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广州毛笔制造业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毛笔
毛笔的使用,历史悠久。广州人过去称毛笔为墨笔,称写大字的 毛笔为湖笔。湖笔之称大概源于浙江湖州的毛笔最负盛名。清代早中期,广州生产毛笔者多是小业户,自产自销,未闻有较大的作坊。清末,有靳文珍、靳大林、靳高飞者兄弟三人,从湖州贩毛笔来市,在永汉门城头(现北京路)设摊摆卖。因地近贡院(现鲁迅博物馆),其笔又工精料美,远胜本市产品,故购买者众。他们售完便赶回潮州生产,如是频频往返,费了时日,以后就索性在广州生产。由于供不应求,乃招一些学徒,在双门底(今北京北路)开设了靳大林毛笔店。此店生意兴隆,发展很快,先后教出学徒数百人,俟后不少学徒因故离店自行经营,多有发展,广州的毛笔业便有了靳氏一系。
远逊于靳氏产品的广州地道毛笔,备受排挤,为求生存,乃向国外寻找销路。广州人凭着有海外亲朋的优势,久而久之,便开拓了海外市场,于是暹罗庄、安南庄、东京庄、金山庄等各埠办庄便多了毛笔一类,一时形成了广州笔销海外,靳氏笔销广州及各县的态势,两不相争,相安了一个时期。后来广州人掌握了靳氏技术,而靳氏又有出口业务,两个派系一齐发展,广州毛笔便有了几十年的兴旺发达。
民国时期,出现了规模较大、雇用不少工人的毛笔厂店,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整个行业存在5种形式的厂店:一是自设工场,精工制造,有名牌产品的大店;二是做行货,以收集所谓的山寨货(个体户产品)为主,加贴自己店号装潢发行的笔庄;三是生产工业排笔,自产自销的厂店;四是造墨业兼营毛笔的文具店,或以文房四宝(即浙江湖州之毛笔、安徽徽州之墨条、安徽宣城泾县之宣纸、广东高要端溪之端砚)为主的文具店;五是家庭作坊,产品(山寨货)向笔庄交售。到20年代,中外知名的大店已有多家,尤以陈富元、何大珍、陆殿章、凤池春和随后的陈本生等几家为最著名。现述几家的发展简史,借以说明当年盛况。
陈富元笔店。是最负盛名的一家,以工艺取胜,属靳氏一系。陈富元是梅县人,本是专门在笔杆上刻字的工匠,看到毛笔业的繁盛,转而经营毛笔,雇了几个靳氏学徒,在西关贤思街开设笔店,生意兴隆。进而陆续开设分店,分店以双门店底的一家最旺,成为全行业的佼佼者。陈富元的发家,靠的是艰苦创业。他从所雇的靳氏传人中暗自学艺,即所谓偷师,复得精通毛笔制作的堂弟陈金秀、侄子陈安二人在左右相助。陈金秀曾师承全行业最负名望的砌毛师傅陈石,得了独到的砌毛技艺。陈安对切毛技术十分精巧,一时无出其右者。二人一个擅砌、一个擅切,使得产品声(身)价甚高。陈安还很善于经营。毛笔最名贵的原料是狼毛(野生黄鼠狼的尾巴),产自山东。山东有毛贩名桂致超者,每年必贩运大批狼毛來市。因当时山东无直通火车,要转道上海、香港,所以当时广州货源奇缺。陈安与此人有厚谊,来时必先电告,陈安每次都在当时全市最新且豪华的新亚酒店开每天15元以上的房子接待,接风洗尘,极尽应酬之能事。因而,整批狼毛,陈安尽得了上品。于是陈富元店以最精湛的工艺和最上乘的原料,生产出一种名贵的“双料蟹爪”狼毛笔。此笔全市最贵,每支售白银几角甚至1元;但仍供不应求,于是每天限售200支,每人限购1支。晨早即有人到店门前排队待购。其实精品自是制作耗时,然限售200支仅是自抬声(身)价而已,这也是陈安的经营手段之一。该店业务很大,雇数十个工人生产,还广泛收购“山寨货”,产销两旺,获利甚丰。陈富元的资产积聚达到惊人程度,该店工人李赤成回忆:富元每年返原籍梅县一次,衣锦荣归,自置长短枪数十支自卫。他叔侄还出资承办了樟木头自惠州公路全线的汽车运输。
何大珍笔店。也是靳氏一系,雇用数十人的大店。店主何大珍死后,其后人将店让给罗渭川,罗仍用原店名,生意很好,获利不少。罗氏不懂制造工艺,只靠选雇工人生产,其发家多赖宣传,宣传方法多式多样。当陈富元的“双料蟹爪”一枝独秀之际,罗便不惜成本,选用上等原料,生产一种“含英咀华”狼毛笔,争夺市场。罗氏父子社交活跃,与军政法界均有交谊,新产品广泛向这些人士赠送,所以各机关大都选用“含英咀华”。他们还在广州几家大报纸同时登广告,据说毛笔销售大上广告是始于罗氏。老行尊陈景邦、李赤成回忆:1930军罗氏将“含英咀华”牌子向南京政府实业部注册,注册后又故意制造一场官司,控告别人盗用“含英咀华”商标。罗拥有包括其儿子在内的南国律师团的律师6人,上诉广州地方法院,后来再诉至南京最高法院,闹得满城风雨。对方有陈富元出头撑护,势均力敌,结果罗氏败诉。罗氏自知要败诉,花大钱搞这些大做作,目的是使“含英咀华”名传全国。
