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近代体育先驱者何剑吴
民国二年(1913),陈彦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男子跳远比赛中,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第一枚金牌,当时他毕业于广州南武学堂。人们回忆起中国近代体坛老前辈时,都异口同声地夸说“南北二老”。所谓“南北二老”,就是说北方有个马约翰,南方有个许民辉,许民辉当年也是在广州南武学堂念书的。此外,广东著名体育家丘纪祥和曾任中山大学体育主任达16年的郭颂棠,以及《良友》杂志的创办人、广东“梁家枪”的头号人物 -- 梁无恙,都曾在南武学堂读书的。那么,南武学堂为什么能培养和造就这么多赫赫有名的体育家呢?因为那里有一位热习教育而又重视发展体育的领导人,他就是南武学校的创办人之一、广东近代体育的先驱者 -- 何剑吴校长。
何剑吴,字永业,号剑吾,广州番禺沙湾镇玉棠乡人,光绪元年(1875)出生,幼年曾与著名教育家黄节在名儒简竹居处学习,勤读书,喜武艺。光绪十六年(1890)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后,他考取海关税务工作,先后在粤、汉、泸各关任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与前国民政府元老林森等人在泸创立《人镜学社》,被选为社长。他倡导民族主义革命,鼓吹爱国主义精神,提倡培养民众强健体魄。他还亲自组织“人镜远游足球队”到东南亚各地宣传革命的意义,并强调“没有强健的体魄就没有革命的力量”,故所到之处,华侨的爱国精神大为振奋,深得各地侨胞的热烈欢迎。
1905年,谢英伯、黄节、潘达微等利用广州海幢寺旧址,创办南武学堂,谢英伯为校长。翌年,谢英伯赴南洋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筹款,校长改由何剑吴接任。何剑吴毅然舍弃其在海关供职的厚俸,南下甘就南武学堂清苦的生涯。
南武学堂成立之初,实为南武公学会“教育部”的一个部分,当初只是借用海幢寺中的“圆照堂附殿”作讲堂,当时学生只有30余人,男女同堂共读,既无校舍,更没有操场。自何剑吴到任后,即大加扩充,学生人数一跃增至131人。南武学堂开男女同校风气之先,初办时仅有女生2人,随后女生人数渐多,便增设南武女学,后改名为洁芳女校。何剑吴一方面商得寺僧同意租借海幢寺的“诸天阁”及“观音殿”为课堂,把“观音殿”后边的沙荒地辟为操场。有了操场之后,即推行军国民教育,除课堂教学外,学生每日一操二练,不仅男生习兵式操,女生亦开设武艺教练课目。
民国元年(1912),南武学堂正式改名为南武中学,并增设小学。何剑吴并不满足于初具的规模,继续由南武公学会同人内外募捐得款开掘乌龙岗为球场;又因海幢寺西侧的“放生池”积水不合卫生,呈报当局核准将该地填平为西操场;同时,动员南武名誉董事黄鸿逵先生捐赠学田32亩,扩建成为有跑道环绕的足球场。为了利于学生锻炼体质,还特意租用东巷僧房10间为学生宿舍。当时广州珠江河南一般居民生活并不富裕,要子弟在校寄宿搭食,经济负担颇有问题,何校长便亲自进行家访,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拟定津贴办法,报请公学会解决,当时的兵式操是有河南一退伍军人祁保胜任教,武艺则由河南精武会的拳师钟鸿胜担任。男生每晨一律习兵式操,女生因没有寄宿,早上回校后或到课室早读、或到操场跑步、练耍竹剑,或在场边看男生操练,不加限制。下午课后,男生练习“新体育”,女生则分为武艺及“新体育”两组,自由选择,定期轮换。所谓“新体育”,其内容当时就设有赛跑、徒手跳远、持竿跳远、徒手跳高、跳栏、掷铁球、单杠、双杆、木马、扳竿、跳平台、浪木、秋千、足球、排球、篮球、兵乓球等,可以说,凡教会学校设置了的器材和开展的项目,南武都有了!但当时“真正的”体育教师能有几人?而南武正处在艰难缔造的时候,又由谁来掌教这些“新体育”呢?虽然南武没有“真正的”体育教师,但它开展体育活动却比其他学校活跃。何剑吴是在香港皇仁(英文)书院毕业的,英文程度极高,于是他从香港买来了外国出版的体育画报、杂志,亲自翻译后,在教师、学生中解述文意、看图研究、付诸实践、互教共学,并且能者为师,相互策励。特别是他身教力行的作风贯彻在体育场上,不论早、午、晚的训练,他都临场督促指导,事事亲力亲为,每次训练结束后,他还要到各场巡视一遍。有时学生吃完饭,到了操场散步,他还满头大汗地在场上把器材捡拾整理好,自己才去吃饭。由于何剑吴在南武校内积极推行体育运动,学生从事锻炼者日益增多,因此运动成绩也日益提高。1910年第一届全国运协会在南京召开,以及1913年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举行时,南武学生许民辉、丘纪祥、陈彦等代表华南区和中国参加了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何剑吴校长以校为家,对南武学生视为子女,无微不至地关怀。例如,丘纪祥家庭经济困难,临出发参加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前夕,还趿拉着一双破布鞋,何校长了解内情之后,便自己掏出纹银(当时市面流通的货币)二两给丘纪祥买了一双马步靴、一条西装裤,使丘纪祥安心出发。多少年来,像这样的事例是数不清的。由于何剑吴怀着开拓广州体育的拳拳之心,因而培养出像许民辉、丘纪祥、陈彦、陈颂棠、梁无恙、黎杰、凌道扬、何琳、陈沛基、陈骧、梁仲勒、陈谨等体育先锋。