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那一楼的风情
在北京路的骑楼,我们可以看出当年的设计者的匠心,它们端庄、井然、高贵、华美,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浮雕美。
北京路,原名永汉路,是广州这座千年商都一个最重要的地标,也曾经是一条大名鼎鼎的骑楼街。
北京路在清代分成几段,中山五路至西湖路一段叫双门大街,因西湖路口耸立着著名的拱北楼;从拱北楼至大南路一段叫雄镇直街,大南路得名于这里原是内城的大南门;门外是南门直街,连接泰康路口的永清门;永清门外至珠江边叫永清大街。1918年拆城筑路,这几条街拓宽为大马路,统称为永汉路。
北京路骑楼街,其实涵盖了附近的中山四路、中山五路、德政路、文明路、泰康路、万福路、大南路,堪称当时广州最大片的骑楼街区。在当年的城市改造中,马路是由政府招标开辟的,骑楼则大部分是私人投资的私宅。因此,骑楼街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一幢一幢骑楼盖起来后,慢慢才连成一片。
私人住宅对建筑风格没有统一规划,因此百花齐放,设计者各展所长,有仿哥特式的,有南洋式的,有复古主义的,有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有巴洛克的,也有洛可可的,几乎西方建筑中数得出来的元素,在广州骑楼都可以找到,委实令人目不暇给。然而,尽管风格各异,但从结构上看,万变不离其宗,一座骑楼建筑,总是由楼顶、楼身、楼底三部分组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骑楼“三段式”。
骑楼的主要功用,体现在它的底部,但我们的视线焦点,却往往首先集中在它的顶部。正如俗话所说,“人靠衣妆马靠鞍”,骑楼的顶部与楼身,就是它的衣裳。
屋顶通常有坡形瓦面的,也有平顶天台的,还有些加建一座中式小亭,尖塔之类的装饰性附件。山花的造型多姿多彩,大多直接采用具有古罗马特色的装饰符号,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诸多元素。山花和女儿墙以三角形和圆形最常见,并采用巴洛克式的处理手法,中间耸起,然后以优美的波形向两边降低。山花挑檐也有中国传统建筑飘檐的味道,做成线条和谐的拱形顶。
山花、楼身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外立面饰以各种繁复而充满动感的浮雕,有卷草图案,有瓜果图案,有传统吉祥图案,也有抽象几何图案。虽然在时间的消磨砥砺之下,很多浮雕已斑驳脱落,模糊不清,但昔日豪华精美的影子,仍然依稀可辨,让人凝眸屏息,足不能移 。楼身的外墙装饰,亦各有千秋,或做成中国传统牌坊形状的,或挑出拱形雨篷,或飘出一个小阳台。偶见青翠欲滴的植物,透过铸铁雕花栏杆或宝瓶柱栏杆,向马路舒展着嫩绿的枝叶,整座骑楼顿时显得生机无限。
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一扇扇临街的窗口。仅窗框的外形,就有长方形、圆拱形、尖拱形等多种形状,还有些上有窗檐,下有大型的窗台,做成假阳台形状。百叶窗关得严严实实,让人无从猜测里面住着怎样的人家,是一位漂泊一生、最后落叶归根的老华侨?还是一位在双门底卖文房四宝的老夫子?还是一位在高第街做西装的裁缝?路上的行人固然无从猜测,其实也无心去猜,因为走过了这座骑楼,前面还有无数座骑楼,一眼望去,绵绵无尽,每座骑楼里都有自己的故事,你猜得了多少?
除了百叶窗,雕花玻璃的使用也很普遍,西关大屋满洲窗的风格,被引入到骑楼,窗子之间以壁柱相隔,柱头位置常饰以中国传统的如意纹,甚至出现古典的须弥座,可谓中西合璧,匠心独运,线条装饰十分丰富,层次分明。在中段与顶部女儿墙之间,常有檐篷相隔,上下的浮雕装饰,互相呼应。还有一种窗子,虽然没有复杂的装饰,但排满整个临街立面,被戏称为“满周窗”。如今,骑楼的窗子大部分已改成钢窗或铝合金窗了。
但也有一些骑楼的设计,摒弃精雕细琢、繁复华美的外观,趋向简洁实用,看得出设计者有意体现另一种审美观念。北京路联合书店(原中华书局),1934年建成,就是典型的“立体式”现代风格,设计师是范文照。
范文照何许人也?广东顺德人,191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又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属于中国第一代受过西方正规训练的建筑设计师。他就是旗帜鲜明的”全然推断“者,他有一句很出名的金句:“一座房屋应该从内部做到外部来,切不可从外部做到内部去。”在建筑界影响很大。他在1930年代设计的房子,就是秉持”首先科学化而后美观化“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要想知道这种建筑理念在实践中的效果,去看看北京路新华书店,便一览无遗了。
早年活跃于广州的建筑设计师,大多拥有海外学历和专业背景。1928年10月,广州市政府成立城市设计委员会后,众多海外的华人建筑师纷纷束装归国,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中,留下许多经典之作。由于他们的存在,使得广东的建筑艺术,在全国长期保持者崇高的地位,引领一方的潮流。他们当中有杨锡宗(中山人)、郑校之(中山人)、林克明(东莞人)、陈荣枝(台山人)、范文照(顺德人)、黄玉瑜(开平人)、关以舟(开平人)……这些名字,在岭南近代建筑史上,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
北京路的骑楼,在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中,已陆续被拆去了不少,尤其是马路西侧的骑楼,十之八九都已消失,严格地说,已称不上是“骑楼街“了,而且其功能也与传统的骑楼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上宅下店、后宅前店的模式,在寸金尺土的北京路,已不复存在,骑楼几乎全部变成商场或办公场地。
现在只有中山五路以北、财政厅前面一段的骑楼群,保持相对完好,马路两侧对称,非常难得。我们可以看出当年的设计者的匠心。它们端庄、井然、高贵、华美,宠辱不惊,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浮雕美,与财政厅大楼浑然一体,本身就是一组不可多得的城市雕塑。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12月   摘自《骑楼》

作者:叶曙明著

索取号:TU247/4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