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运动的“黄埔军校”——万木草堂

    在广州越秀中心城区的车水马龙之地,在中山四路与文德路相交百米之遥,在高高耸立的现代化楼群之中,我们寻寻觅觅之下,找到了一处苍老而又隐蔽,但却绝对是赫赫有名的文化遗址,它就是由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康有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少淹博旧籍,并读过一些家藏的西方书籍,从小就立有远大的志向。十九岁时师从当时名儒朱次琦于礼山草堂,苦读三年。后来历游香港、上海,接触到大量的西书,自称“新识深思,妙悟精理,俯读仰思,日新大进。”面对民族的深刻危机,他萌发了学习西方之长,挽救民族危机的维新思想。1888年冬,康有为以布衣之身毅然进京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不但没有任何结果,反而遭人讥讽。1890年春,举家迁至广州并决定在广州办教育、倡变法、育人才。1891年,租借“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培养变法人才,开展政治活动,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
    1892年,万木草堂迁至卫边街的邝氏宗祠(今广卫路附近)。1893年,因来学者众,遂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习惯上,人们将康有为在这三址所办的学堂统称为“万木草堂”。后二址今已不存,现存的长兴里旧址仍存“邱氏书院”石额旧观,成为昔日“草堂”的历史见证。但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万木草堂”即遭清政府查封,堂中藏书300余箱也同时被毁。
    解放后,万木草堂一度成为一家锁厂的车间。后来又成为了40户居民居住的大杂院,很多建筑结构和文物遭到破坏或遗失。1983年,万木草堂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广州市开始对草堂进行全面修缮。2007年9月,又清迁了有碍观瞻的周边建筑。2008年6月14日,在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修缮一新的百年草堂得以“重见天日”重新向公众开放。2013年7月21日,由广州雕塑大师潘鹤创作的铜像《康有为和梁启超》落户越秀区中兴里万木草堂,生动再现了当年康、梁师生二人在万木草堂的生活情景。
    万木草堂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和当时中国其他的学校——书院、私塾以及洋务学堂相比都是迥然不同,它的体制完全是康有为自创的。康有为任学堂的总教授、总监督,另从学生中选出三人或六人为学长,协助其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们不仅自己管理学习和生活,而且还管理图书馆和学校的财产。
    万木草堂明确提出“中体西用”为办学宗旨,而且采用“中西并重”的教育内容。主要讲授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也注重体育和音乐。万木草堂创办之初,康有为就主张“脱前人之窠臼,开独得之新理”。草堂的命名,就含有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意思。1891年3月,康有为撰写了《长兴学记》作为万木草堂学规,以《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纲,对学生施以德、智、体教育。正因为万木草堂是以孔学、佛学、宋明理学为体,以心学、西学为用,所以它的讲学也颇具特色。万木草堂的教学方法始终贯彻变革精神,康有为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采用寓教于乐的办法来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前后历时8年,起初有学生不满20人,后增至100多人,培养出一批著名的维新变法的人才,其中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成为戊戌变法的骨干,对变法维新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最为杰出者被称为“万木草堂十弟子”。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的康有为,同时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主要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通过创办万木草堂这所别具特色的学堂,培养了一大批英才,在广东教育史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万木草堂培养出来的学生作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骨干,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万木草堂也因此被喻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黄埔军校”!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