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书画大师:吴子复先生小传
吴子复(1899--1979),广东四会人,原名吴鉴光,又名吴琬。幼好静,爱读书,嗜书画,特爱隶书。世居广州长寿路长仁里。幼居广州时,常驻足西关街头观看道旁挥毫卖书者,乐而忘返。祖父吴子谷为茶商,父吴雨田以打磨银器为业,均支持子复学习书画,并曾与附近纸店相约,许其随时赊取宣纸回家练字。子复13岁起学隶,初时临摹何子贞所临《张迁碑》,后疑何氏临本必与原碑有差异,不甘随何之后,乃改临《张迁碑》原拓本,从碑石销蚀之处寻求韵味,技乃大进。
子复23岁(1922年)考入广州市美术学校西洋画系,从导师胡根天、冯钢百、关良等名家研习西洋画法,苦练基本功,同时吸取西洋现代美术之滋养,四年后(1926年)成为该校第一届毕业生。时值北伐战争,由胡根天推荐,与教师关良,同学伍千里等七八人随军北上,参加北伐宣传工作,以所学为国效劳。翌年北伐失败回穗,此后与同学李桦、赵世铭等组织青年艺术社,编印期刊《画室》及《青年艺术》。办刊宗旨在于“介绍艺术理论与思潮,提高群众欣赏艺术水平及认识艺术之途径”。1929年曾在广州举办《青年艺术社第一届秋季绘画展览会》,深受欢迎。
1931年,广州中山纪念堂落成,举行揭幕典礼,照例必须恭诵《总理遗嘱》,斯时伍千里任职国民党广东省党部,负责设计及布置会场,曾领得毫洋100元作为《遗嘱》的书写装裱工料费,伍千里乃邀吴子复执笔,当时子复字体与国民党大员胡汉民之隶书极为相似,几可乱真。礼成之后,主事竟误以为出自胡汉民之手笔,以之入石,此石现仍存中山纪念堂讲台正面。
1932年至1936年在母校市美任西洋画教师,以木炭素描为主。曾翻译日本外山茅三郎所著之《现代世界绘画概观》,连载与市美校刊。当时吴氏之学生有赖少其、黄蒙田等人,后皆成为艺术界名家。
抗战时期,吴氏辗转于连县、曲江、罗定等地,先后在曲江战时艺术馆,广东省立艺术学院(省艺专前身),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曾担任美术科导师、美术科主任等职。对学生要求严格,注重绘画基本功训练,讲授《现代绘画概论》,介绍西方现代画概况以开拓学生眼界,曾培养大批抗日宣传工作者及美术人才,今日卓有成就之学生有尹积昌、谭畅、黄安仁等,均饮誉艺坛。
抗战胜利后回穗,因省艺专易长而未继续任教,任职于同学伍千里开设之黄图文化企业公司。1946年后,曾用羊皮、复园、杨光美等笔名在广州《天行报》副刊《艺术周》中发表美术评论,翻译西洋画用语解释等文章以介绍国内外艺术动态、艺术理论及艺术家活动。1947年,伍千里与李居端等国画研究会人士在黄图举办美术展览会,吴氏以油画及书法作品参加。其油画多取材于风景静物等,画风近似后期印象派风格而不尚形似,讲求稚拙纯真之趣味。书法方面则推崇林直勉草新隶法,受其影响后,书风以瘦硬潇洒之礼器碑一路而著称,却自成一家,深受时人推崇。1950年为广州博物馆书写横额“镇海楼”、“广州博物馆”及五层楼长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五百年古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按联句为彭玉麟原撰。——整理者)书风渐趋凝重雅古,至今仍悬挂远处,备受游人欣赏。
1954年在家开设“子复画室”,教授西洋画及书法,西洋画好用一贯之木炭素描教学法讲,求画面之大效果,不尚过细之描绘,利用木炭质软之特点,发挥线条之表现力,强调在描绘对象同时表现作者之感情。在此时期又创造一批油画及彩碟,有人物肖像、静物等。静物又多以出土陶器、古玩而配以果物、鲜花为题材,或用汉铜镜纹、汉砖纹为背景,意境清新又古意盎然。书法则以教授隶书为主,曾将多年经验总结成一套完整之教学方法。从五十余个汉碑中精选有代表性之六个,有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校官碑,要求学生循序渐进,逐个临习,从而掌握多种笔法,为学习其他碑帖奠定基础。吴氏认为个人风格需在尽取各家碑帖之长方能形成。在用笔方面,则创“树枝论”,认为“书法与篆刻所用以构成者,不外乎线条,而线条则必须有量感,所谓量感者,即于平面上画一线而能使人觉似一树枝向空间凸起”。同期吴氏并创作大量篆刻作品,其篆刻有浓厚之隶书味并融入西洋美术之风趣,追求质朴而不尚文饰,充满诗情画意,形成独特新颖之粤派印风。著有《篆刻艺术》一文,强调艺术表情之特点,认为书法篆刻作品,如缺乏作者思想之感情,个性人格表现,则纵使如何工巧,亦不过雕虫小技,不可能成为艺术珍品也。
至60年代中,吴氏之书法益精,其作品多次选送日本,参加中日交换书展及现代中国书画展。其主要代表作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朝血谊亭、中苏血谊之碑文及横额、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巨幅毛主席《长征》诗等,其隶书风格发展成为以深厚之汉隶功力融入西洋美术之独特风貌,世称“吴隶”。
