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大”的启示

    今年“七一”,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过85年峥嵘岁月的喜庆日子。在这个全党欢庆的重要时刻,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广东党组织为党的生日献上一份弥足珍贵的厚礼———中共“三大”会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保护工程竣工暨纪念馆隆重落成。 

1923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恤孤院路3号一幢简陋的两层小楼里秘密举行,是迄今为止我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广东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由于1938年日军飞机炸毁了原来的房子,目前遗址保留下来的仅一段墙基,现已用玻璃罩妥为保存;遗址旁另建一幢地下一层、地面两层的陈列馆,展示风雷激荡的历史画卷和动人心魄的宏韬伟略。 

一截墙基,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一截墙基,蕴含丰富的历史记忆。 

正是这次会议,在我党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一次实现了国共合作。年轻的共产党人审时度势,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案,打开了国共合作的通道,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第一次高唱《国际歌》。由欧仁·鲍狄埃作词、皮埃尔·狄盖特谱曲的《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通行证”,是找到自己同志的特殊语言。大会的最后一天,全体代表集中到黄花岗凭吊七十二烈士,并由瞿秋白、张太雷教唱《国际歌》。从此,在党的代表大会闭幕式上高唱《国际歌》,成为一种庄严的仪式,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委员。当时不满30岁的毛泽东以在湖南出色的工作而令人刮目相看,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委员,与陈独秀、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等5人组成中央局,并被推选为中央局秘书,与委员长陈独秀一起负责党的日常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毛泽东首次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层,也是他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在党内担任过的最高职务,对他积累斗争经验、提高领导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中国革命的走向也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重温历史,是为了启示未来。当年的会址是临时租用的,墙壁没有挂马克思、恩格斯像,也没有挂党旗,得以保留至今的实物更是少之又少,少到只剩一截朴素的墙基。然而,透过历史的烟云,中共“三大”召开所制订出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所创造的许多有益的经验,是我党不可多得的“红色资源”,也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这些资源与财富,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条件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它充分体现了我党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中共“三大”开启了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先河,书写了国共合作光辉历史的第一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国共两党在广东创办了黄埔军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举行了北伐战争,掀起了大革命的波涛,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广东成为大革命运动的策源地,成为辐射全国的革命中心。肇始于中共“三大”的统一战线,与后来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一起,被毛泽东称为我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尤其是前者,不仅在革命、建设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仍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它充分体现了我党光明磊落、畅所欲言的民主意识。中共“三大”通过国共合作的决议,并非一团和气,而是经过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才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达成共识。会议既充分发扬了党内民主,又体现了全党的统一意志,这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它充分体现了我党推进革命、忠心谋国的大局观念。中共“三大”会议上,尽管有争论、有分歧,但事关革命前途,事关民族利益,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革命大局,甘愿冒着可能给本党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毅然决然地作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的历史性重大决定。这充分表明,中共从初创时起,就是一个顾全大局、忠心谋国的政党;就是一个全心全意为国家谋独立、为人民谋福祉的伟大的政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尽管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后来确实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不利因素,但为了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真正实现,为了推动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中国共产党仍然义无反顾,昂首前行,以崭新的姿态投身于革命洪流。这种高风亮节,这种无私无畏,是中国共产党凝聚民心,共图伟业的力量之所在。 

中共“三大”遗址墙基静卧在改革的热土里,凸现于红色的经典中,昭示着历史,更启迪着未来! 

文献来源:2006-07-23   羊城晚报-A7

作者:张培忠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