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书院群•祠宇栉比,斋舍棋布
乡试多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闱”。 每闱三场,分考经义、策问、诗赋等,每场三昼夜,民间俗称“大比”。每至大比之年,各地秀才学子相携同赴省城。一时间,城内人口陡增,且多集中在贡院一带,街填巷塞,人满为患。贡院周围的会馆试馆书院客栈都住满了考生,就连私人的宅院里也挤满了赶考的秀才。陈独秀在《江南乡试》中曾有这么一段描写,“来找房子的时候,大家也明明看见房东家里有一位花枝招展的大姐儿,坐在窗口做针线。等到一搬进来,那位仙女便化作一阵清风不知何处去了。后来听说这种美人计,乃是南京房东招揽考先生的惯伎……那些临时请来的仙女,有的是亲眷,有的是土娼”。不过岭南的秀才士子们或许少有这种境遇,他们的父叔祖辈们早已在省城备好了书院斋舍,供其食宿。
粤人重宗族之谊,当年清兵南下时就曾领教过宗族间的强大力量,于是严禁民间练习拳脚,制作藤牌兵刃,更不得擅自聚众结社,建造寺观神祠等,违者皆以“聚众结盟罪”论处。要知道岭南宗族传统由来己久,早己是根深蒂固。为使祠堂合法化,乡人们干脆将族中子弟聚在祠堂读书习文,并以“书院”自称。因此广州许多书院都具有祠堂书院双重功能。到了乾隆朝,一口通商,天下银钱汇集粤地,造就出无数富户望族,“商而优则仕”。为方便族中子嗣应试备考,广东各大姓氏家族纷纷前来省城购地筑造书院家塾,其中既有跨州府的全省同姓合族书院,有县乡的宗族书院,也有县乡数姓合族书院。
这些宗族书院依官办五大书院(粤秀、越华、羊城、禺山、西湖),两大学宫(广府、番禺)而设,祠宇栉比,斋舍相连,如众星般簇拥着那七座官办书院学宫。在今东起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西至解放路,南抵大南路,北达越华路,这片阔达三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密集着大小书院数百间,庐舍绵延,蔚为壮观。我们仅以北京路旁的小马站
为例,就可一窥当年广府宗族书院群落的规模及盛况。小马站由南至北依次为谭氏书院、潘氏书院、荥阳书院、黄氏书院、曾氏书院、梅氏书院、江都书院、谢氏书院、周氏书院、见大书院、关氏书院、高氏书院、浩然书院,合计十三家。而像小马站这样的书院街在五大书院一带比比皆是,为世所罕见。科举废除后,这些宗族书院仍作为同姓族人来省城经商求学寄宿的临时寓所。
之后,阶级友谊取代了一切友谊,生息繁衍的宗族血脉也难以维系,代表着岭南宗族情谊的越秀书院群也相继划归劳动人民所有,接下来的数十年间,举世所罕见的数百座宗族书院相继化为瓦砾。唯在西湖路北残留下些许的书院碎片:小马站十三家书院仅存周氏书院界碑石、见大书院门楼;大马站十三家书院,存五间旧迹,但于近年因开街辟道需要,所存书院整体迁移,异地重建;流水井保存较为完好,四间书院,尚存三家。
庐江书院 地址: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现为流水井幼儿园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为方便何氏子嗣备考应试,广东全省何姓族人共同集资,在西湖书院北的流水井修筑“庐江书院”。书院坐北朝南,由祠堂、书舍两部分组成,占地约1300平方米。庐江书院的青砖门楼高两层,镬耳山墙,灰塑大脊,额上题有“何家祠道”四字。院中置三进大祠堂,内嵌石碑十二方,分别记载了何氏家族从南宋至明清的世系、书院营建修葺的经过,以及对何姓子弟所取功名的褒奖等等。祠堂东西南三面分列一楼一底的书舍,其中东舍一排九间,西舍三排二十五间,南舍十二间。每间斋舍均以各乡县为名,刻石嵌于门楣之上,如“恩平房”、“新会房”等等。东舍中部原立有一魁星楼,上刻“文光射斗”、“青云” 等题额,以求文运兴盛,只可惜魁星楼顶部在十多年前被拆除,与青砖斋舍融为一体。解放后,三进祠堂改为了流水井幼儿园。东西斋舍则分配给百姓居住,直至今日。
考亭书院 地址: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35号,现为民居院落
