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的蛇虫美食
早在西汉初,岭南人已视蛇肉为美味。最早见于西汉初淮南王刘安的门客集体修撰的《淮南子》、书中《精神训》记载:“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中国得之而弃之无用。”随着经常发展,蛇馔的烹饪技艺更精巧,成为粤菜的一大品类。厨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花式繁多的吃法。初期带骨斩段、熬汤炆烩,现在有“三蛇羹”、“龙虎斗”、“龙虎凤大会”、“炒蛇片”等等。所谓“三蛇”是指“眼镜蛇”、“金脚带”和“过树榕”,还有“三索线”、“过基峡”和无毒的水律、白花蛇、南蛇等。蛇羹制作讲究:先把蛇起骨取肉,再加入鸡丝、火腿丝、瘦肉丝、北菇、木耳、马蹄(荸荠)等配料炖制而成;炒蛇丝是把起了骨的蛇肉切丝,配上适合的时蔬以武火炒制而成;配老猫烩制称之为“龙虎斗”;蛇、猫与母鸡共烩称为“龙虎凤大会”。这几款传统蛇馔,风味或鲜甜、或甘浓、或香润,各具特色。人们在传统烹制的炒、炆、烩基础上,更不断创新,增加了煎、炸、蒸、扣等制法,蛇馔多达一百多款。
广州、佛山、南海、顺德等地有不少炮制蛇美食的蛇餐馆,最有代表性的是南海大沥镇荔庄村人吴满家族。吴满,童年时以捕蛇采药为生,人称“蛇仔满”,1885年28岁时在广州新基正中开设“蛇王满”蛇店,后又在佛山开设蛇王满分店。他不但用蛇胆和全蛇制成三蛇胆陈皮、三蛇胆川贝、三蛇胆半夏、三蛇胆油、三蛇追风膏药、三蛇酒等药,还首先推广蛇肉食法,如“三蛇羹”、“三蛇龙虎会”等。
蛇之所以为粤人视为美食,除味道鲜美外,更主要是蛇肉极其有益。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蛇有驱风活血、补中益气之效;蛇胆则是去翳明目、治风湿神经痛症的良药。现代科学分析也显示,蛇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其健身强体、防病治病的功效为许多肉类所不及。
肇庆市的广宁县还有一个食蛇的风俗,当地农村烹蛇都在屋外旷地上进行,蛇汤配以猪肉和姜片,煲好后,村中不分辈分,男女老幼见者有份,每人一大碗,席地喝汤,大家喝得津津有味。据说,此俗源于当地蛇与蜈蚣打斗的传说。这样喝蛇汤,彼此就能和睦相处。
珠江三角洲一带,除了食蛇外,还喜食虫,如禾虫、龙虱、桂花蝉、地龙(蚯蚓)、蛤蟆、蜂蛹、蚕蛹、蚂蚁、蜢、螺、蝎子等,习俗保留了古越族的遗风。较出名的虫美食有“瓦煲禾虫”、“烘禾虫”等。禾虫以珠江三角洲新会、台山的南部围田区产量最多,每年八月十五前后,是食禾虫、田螺的高峰期,乡人称之为家乡菜。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9月   摘自《珠江三角洲广府民俗》

作者:余婉韶著

索取号:K892.46/1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