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濠涌边掠过的历史风云
因为大规模的整治,全长4.51公里的东濠涌,再次成为广州市民关注的焦点。我怀着一种新奇、也抱着一种怀旧的心理,庚寅盛夏,漫步东濠涌边,看到改造后的河涌旁柳枝摇曳,红花点点,覆盖在东濠涌上空的高架桥,将雄伟的身影留在了日益见清的涌水之中……
人们都这样认为“有水的地方,往往充满了灵秀之气”。自古以来,东濠涌两岸是车马、是人流、是繁华、是广州城交通和商业的要地。达官贵人,殷商巨贾,比比皆是。“东平大押”、“公成押”,作为快速融资渠道的当铺,仅在东濠涌大东门马路边就有这遥遥相对的两家,它们所处的微妙地理位置,也说明和见证了当年东濠涌边兴旺繁荣的城区景象。
这条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广州护城河,至今仍有水利作用,况且,还见证了广州百年的政治、军事风云 --
蒋介石大东门遇刺
1925年夏,蒋介石刚躲过广州东坡楼驻军打出的子弹,惊魂未定。不久,又在大东门再次遇险 --
那天,蒋介石在沿江路的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乘车往东山百子路自己的寓所,护城东濠畔的大东门是必经之路,当车子快到大东门时,车的前方不远处有两个可疑的人,一个穿长衫,一个穿短衫,他们东张西望,鬼鬼祟祟,坐在前排的卫士发现后,马上报告蒋介石,并打开驳壳枪的保险,降下车窗玻璃,作好射击准备。就在这时,那穿长衫的人举枪欲对着汽车射击,由于卫士先有准备,抢先开枪将他击倒在地,蒋介石的座车箭一般地冲过城门,直奔东山百子路寓所。
跟在蒋介石座车后的警卫车司机听到枪响,立即停车,卫士们冲下车来,将短衫汉子抓获,凶手被捕后供认,他们是商团派来刺杀蒋介石的。黄埔军校初期,蒋介石曾奉孙中山之命派军校学生军参加镇压反动商团,所以,帝国主义支持的买办所组织领导的商团也十分仇视他。
红花岗下刺杀孚崎
广州烈士陵园正门内东侧是红花岗四烈士墓,墓旁竖立着一块“红花岗四烈士之碑”,记述了温生才、林冠慈、陈敬岳、钟明光四烈士为革命英勇牺牲的史实,他们均在辛亥革命前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其中温生才烈士的壮举,就是在东濠涌旁的广州东门外广东咨议局(今广州烈士陵园西门内)附近刺杀清政府广州将军孚崎。当时,革命党人得到一次机会: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先生在美洲宣传革命,联合爱国华侨,组织革命队伍。部分华侨党人集资组成了一个“美洲幻术马戏杂艺团”回国行动,以演技为幌子,引诱孚崎前往广州市郊燕塘观看,并设置埋伏,达到行刺他的目的。据《中国近代史通鉴•辛亥革命》中事件亲历者罗锦泉亲口所述:当时,革命党人获悉孚崎应允到燕塘观看乘人气球的消息后,立即布置行刺孚崎的具体行动计划。他们在仁秀里和大东门外已贮藏有军械,随时备用。他们将19名执行人员分为3队,发给枪弹。头一队由温生才带领,在广东咨议局旁红花岗下埋伏。(罗锦泉特别说明:行刺孚崎、李准、凤山,都是他亲与其事,3次行刺都是孙中山所领导的,以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的革命行动的组成部分,不是一二私人无组织、无领导的盲目单干行动。而一些史料记载,与他所知和所经历的事实颇有出入。)
辛亥年三月初十早上,温生才带领的6人按照预定计划开始埋伏在红花岗下。约半个小时后,只见鸣锣喝道、前呼后拥之中,孚崎
乘马而来(有史料说是乘八人抬绿呢大桥等均非事实)。他是从将军衙门出来,经广东咨议局往红花岗方向。“轰!轰!轰!”温生才一见到这个平日里作恶多端的家伙,立即从山岗上一连投出3枚炸弹,只见护卫旗兵倒下一片,20多人被炸死炸伤,孚崎所乘之马也倒毙在地,而孚崎只是受了伤。温生才见状,箭一般冲上前,对着孚崎连开数枪,令他还未到达燕塘观看表演就已毙命。
