隍庙,此可作为唐代广州建有城隍庙之佐证。韩愈被贬到潮州撰有《祭城隍文》,边鄙之地的潮州城尚且供有城隍,广州城有城隍更顺理成章。唐代广州城,是广州都督府治所,又是国际知名的外贸商城,城市繁华,肩负城市守护职能的城隍应运而生,城隍庙里供的羊城使者或许就是五羊神。唐代广州城隍庙址在何处未明,宋代《方舆纪胜》记载广州城隍庙在“州西城百步”,是一条线索。古代广州城区不大,且二千多年来中心城址一直不变,城隍庙必建于中心城区,离今址不会太远。出身农民的朱元璋,知道神明对民间的威慑作用,当了皇帝以后,便确立城隍作为神的地方官的地位,要城隍从阴间监察人间,为人间的皇权服务,说是“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还下诏说“朕设京都城隍,俾统各府州县之神,以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侥幸而免”。其大封城隍用意昭然。现存此处广州城隍庙建于明初。明朝廷规定,每年清明、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一为城隍拜祭日,在广州却是以七月二十四为城隍诞辰,相传这天为广州开始筑城之日。这是一个颇具地方性的举动,加重了城隍在广州人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总之,广州城隍要比上海城隍早设五百年以上,资格要老得多。
再论规格。朱元璋下诏除去各城隍神封号,只称某府某州某县城城隍,因此,城隍庙的规模、摆设,不同于一般的神庙,而是与同级的官署厅堂相等,并设有公座笔砚。他还规定,凡府州县新官到任,必先斋宿城隍庙,向城隍庙宣誓尽忠职守。上海县城内的城隍神,显然只是个县级城隍。广州城是府城,也是省城,还有番禺、南海两县县治,省级长官广东布政使司莅任,也得去拜谒广州城隍,广州城隍的规格成问题。清道光《广东通志》转引《番禺县志》所载:“城隍庙在布政司大街,旧称府城隍庙,知府主之。南海、番禺无专祀,附祭庙中。国朝雍正间,观风整俗使焦祈年奏请改为广东都城隍,然后督抚司道皆诣展谒……每岁清明、七月望、十月朔致祭》”也就是说,由于清代广东观风使焦祈年奏请朝廷,获准将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问题得到解决,广州府城隍升格为广东都城隍,省的大吏拜谒都城隍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当时,京城的城隍也称都城隍,广州的都城隍可以与其平起平坐,算是个省部级的官,而此时的上海城隍仍是县级城隍,难与广州都城隍比肩。
广州都城隍比府城城隍地位要高,庙自然建得更为高大了。从现存广州都城隍庙很难说清规模有多大,不妨以本省现存最完整的县级城隍揭阳城隍庙作参考。揭阳城隍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万历三十一年(1603)增建拜亭、山门、钟鼓楼。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现存山门、大门、两庑、大殿、养生池、石拱桥、夫人厅等,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京城的都城隍庙规模要大得多,见于《日下旧闻录•明英宗碑略》:北京都城隍庙的布局为“中作正堂、后为寝室。堂之前为正门,自堂左右至门,冀以周廊,如官司之职掌以案名者十二。廊东西中特起如堂者二,名‘左、右司’。正堂以祠城隍神,而旁以居其辅相者,各以序置。门之外为重门,东西置钟鼓楼,其后各有舍以栖其守护之人。盖总为屋以间计者一百九十。”至于城隍庙中所祀神像,各地不一,名目繁多。福建永宁县城隍庙是规模较大者,庙内竟塑有近百尊神像,庙门两旁塑有牛头马面、班头役使、鬼卒无常;中殿有崇威将军、纠察功曹、武略将军、扶救使者;大殿内祀奉城隍、天上圣母及城隍夫人、广泽尊王与七大巡,殿外两厢有阎王、三夫人及二十四司(长寿司、图籍司、采访司、布政司、富贵司、彰善司、礼法司、报应司、命禄司、福德司、吏部司、户部司、刑部司、宣发司、财政司、罚恶司、启达司、保防司、子孙司、山神司),反映出城隍管辖之广。庙中所挂的林林种种以劝善惩恶为主题的匾联,揭阳城隍庙正门楹联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左右门额刻“你来了么,也有今日”横匾。正殿拜亭有“为善不昌祖宗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为恶不灭祖宗必有余德德尽则灭”楹联。大殿有启功所书“明镜高悬”之匾,并有“做事奸邪任你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我不拜何妨”等联。这些是宣扬教化的宣传廊了。广州城隍庙内,当年是少不了这类匾联,可惜没有载存下来。广州城隍庙原来规模宏大,有仪门、中门、拜亭、大殿、廊庑等,拜亭左右面有斋宿所,供新上任的各级长官致祭城隍神时寄宿。仪门西南为省牲所,是检查准备敬神的五牲物品的场所。1920年拆庙建街,拆去拜亭前的建筑,铺成了一条长达280米,偌大的一座城隍庙拆剩下大殿和拜亭。从仅存架子的大殿和拜亭,也可以看出城隍庙当年的气派。大殿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屋顶高峻,高达11米。殿内木柱有3层楼高。拜亭内外立有8根花岗岩立柱。殿、亭梁架做工精细,雕刻图案精美。空荡荡的殿亭,给人提供了城隍庙辉煌时何等威严的想象空间。城隍庙地处城中心,当年上香求愿之人众多,这一带自然形成广州城的市井文化中心。清代广州八景之一“孤兀禺山”指的就是这一带,著名画家苏六朋在此混迹于三教九流中而获得到不少生动的创作素材。
最后,再说说城隍神。城隍神在道教神明的三个子系统(即尊神、主神、杂神系统)中属于杂神系统,这一系统的神明包括灵官、太岁、功曹、城隍、土地、灶君、门财、财神、行业神等,广州特色的五仙、金花仙都属于这一系统。杂神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以“鉴察司民”为职责的城隍神,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十分威严的,进而又发展到将其人格化,虽是阴间之官员,居然也有到任离任,有名有姓,让那些生前廉明清正的官员,死后才有资格做城隍去发挥余热。明代南海人周新,其家在广州高第里,他任监察御史、浙江按察使时铁面无私,死后被认作杭州城隍。担任广东都城隍的,生前也是刚直名臣,据记载,明代就有因弹劾严嵩被杀的兵部员外郎杨椒山,大名鼎鼎的海瑞也名列过广东都城隍。城隍神入驻城隍庙行的是什么仪式?据古籍记载,唐代以后的城隍神偶,穿紫袍或红袍,戴朱冠,俨然高官大吏。朱元璋下令将城隍神改用木主(即神主牌),把塑像稀释为泥,涂在庙里墙壁上,绘成云山形状。木主涂上红漆,字涂成金,旁饰龙文,用藩王仪仗迎入城隍庙中。清朝的各地城隍庙,恢复神像,每庙中大都有两座城隍神偶像,泥塑永远不动,木雕为抬着出巡。也就是在清代,城隍庙内还增添了城隍奶奶卧室及两廊各号房中所塑的各等怪像,“完善“了城隍神为中心的城隍庙神明体系构建。
陈泽泓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文史纵横》第38期

作者:陈泽泓主编

索取号: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