陈本生笔店。陈本生本人造笔有很丰富的经验,工艺精湛。作者的先辈陈启沅,工苏体字,用笔均请陈本生亲自加料制作,每年为此花数十元。他们既是同宗,又为通家之好,本生有时急需款项周转,商助于启沅,无不立应。陈本生店只有一二十个工人,不算大店,但招牌比一些大店响得多。他们的经营方法,一是注重工艺,精益求精。该店工人李廷说,该店用人贵精不贵多,工作真不容易,技术要求相当严格。二是灵活变通,注意信息、创新开拓。30年代初,广东各地兴建不少大屋、祠堂、庙宇等,讲究在屋额四边绘各种山水花鸟等画样,本生眼光独到,及时生产了专供这种用途的画笔,产品是精心研制,好写耐用。销路很广,垄断了市场。陈本生崛起之后,可与陈富元齐名,其出口外销尤为大宗。作者当年在安南读书,眼见陈本生店的画笔字笔比之陈富元店、何大珍店还多。陈本生的独到工艺,尽传于子孙。他死后,其子耀彬,孙子洪邦、景邦、焕邦等克绍箕裘,承袭祖业,业务不断发展。陈景邦回忆:广州沦陷时,陈氏兄弟迁居香港,笔店让与别人,后来回穗另设陈景邦店和陈仲生店,均能以祖传技艺取胜,凭优质产品争回许多稔客,两店均名闻远近。
从上面几间笔店情况可见,区区一支毛笔却做过大生意且盛极一时,而成功之道又离不开精湛工艺和好的经营方法。毛笔行业现在不引人注目,谁知其过去却是个不算小的行业,全盛时有200多家,“山寨”数百家。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毛笔。(当时来说)据粤海关统计,1931年全省出口毛笔价值达600万(两)白银。
制笔技工也是工艺大师
广州毛笔大体为三大类:一类是白笔类,用于写大中字体,有羊毫寸楷、羊毫小楷、对联言笔、羊须揸笔;二是色笔类,用于抄写小字,有广东蟹爪笔、淮兔色笔、山兔毛笔;三是画、排笔类,有兰竹画笔(绘画枝干用)、狼尾画笔(影相修相底用)、恬料画笔(绘水彩画国画用)、各种排笔(漆油、染纸、扫光、铸模和制家具等用)。
制造毛笔,看来简单,实际是易造难精,求精并不容易。用老技工张才、李廷的话说:造笔技术,穷毕生精力也研究不完。分毛、搭配、切毛、砌毛等工序均讲究技术。毛有羊毛、狼毛、兔毛、山占毛、狸毛、猫毛、鸡毛等。羊毛又分广峰、脚爪、三圈、湖州、腩峰、短峰、脚毛、付爪峰、羊须等。毛还要分为毛头毛尾,如何搭配适用,很有学问。毛料成批购进,一般价逾千元,加上人工便数千元。开料前就要决定用法,一经采用,必须整批用完。搭配是否适当,影响到盈亏,这就要有经验,讲求老练,同时又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切毛工夫也与盈亏有关,狼毛比黄金还要贵。陈安切毛巧妙之处在于小切小耗,切得整齐,利用率高,成本比别人轻,笔的质量却比别人高。不同用途的笔有不同的用料和工艺。陈景邦回忆说。其先辈造画笔,有国画、泥水画、漆画等用途的多种画笔,造法各不相同。因改进国画用的画笔而多次请教高奇峰、高剑父等名画家,直至成为稔友。所造的画笔硬中带弹性,含水充足而不过量,用起来既有古劲又有气势。至于造泥水画笔,陈本生父子曾亲自混进花匠身边,实践体验多时,学懂了吊着手画屋额画样而逐步改进画笔,使画笔软而纯,又能多含色料。
这些笔店大都懂得随时代需要而改进造笔,在这方面下工夫。在当押店生意兴旺,白鸽票又盛行的时候,有些笔店很快便造出专用毛笔。写当票和白鸽票都用草字,其草法是外行人不易辨认的,特点是一笔写成,即醮了墨便大撇大捺一气而成,所用的纸质又粗又薄。荣采生笔店造的专用笔,钝中带软,含水恰当,既不会因过浓而弄穿纸,又不会因不够水而写不完,因而销路甚广,成为这种专用笔的专业店。在市场需要工业排笔时,陈景邦在这方面下了工夫,所制工业排笔硬锋而带弹性,不滴水,可以落笔不过厚,收笔不过淡,翻笔复扫同样均匀,被公认优质甲于全国。
笔杆的用料也很讲究,上档毛笔要选用广州客村产的河南竹。该竹特点是洁白轻巧,不生蛀虫(粉虫)。中档毛笔普遍用广西自良竹。