这时,尚存的旗兵和附近放哨的巡警向温生才等人回击。东濠涌大东门一带响起了激烈的枪声。
温生才率领队员们顽强抵抗,第二队的林德中等人也在附近接应,向清兵射击。但林德中被清兵击中要害,当场壮烈牺牲。温生才等且战且退,当走过百子路,退到蟾蜍岗时,战斗人员已分散走散,只剩温生才一人继续对清兵还击,他投出两枚炸弹,将两名旗兵炸死,边撤退边开枪还击。
走至关帝庙附近时,温生才已经精疲力竭,身上的子弹也所剩无几,终于被拼命追来的一名警长和两名巡警抓获。
温生才是广东梅县人,同盟会会员,在南洋吉隆坡做修理钟表工人,因孙中山曾到该地宣传革命,深受感动,遂加入革命组织。温生才行刺孚崎一事,惊动全广州城,一时间,城内居民都在热议,并为温生才的壮举而喝彩。
两广总督张鸣岐亲自审讯受酷刑的温生才:问:“何故暗杀?”答:“明杀。”问:“何故明杀?”答:“清朝无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都是此辈官吏造成的。只恨我没有车船费,不然到京师,可以成大事。”又坦言道:“许多事归我一身担任,快死快生,再来击贼!”
孚崎死后一星期举行祭祀,是日,温生才被押解至仓边路审判厅受审,并即被判了死刑。清兵将他两脚两手分开捆绑成大字形,抬至孚崎祭堂前砍死并肢解尸体,以祭孚崎。温生才死后被抛弃于荒岗乱土,草草掩埋。辛亥革命成功后改葬于红花岗上。
终年42岁的温生才烈士静卧在红花岗上,实现了他对孙中山先生立下“情愿为革命牺牲”的誓言。
英国侵略军曾在这里横行
当年,东濠涌是广州市中心重要的排洪泄洪渠道,其流量为市中心各濠之冠。东濠涌发源于白云山,经麓湖、下塘,至小北门(现在小北花圈处)绕城而过,而小北门外东濠涌旁的越秀山镇海楼之东城墙脚下,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一处英国侵略军的墓地。
“这些墓地和墓碑,是英国侵略者侵略行径的记载,是他们践踏广州的铁证。”著名文物鉴定保护专家、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黎显衡愤慨地说。
原来,继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又于1857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2月28日拂晓,英、法联军开炮猛烈轰击广州城,总督衙门(今石室位置)、双门底(今北京路)、拱北楼等被毁,拱北楼上存放的中国最大的元代铜壶刻漏惨遭破坏。敌军攻占观音山(今越秀山)各炮台后,从制高点向城内发炮。29日,广州将军穆克德讷令人在城西北竖白旗投降,广州沦陷。
英、法联军占据广州期间,奸淫掳掠,捣毁村舍民房,无恶不作。被惹怒了的广州地区广大民众不断袭击侵略者,使其驻地不得安宁,更不敢少数人外出。当时的报刊上不时有联军士兵受袭伤亡之事的纪实报道。
据记载,英军中因各种原因死亡者,一部分葬于驻地观音山下之城墙边,筑有一坟,大理石墓碑镶嵌在城墙上,碑文为“纪念在1861年联军占领广州期间死于驻地的英皇陛下的99军军士和士兵”,碑上还刻有17名死者的姓名和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19岁。
至今,英军之墓和墓碑还在吗?据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黎显衡说,1923年,广东陆军测量局与广州市工务局联合测量绘制广州地图时,此墓仍在,于是以“洋人坟旧(遗)址”标示在地图上,后湮没。1954年,在越秀山与东濠涌之间的马路路基下发现了那块英军墓碑,据说此碑仍藏于广州市某单位内。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8月   摘自《源远流长东濠涌特辑》第45期

作者:钟珮璐著;刘梅,李咏祥主编

索取号:K926.51/44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