许民辉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升学,在青年会任干事,何校长认为该职务未能发挥许民辉的才智,于是报请南武公学会资助,并通过青年会组织把他送往美国春田大学深造,成为旧中国南方仅有的一位体育硕士。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校长丘纪祥也成为广东体育协进会的总干事和广州大学、华南农学院等高校体育部主任。郭颂棠则连任中山大学体育主任达16年,梁无恙则创刊重点宣传体育的《良友》杂志和专营体育用品的“良友公司”。黎杰、凌道扬、何琳、陈沛基、陈骧、梁仲勒、陈谨等分别在国内外的运动会上获得过较好的成绩,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广东体育的继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1919年全国中学校校长会议在北平召开,何剑吴校长受命为广东省代表出席会议。他在会议上发表长篇演说,痛陈愚民败政之弊、丧权辱国之耻。在谈到南武学生丘纪祥1913年拖着辫子参加远东运动会,被洋人讥弄、挟着辫子来拍照的羞辱情况时,他义愤填膺、声泪俱下,与会代表无不动容,群情激愤。他继续慷慨陈词,阐述加强中学体育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在介绍南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展学校体育的情况时,则眉飞色舞,绘声绘色,他的发言被誉为春雷新声 -- 南武精神。一时南武之名,遂不胫而走,影响所及,促使这次会议把加强中学体育列入重要议程,并决议把“中国华新武术”;列为全国中等学校的正式体操课程。
1924年秋,何剑吴首先倡议,并亲自筹组广东省体育协进会。该会于1925年3月正式成立,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能力领导全省30多个县级体育协会的健全机构。
“把东较场建设为公共体育场”,这是1916年国民党省政府的决议案,可是拖了十多年还是没有下文,直至1929年在何剑吴的强烈呼吁下,才由当时的广州公务局长陈国基与省体育协进会“研究”。但公务局既无足量资金,也无技术力量,徒托空谈,又拖了一年多的时间。后经何剑吴等奔走筹措,获得社会支持,最终于1930年动工兴建。凡在20世纪30年代里参加过在东较场举行的运动会的人都会记得,那时尽管遇到滂沱大雨,但场地的排水性能良好,雨晴后十来分钟,便可继续进行比赛。而东较场运动场便是何剑吴校长一方面运用我国传统的建筑方法,一方面参考国际上先进的运动场建筑学来设计的。东较场运动场抗日战争前广州市唯一较合标准的公共运动场。
近代体育首先是由教会传入,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不受外资影响,自力更生,由中国人自己创办,而又得风气之先,培养出众多的体育人才,在运动场上能与教会相抗衡的,首推南武学校了。在早年省运会中,南武学校屡获团队冠军。
参加远东运动会的中国排球队、足球队、田径队队员中,不少是南武的学生,这是何剑吴校长辛勤培育的成果。前教育部部长黄炎培视察南武中学时,曾有“北有南开、南有南武”的评语,意思是说:南开是天津有名的私立大学,设备完善,成绩显著;而广州的私立南武中学,虽学级不同,但相应的设备和成绩都能与南开媲美。
何剑吴注重师资素质,聘请国内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及留学生、教授来校任教。但也不拘一格,如文科教师龚诵秋,原是电报社青年职工,勤奋自学成材,何剑吴破格选用。由于何剑吴重视师资质量,教学得法,故南武出了不少人才,如暨南大学校长梁炳熙、哲学家刘思慕、教育家张瑞权、人类学家梁钊韬等。
倭寇侵华,粤垣沦陷,何剑吴洁身违难,偕南武校友迁香港九龙重建南五中学,直至港地濒沦,剑吴蒿目时艰,积劳成疾,于1939年7月14日在香港病逝,终年64岁。抗日战争胜利后,南武校友迎其遗骨于广州南武校园建碑纪念。何剑吴必胜献身教育事业,是广州老一辈的著名教育家。他教导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早年丧偶,又无子女,孑然一身,以校为家,赢得广大师生的爱戴。1948年10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明令褒扬其创办教育的业绩,特以大理石将褒奖令全文镌刻为碑,立于南武校园。
1990年3月5日召开南武中学庆祝建校85周年纪念大会,为纪念何剑吴,校友重新修建纪念碑,以志不忘。
(注:文内有些体育名词如“铁球”、“持竿”、“跳栏”等均按当时的提法叙述,作者未予更换。)
参考文献:
[1]广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人物志》,广州出版社,1997年版。
[2]广州体育运动委员会:《广州体育志》,广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1995年版。
[3]黄鑑衡、李棣华:《广东近代体育先导者--何剑吴》,《广东体育史料》,1982年第2期。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11月   摘自《民国广州城市与社会研究》

作者:关文明著

索取号:K296.51/123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