考亭书院距庐江书院仅十数步之遥,乃理学大儒朱熹后人所立。当年朱熹结庐福建建阳考亭,聚众讲学,著书立说,考亭一地也随之名扬天下。朱熹的弟子门生及后世文人为了纪念这位理学大儒,在各地建有许多以“考亭”为名的书院。南宋末年,朱熹后人移居粤地,繁衍生息,渐成旺族。清时,广东朱氏族人在书院学宫林立的流水井兴建了这座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考亭书院,作为朱氏子弟秋闱大比前的备考食宿地。考亭书院的布局与庐江书院较为相似,坐北朝南,前置庭院,中为供奉先祖牌位的三进祠堂,两侧分列东西书舍,唯有门楼设置不尽相同。庐江书院的门楼与魁星楼分离,而考亭书院的大门却与魁楼合二为一。考亭魁楼高约十余米,正面镌“考亭书院”四字,字体端庄俊秀,与建阳考亭书院字迹一致;背面嵌横竖两匾,分别书以“文明大启”、“奎阁”。考亭书院中座的三进祠堂已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后另建新楼,但这魁星楼却保存完整,堪为全城魁楼之最。
福建建阳考亭书院乃朱熹的根据地,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可惜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彻底淹没在水利建设之中,仅存一处打捞上来的书院牌坊。
冠英家塾 地址: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38号
冠英家塾与考亭书院两两相对,又名“马家祠”,其规模远小于庐江、考亭二书院。入内,麻石小巷,绿苔古井,青砖大屋。大屋东西各辟一石门,分为“冠英书院”、“冠英别墅”。冠英家塾墙根处的长条石是老巷的大客厅,邻家的阿婆大叔细仔们闲得没事时总爱坐在墙根条石上,排成一排,拉家常,逗乐子,享受着喧嚣北京路旁近于世外的闲淡生活。
濂溪书院 地址:越秀区西湖路小马站19号,现仅存地墙界
流水井东的小马站,旧时与大马站同为宗族书院密集的书院街,由南至北合计十三家,不过如今仅残存依稀陈迹。濂溪书院的先祖也十分了得,宋理学的开山始祖,世称“濂溪先生”的周敦颐。说大号或许很多人已不记得,但说到他的代表作《爱莲说》,那是妇孺皆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筑室讲学,并以故里濂溪为名,取名“濂溪书院”。周敦颐后人曾入粤为官,支脉遍及岭南,如广州龙归镇南村就是周氏后人的聚居地,在村中还保存着规模宏大的周氏大宗祠。祠堂间的四条青云巷分别名为“根深”、“叶茂”、“叶翠”、“莲清”。位于小马站的濂溪书院为当年广东周姓族人合力捐资营建。只可惜书院不存,唯在残墙留有一界碑石,上镌“周镰溪祠地墙界”。
见大书院 地址:越秀区西湖路小马站21号
见大书院紧邻周濂溪祠界墙,又称“余家祠”,约八百平米,是广东余氏子弟读书备考地,今独存花岗石门楼。来到书院门楼前,满眼都是鲜红斗大的“拆”字,这字舞得虽说历来嚣张跋扈,肆无忌惮,但倒与石额上描红的“见大书院”四字相呼应,对比鲜明。
曾氏书院 地址:越秀区西湖路小马站15号
曾氏书院又名“曾家祠”,原占地1000平方米,后作为叶剑英讨伐陈炯明兵变的秘密会议室。目前曾氏书院改动较大,从外观上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层红砖楼无二。
万木草堂 地址: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现为博物馆
万木草堂是康有为于1891年创办的讲学场所,他要求维新变法的主张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慕名前来求学的人很多。短短数年间,万木草堂培养了众多的维新人才。草堂的前身同样也是一间宗族书院,至今在其大门门楣上还镌刻着当年的题额“邱氏书室”。万木草堂历史上曾三迁堂址,先是邱氏书室,次年即迁至广卫路附近的邝氏宗祠,后又迁至广府学宫内的仰高祠。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7月   摘自《寻城记•广州》

作者:田飞 李果

索取号:K926.51/56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