70年代曾写毛主席诗词37首隶书帖,由胡根天先生推荐与郭沫若先生,郭老亦盛赞曰:“吴书功力!”1981年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子复隶书册》。晚年,好写《晋•好大王碑》集联,联文多为艺术创作经验之见。字质朴韵高,稚拙天真,纯趣盎然。晚年另一代表作为肇庆七星岩摩崖刻石“朱德•七星岩诗”。1984年岭南美术社精选吴氏篆刻,出版《野意楼印赏》作为该社印综丛书之一。
吴氏亦精于西洋油画,珍藏有得意杰作数十帧,“文革”期间,被迫亲手以沸水烫毁,令人无限惋惜。
吴子复先生于1979年8月24日,因脑血管病逝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时年81岁,惜未目睹其书册与印集出版,诚憾事也。
吴子复先生艺术造诣很深,是一个画家、书法家、金石篆刻家、翻译家,更是美术教育家。除著述外,翻译不少国外艺术理论、技巧、创作方法等文,50多年来培养出不少美术人材,学生遍及国内外。不单为我县之杰出人才,在岭南、国内也属一代宗师,本刊接到邵明耀先生所写《吴子复先生小传》一文后,特派人与吴子复之表弟李柏龄同志于1984年12月12日访问其老师胡根天先生,徵询疑点及史实,蒙胡根天先生提供了一下情况,以补《小传》之阙。
1.吴子复于解放前,曾在香港住了两三年,编辑一批美术课本,以供学生临摹,并曾卖稿艺术论文集译作。
2.解放后,胡老师于越秀山五层楼任广州博物馆馆长时,吴子复先生曾在博物馆工作,除为广州博物馆写匾、联之外,还画过有大幅连环画数十幅,其中有《太平天国进军路线》二十多幅,《从猿到人》十几幅。
3.吴氏写碑极多,并已勒石,胡老师记得广西也有勒石之碑文,但须查伍千里先生之爱人洪(或熊)宝珠女士。
4.1953年广州成立文史馆时,才是广州文史馆馆员。
5.香港大公报于1984年曾有文章介绍吴子复,作者为马国权,据云是该报编辑。
6.吴子复会武功,精于太极拳,有几十年功夫,吴本有肺病,后病愈,乃打太极拳之功,所以能活到80岁。
此事李伯龄亦提供,抗战期间,广州失陷,吴子复居于四会高街舅父李吉常家。除教表弟李椿龄写画外,还为其外祖母(伯龄之祖母)绘有油画肖像,此乃吴氏40年代作品。并经常舞剑,解放后,时相过从,见其经常以易筋经运动。
编者与李氏兄弟为少年好友,1943年曾就读于韶关广东省立艺专美术科,因此关系,经常往吴子复居所,为之抄誉翻译文稿,聆其课外之教诲极多。在艺术观上,吴子复先生认为是“劳动创造艺术”,“精美之作品,必须是手、眼、脑之辛勤劳动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与对学生之学艺与钻研上,要严格、刻苦,反对华而不实、浮夸、没“真功夫”的人;在人体素描上,不光看外形,“要深入事物本质”、“熟悉人的结构、包括骨骼、肌肉、腱带以至血管分布,在静与动、舒张与收缩”等等。要求学生熟稔《人体解剖学》;写作人物肖像时,“除形似外,要熟识对象之历史、个性、嗜好和思想,”方能表达其精神,“形似不如神似”;在色彩上,要“善于运用对比、和谐”,“有永感与颖感”、“使人耐看,有百看不厌之感”。除主题外,“线条与色彩是表现作者之思想与感情”。介绍、分析当代美术大师马蒂斯、毕加索作品,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创作自己风格作品。子复先生治学严谨,不苟言笑,为学生敬畏,称之曰吴大师。常见其治印,于几公厘之方域中,本作一印,必拟稿十数,以作比较。
1946年,其学生罗以威曾办南国艺术学院,曾在任课。何时去港,尚待细查。
闻有吴子复先生曾留学日本之说,曾查询其表弟及吴氏家人,均云未闻其说,后证之胡根天老师亦说未去日本留学,吴氏之精熟日文,乃来之自学。
蒙李椿龄先生提供,吴子复先生之原配为徐颂德女士,顺德人,为妇产科医生。广州沦陷后与家姑曾居四会,40年代二人离异,未悉其故。后与杨树华女士结婚,有子女三人:长子吴琚于广州搞美术设计工作,次子吴瑾,于中山大学读书,女吴珣;媳(琚爱人)禤淑华;孙琨、宾。李椿龄并展示吴子复书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之对联,笔力雄健,虎虎生气,跃然纸上,并谈及其祖母像乃吴40年代谨存作品之一。李椿龄为本刊找得吴子复之照片及已印行之油画书法作品并行将发行之《野意楼印赏》篆刻印式数十,诚为难得。并认为《小传》未及吴子复后来所任之职务,以吴子复先生讣告抄示,原文如下:
讣告
广州文史馆馆员、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常委、广东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吴子复同志,于1979年8月24日不幸病逝,终年八十一岁。
吴子复同志追悼会于9月1日(星期六)上午11时在广州殡仪馆举行,特此讣告。
广州文史研究馆1979年8月27日
以上补充,为研究吴子复先生书画艺术提供参考材料。
(原文载《四会文史》第2辑)

文献资料来源:   摘自《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5卷,广东人物篇》

作者:邵明耀著,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索取号:K296.5/144/5-2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