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深街小巷的民初建筑群
在越秀区光塔街辖内,隐藏着为数不少的民国初期老房子,虽然外观残缺,但房屋总体仍然十分坚固,是民国初期拆除城墙,扩建马路后,开始现代化城市建筑而修建的,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走进光塔街辖内,诗书路、晚红新街、观绿路、纸行路通宁道、光孝路……你会陆续发现一些中西相融合的特色老房子,联排式的建筑、古老小型社区,以民居为主,追求的是休闲、舒适、恬静、口味的生活风。它和恩宁路骑楼群建筑大体构成了民国初期广州城基本建筑架构。
诗书路一带地域大部分自宋代至民国初年都在广州城墙内,位于宋代西域和明清老城的西南角。20世纪30年代,政府鼓励市民兴建楼房,并按用途规划调整商业和住宅功能分区,催生出具有岭南建筑特点及具有欧陆式建筑风格设计的洋房,形成连片多数是二至三层,平均高度约15米,高度差异不大的住宅区域。
观绿路(原名官禄路)地处广州城的西南角。民国初期,广州拆除城墙开辟马路,观绿路随后开始了大量的建设活动,包括来自海外的华侨、商人等沿街纷纷投资修建楼房,样式较为西化。观绿路上有条小巷原为晚红园,1931年成批建设了楼房,及后命名为晚红新街。当你走进晚红新街,中间的道路宽敞,楼房排列在道路两侧,前后楼宇之间和现在新型小区差不多,中间设有花坛。住在这里老街坊说:每到夕阳西下,一抹晚霞斜斜自西边影下,整条小巷霞光满泻,正是晚红新街美的写照,“晚红”之名亦由此而来。
诗书路上有一幢保存完好的欧式风格两层洋楼,它隐藏于一幢普通楼房后,如无地道街坊介绍,很难被人发现。据楼主介招,这幢洋楼是1902年邀请德国设计师精心设计建造的,前后设计达10年。建筑材料包括红砖、木门、金属配件等,都是当时从外国购入。现在洋楼内黄色的水磨石地板还是当年的。从诗书路往南走,东面有条观绿新街,街道不长,沿街几乎全是连体的西式建筑,都是风格统一的三层并联西式住宅。
70多年前,这里活跃着多位岭南派画家。1930年,赵少昂、黄少强等合办了岭南艺苑,这里是岭南派画家经常活动、聚会的地方。黄少强故居就在现时纸行路通宁道。
光塔街辖内保留着这样大片近现代历史风貌,具有原真性和可观性,它们见证着广州百年历史,是广州本土文化的标志、城市发展的记忆。

文献资料来源:2013.12   摘自《都市风》总第49期

作者:黄晓玎文

索取号:

本馆校对:周俊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