枝繁叶茂五堂纷呈
广州本地的毛笔业很早已有“正宝堂”的堂户组织,连同佛山一起则叫“省佛正宝堂”。成员都是自产自销的小业户,即所谓“山寨”。过去信息闭塞,有个组织可互相联系。民国以来,雇佣关系的笔店陆续出现,生意越做越大,出口产品又多,业户相继开设。这样造成师徒关系、劳资关系、同业关系都复杂化,闹过不少矛盾,部分店户因而分出去,另组织新堂,称为“文桂堂”。剩下来的改称“均益堂”,又称旧堂。原正宝堂自置的义地一块仍归共用。义地在横枝岗,约二三亩,作堂友墓地。每年谷雨之日,堂友公祭,不分新堂旧堂,祭后聚餐,还发给每人仪金两角。厥后两堂均自置会馆,文桂堂堂址在猪雾岗(龙津路横巷)。均益堂堂址在城内九曲巷。
其时外县的毛笔业仍是个体小户经营,生意不好。兴宁一带的毛笔业户只好半耕田半制笔,制笔只作副业;四邑一带也无甚销路。他们看到广州有这样规模的发展,各方都来了些人,在广州开设笔店,不久便落地生根,自成一体,也组织一个堂户叫“同乐堂”。
靳氏一系,一般称为“潮行”,因潮笔是有色的,又称为色笔行。他们也另立一个堂户叫“联乐堂”,其成员多是大户,内销出口都占优势。由于大户学徒多,因而师徒关系(实质也是劳资关系)复杂。后来因为矛盾过多,一大批学徒联合起来,自成一个堂户叫“伦宝堂”。这些人离开笔店后,却没有能力自设笔店,都成了“山寨”成员。
至此,一个行业既有文桂堂、均益堂、同乐堂、联乐堂、伦宝堂等五堂之分。它们并没有劳资之别,每堂都有劳资成员在内。本来在正宝堂分家时,原欲尽可能划分,但因错纵(综)着各种关系,难以截然分开。主要的还因堂户为行会性质,是资方掌握的。五个堂的规章大同小异,各为本堂业户利益着想,门户界限很分明。有一条规定各堂必须共同遵守:本堂出来的工人和学徒,只能由本堂店户雇用,各店不得越堂界雇工,虽至亲戚友,也不得违反;省佛雇工可不分地域界限,但堂户界限万不能逾越;外县來市的工人,没有广州堂籍的,同样不得雇用。各堂工人都要经历学徒阶段,这一店掌握的很严,也是五个堂的共同规定。学徒期限一律4年,每年规定3个祃日为学徒满师入行之日。祃日在农历二月初四、七月初四、十月初四(有些是初六)。在这三天可举行入行仪式,仪式中由值理作祃首,宣布满师入行学徒名单。学徒每人需缴交15元(或17.5元)作为入行费。然后每人领取寿金簿一本。寿金簿并无别的作用,直到死亡时,家属凭簿领取殓葬费。
陈景邦、李赤成、李廷回忆:各堂的店户,以文桂堂为多,有店户70多家,山寨100多家。其余各堂店户只三数十家,最少的10余家。随着劳资界线(限)明显化,每个堂户都设有两位劳方值理,资方值理则占多数。后来随着形势发展,同乐堂率先分成东家(资方)和西家(劳方)。1921年间,五个堂联合起来,自行组织一个统一的资方堂口叫“五中堂”,由原五个堂各推一人为值理。经过选举,陈富元店的陈安首任值理,副值理是陈本生店的陈耀彬和其他店的钟祐、黄泽、张朗生等。还规定每年遴选一次。1925年改为“广州毛笔业同业公会”,首任理事长是陈安,理事有钟祐、黄泽、罗挹山等。
工人是工会组织的主人
毛笔业工人,一向依附资方的堂户,虽在堂户值理中有一两席位,但堂户到底是资方操持的同业行会。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逐渐懂得争取自己的利益,于是五个堂都有些工人向本店资方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并由个别形式发展为不正规的联合,各堂户的工方值理也出头力争。毛笔工人要求加薪是完全合理的,他们的工资很低,在百行中是最低的一类。纵使是技术高超的技工,也从未有过百元月薪的。老板普遍赚钱,不少还赚了大钱,工人却很清苦,所以矛盾突出,对此资方亦甚明了。鉴于工人只要求增加20%,为数不多,且工人中不少是老板的亲戚子侄,所以资方答应了。首次斗争的胜利使工人们认识到,联合起来才有力量。1921年广州有不少行业成立工会,但毛笔行业却未搞起来。因长期劳资没有分野,所以只临时搞了一个团体叫“五和堂”,(在资方搞“五中堂”同时)取五个堂的工人和衷之意,堂址在维新北路南朝街。
1924年,在五和堂的号召下,毛笔业工人第二次要求加薪。这次要求按最初底薪增加30%,即连同第一次的20%共增加50%。据李赤成回忆,开始并不顺利,幸好时逢国共合作,有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居中领导,多次与资方洽商交涉,结果资方还是接受了。
在1925年大革命高潮中,广州毛笔业在原“五和堂”基础上成立了“广州毛笔业工会”,(即资方“五中堂”改为同业公会的同时)参加了4月1日开幕的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编者注:广州工人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500多人,代表200多个工会组织。中共广东区工委负责人、大会主席刘尔崧作筹备工作报告,全国总工会代表刘少奇作“全国职工运动”报告)。毛笔业工会特制两支特大毛笔模型,持“广州市工人代表大会毛笔业工会”的大横幅,在教育路演剧招待各界人士,引起各界重视。当时毛笔业工会有会员1100多人,实际工人还不止此数。不久,在工会的领导下,提出了第三次加薪要求。这次十分讲究策略,拟定了方案,也有其他资料,以各行业工资水平作比较,说明虽加薪两次,但仍然是最低一类,要求再加50%,连同已加的50%即增加100%。方案送到资方同业公会后,理事长陈安坚决不接受,协商无结果,谈判失败,于是在工会的领导下,全行实行罢工。罢工期间,工会纠察队监守陈富元等大户店门,不准顾客购笔购货。大户资产雄厚,可以观望等待,但是一些小户无力僵持,小户的工人更不想僵持,因而双方均妥协,私自签字加薪复工。其实不是真正加薪,只是先复工再说。中户陆续有人效尤,不久,大户也是这样签了字。同业公会理事长见发展如此,知道签字也无所谓,便正式在方案上签字,答应工会的要求。罢工9天,算是胜利了,但真正按方案加薪的店户不多,有些是加不足的。这在工会成立初期,经验不足,况且毛笔行业五同关系复杂,也就在所难免了。
据李廷、张才、李赤成等人回忆,工会总结第三次加薪斗争的教训,乃着重教育广大工人,要团结一致。嗣后,经全体会员大会通过,工会第四次提出加薪,理由是物价上升,要求按最初底薪加20%,即是连同前三次共加120%。加幅虽然不多,但是资方坚决拒绝,认为是无餍之求。于是工会准备再次发动罢工,但因时局十分复杂,不利因素很多,尤其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暗杀,所以该次罢工不成,加薪要求受阻。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广州工人代表会的不少领导同志被杀害,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资方更加不会答应加薪要求,于是工人消极工作,生产锐减。到1928年,有些店几乎无货应市,资方权衡得失利弊,便于是年3月答应了工人的要求,仍由公会理事长陈安签字。第四次加薪斗争历时3年之久,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可是加薪之后,毛笔业工人的工资水平仍较其他行业低得多。
建国初期三大改造高潮之后,毛笔行业合并为华文、国文、第一合作社等三间毛笔合作工厂,职工350多人。另有两个街道的毛笔生产组,职工数十人。此时产品仍然畅销,出口占总产量70%以上,供不应求。毛笔仍是出口的小商品中亏损少、换汇率高的热门货。后来由于生产质量下降,国外客户转向其他口岸进货,外货部门又不注意国外市场的变化,广州毛笔遂逐渐失销,工人陆续转业,广州毛笔的兴旺历史也就由此告一段落。
陈天杰与老牌子陈本生毛笔店的店主是同宗,两家几代交往甚密,因而其对毛笔行的内情知晓颇多。本文是根据他早些年的回忆材料整理出来的。(刘义基整理)
(原文刊《广州文史》第46 辑)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12月   摘自《广东文史资料精编》下编.第三卷.上

作者: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索取号:K296.5/144/3-1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